河南旅游5a景區(qū)導游詞
導游詞是導游人員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下面是小編搜集的河南旅游5a景區(qū)導游詞5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河南旅游5a景區(qū)導游詞(1)
各位朋友:
濮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F(xiàn)在我們帶領大家去參觀的景區(qū)就是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戚城遺址而建成的,叫戚城文物景區(qū)。
(進入戚城景區(qū))
濮陽是我們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戚城遺址是濮陽悠久歷史的重要見證。戚城文物景區(qū)總占地面積760畝,自1991年3月起,歷時5年建成,其中有紀念景點5處,文物及遺址展示3處。
古書記載,淄陽上古名叫帝丘,是傳說中五帝之一“顓頊”和他的部落生活的地方,所以,我們今天稱濮陽為“顓頊遺都”。顓頊的歷史功績是觀天象、制歷法、改革原始宗教。前面的這座高臺建筑——玄宮,就是紀念人文始祖顓頊的。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莊子在《大宗師》中說:“顓頊得道,以處玄宮”。意思是說,顓頊悟出了天地之道,在玄宮主持了宗教改革,玄宮因此而得名。
這是顓項和夫人女祿的塑像,他們既是功勛卓著的中華人文始祖,也被歷代尊稱為天地人三界的神靈。從東面的壁畫,我們可以看到頭戴羽冠,。手執(zhí)玉鉞的顓項帝被四周光環(huán)籠罩,表示其法力無邊。頻項為黃帝之孫,他所處的時代為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他規(guī)定男女有別,確立父系制度;他注重收集各部落先進的生產生活經驗,收集百藥以醫(yī)萬民。顓頊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區(qū)分神職和人事,設立專門的司天和司地的官職,“通天”成為少數人的特權,此后逐漸演變成為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工具。
但另一方面,由于設立了專門負責農業(yè)生產的官職,農業(yè)和科學技術得到了發(fā)展,從而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壁畫上這是南正重,那是火正黎,“南正”和“火正”都是官職,重和黎就是顓頊的兩個負責“司天”和“司地”的大臣,古書稱之為“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正黎司地以屬民”。
西面的壁畫描繪的是顓頊帝“觀測天象,制訂歷法”的場面。直到今天,我們仍稱一年分為366天的歷法為“顓頊歷”,這要算是中國早觀象授時的記載。顓頊帝還禁止近親結婚,說明人類早就認識到其危害。
在兩邊長廊之上,我們所看到的是淄陽歷代名人塑像,共有20尊。淄陽位于黃河下游之濱,地靈人杰,涌現(xiàn)了政治家呂不韋、改革家商鞅、軍事家吳起、俠士荊軻、天文學家僧一行……可謂群星燦爛,他們都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們不僅是淄陽人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在石器時代之后是青銅時代。石器時代相當于文獻記載中的傳說時代,和“三皇五帝”相始終,而青銅時代則和夏、商、周三代相始終。夏代,淄陽是其邦國昆吾所在地,昆吾手工業(yè)發(fā)達,是夏代青銅鑄造業(yè)的中心。文獻所記載著名青銅禮器——九鼎,就是由大禹的兒子啟用九州所貢之銅在昆吾鑄造的。我們面前這一座水榭式建筑——鑄鼎軒,即為紀念這一歷史事件而建,中間這尊彩塑為夏啟。
好,讓我們沿著九曲回廊,欣賞一下垂柳倒映的玄湖風光,然后到戚城歷史陳列室參觀轟動全國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 “中華龍”。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華夏歷史文明的標志物,源遠流長的中華龍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特色的組成部分。那么,龍文化起源于何時何地呢?1987年8月在淄陽西水坡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給我們提供了答案。這是一次遠古時代的宏大葬儀,共由四組蚌圖遺跡組成,以龍虎蚌殼圖案作為陪葬,顯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對其進行碳14科學測定,結果為距今6460±135年,專家們據此推測墓葬與文獻記載中的“三皇五帝”時代相關,那么,墓主人是三皇五帝中的哪一位呢?是伏羲、黃帝、還是顓頊?尚無定論。
這一發(fā)現(xiàn)可以稱之為中國“帝陵”,“王陵”。因為三皇五帝都和龍有關,只有他們才能享有如此高規(guī)格的葬禮。再看出土的仰韶文化特大陶鼎和陶鼓,在我國同時代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實為罕見,其風格展現(xiàn)了特有的“王者之氣”。濮陽古稱“帝丘”,又是五帝之一“顓頊”的故都,在此發(fā)現(xiàn)中國“王陵”、“帝陵”是十分自然的。
再看右側的龍圖案,形象不僅生動逼真,藝術性很高,而且從中國龍的藝術發(fā)展歷程來看,它的頸、爪、角以及整體構圖,已經具備了發(fā)展到后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龍的大部分要素和創(chuàng)意。蚌龍身上所特有的精、氣、神,正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征服自然、自強不息、團結統(tǒng)一的寫照,專家們譽稱為“中華龍”是當之無愧的。濮陽也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龍鄉(xiāng)”。
現(xiàn)在我們在東、西、南三面回廊中所看到的26幅春秋衛(wèi)國史壁畫,形象地再現(xiàn)了自公元前l(fā)l世紀末,衛(wèi)康叔受封立國,之后都城三遷一直到定都帝丘(即今天的濮陽),后于公元前239年為秦國所滅這800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國著名的成語典故如大義滅親、退避三舍、螳臂擋車、好鶴失國、桑間濮上、鄭衛(wèi)之音等就出自衛(wèi)國史,歷史名人孔子居衛(wèi)十載,留下了許多佳話。衛(wèi)國和魯國同為“禮儀之邦”,衛(wèi)國作為一個千乘大國在春秋戰(zhàn)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前面這座巨形雕塑是為紀念五帝之一顓頊的。這座雕塑名為“帝顓頊乘龍至四?!?。
戚城會盟是春秋時代重要的歷史事件。今天我們在西邊看到的是雄偉的古城墻遺址。而面前高大的土臺建筑便是春秋諸侯會盟舉行儀式的會盟臺。會盟盛行于春秋時期,當時諸侯或卿大夫為了鞏固內部團結,打擊敵對勢力,經常舉行一種具有制約作用的禮儀活動。會盟各方協(xié)議達成后,在會盟臺上對天盟誓,然后殺牲取血,飲血坎牲(即喝血后將牲埋起來),對神靈做出信守諾言的保證。
主持會盟者叫盟主。那時,盟主多半憑仗自己的實力,打著“以德服人”、“抑強扶弱,輔佐周室”的旗號來發(fā)號施令。據《春秋》、《左傳》記載,從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的近一個世紀內,諸侯在衛(wèi)國會盟十四次,其中在戚城就有七次,內容牽涉結盟、背盟、續(xù)盟、援救被侵國家等事宜。面對這座高臺,我們仍然可以想見諸侯歷次會盟的壯觀場面。1991年2月5日,江澤民曾親臨戚城遺址,對其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
戚城是衛(wèi)國北部的一個邊邑,向北隔黃河與晉國相望,南與魯接壤,西與鄭毗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是由于這一點,使它成為諸侯爭奪的一個戰(zhàn)略目標。同時,戚城又是衛(wèi)國孫氏家族的采邑,孫氏家族權傾朝野,其立場的向背直接影響到衛(wèi)國的政局和諸侯勢力的均衡,所以,史書記載,許多歷史事件與戚城有關,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在與戚城有關的政治事變中遇難。
戚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上的部分為周長1520米的古城殘垣,占地面積1440平方米,地下則保存著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漢代等不同時期歷史遺存。
好了,戚城文物景區(qū)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
河南旅游5a景區(qū)導游詞(2)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灞陵橋景區(qū)。
景區(qū)是以三國勝跡灞陵橋為依托,自1990年以來分期復建的文物旅游景區(qū),位于城西八里處,為三國名將關羽辭曹歸劉挑袍處。景區(qū)由灞陵橋、關帝廟兩大部分組成,共有六個景點:門闕、照壁、青梅園、灞陵橋、關帝廟和桃園。關帝廟為清代建筑,其他均為仿漢建筑,整個景區(qū)是以集橋、廟、園為一體的園林建筑。
這是景區(qū)的大門--門闕。闕上浮雕著上古神話傳說人物伏羲和女蝸;兩邊是門吏,他們身體微躬,面部表情恭謹,手里拿著歡迎貴賓的飾物迎接大家的到來!前面是令人肅然起敬的照壁,上面浮雕著《漢關帝神游之圖》,描繪的是關羽神游許昌的情景。
青梅園是根據“青梅煮酒論英雄”這個故事辟建的紀念性建筑。相傳,曹操的夫人卞氏來到許昌后,每逢春來夏初,就想起家鄉(xiāng)的青梅。當時,兵荒馬亂,卞氏吃不到青梅,唉聲嘆氣。曹操就派人從鄉(xiāng)下移來梅樹,種在丞相府'附近的九曲河畔。每到成熟季節(jié),果實累累,香溢滿城,卞氏吃到青梅以后,眉開眼笑。有一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南陽,走到半道,將士們渴得走不動了,忽然,曹操心生一計,用鞭虛指說:“前面有片梅林!”,一傳十,十傳百,將士聞之,口皆生津。霎時,人人渾身是勁,個個如虎添翼,一鼓作氣,攻下南陽。曹操班師回到許昌后,為紀念這次勝利,精選青梅,釀造美酒,犒賞三軍,并在梅林里建造一座亭子,全用梅木雕刻,曹操親書匾額“青梅亭”,還把“望梅止渴”四個大字寫在影壁墻上。
從此,這個故事便流傳開來。青梅亭成了引人注目的地方。曹操每到穎陽軍營,總是要到這里把酒暢懷,賦詩抒情。并且把它作為軍營的接待賓朋禮遇的地方?!扒嗝分缶普撚⑿邸钡墓适戮桶l(fā)生在這里。后人有詩贊曰:“綠滿園林春已終,二人對坐論英雄。玉盤堆積青梅滿,金簞飄香煮酒濃”。
說話間,我們來到了“活”字門前。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風云激蕩,英雄輩出的時代。鼎立于這個時代的魏、蜀、吳三國都有一批智勇雙全的文臣武將。特別是曹魏集團,更是被人們譽為“謀臣如雨、猛將如云”。憑借這些人才的聰明才智和孜孜以求的拼搏精神,創(chuàng)造出了輝煌的歷史業(yè)績和燦爛的三國文化。這個“活”門便是其中的一個小插曲。有一次,丞相府新建一座花園落成了,曹操巡視后,沒有提出什么意見,只是臨走的時候,執(zhí)筆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眾人們不解其意。曹操的主簿楊修非常聰明,說:“門里添活,意為,闊',丞相是嫌門太闊”。于是工匠再筑圍墻,改造停當,又請曹操視之,曹操大喜,問:“誰知我意”?左右答曰:“楊修也”。
前面就是灞陵橋了,千古流傳的關羽灞陵挑袍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灞陵橋距許昌市八里處,又名8里橋。為什么叫“漏陵橋”呢?這里有兩個原因:一是大概與《三國志評話》的作者有意借名橋、寫名事、為名人歌功頌德有關,把關羽挑袍的地方寫成西安灞陵橋了,二是“八里”和“灞陵”諧音,以訛傳訛,沿以為習。無論是“八里橋”或是“灞陵橋”,由于這處遺址的歷史影響,不失為許昌的一處名勝古跡。
關羽在許昌辭曹歸劉并非虛構,歷史上確有其事。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及羽殺額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三國演義》中說,曹操不但不準部下殺關公,而且還親自率領部將趕到灞陵橋頭給關羽贈袍送金,為其餞行。而關羽恐其有詐,便立馬于橋上,用刀尖挑錦袍披掛身上,并勒刀回頭稱謝日:“蒙丞相賜袍,導日更得相會。”遂下橋往北,順官道而去。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劉聯(lián)合,火燒赤壁,曹操83萬人馬,一敗涂地,后只帶十數騎落荒而逃,恰逢關羽伏兵華容道,為報昔日之恩,放了曹操一條生路。因此關公辭曹的故事,既表現(xiàn)了關公的“忠義”之情,同時也突出了曹操愛才之心,以致千百年來傳為美談。后人于溺陵橋畔修建了關帝廟,以作紀念。
此橋的始建年代無考,據1991年對原橋遺址的挖掘清理,橋基為元代構件,上部為明、清建筑。原橋青石灰磚結構,三孔,通長17米,高2.88米。橋上遺留構件有石雕欄板、戲水龍頭、望橋、石獅、石猴等,都存放在關帝廟內。橋北為明末總兵左良玉潑墨手書“漢關帝挑袍處”的巨型石碑。橋南是《關王辭曹操之圖》碑。
1990年重新修建了這座仿漢觀賞橋。橋長121米,單拱雙柱,柱承櫨斗,支頂拱體。青石欄板上浮雕仿漢畫像,內容有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大多是反映漢代農桑狩獵、民俗天像等現(xiàn)實生活。質樸生動,令人退想。東閱臺的正中入口處,立有青石堆雕的“關公勒馬挺風”巨像,通高9米,高大偉岸,給人以凌空立馬,虎視中原之勢;西月臺南北對峙,高5.2米的青石子母煙,代表著帝王之儀。
下面我們參觀關帝廟。
關帝廟是為紀念關羽灞陵橋挑袍而建的,是全國與關羽蹤跡有關的八大關廟之一,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帝廟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這里也曾是岳飛“穎昌大捷”的古戰(zhàn)場。關帝廟三進院落,南北相連,次第增高。九殿一閣,古樸典雅,保存完整。內設塑像栩栩如生;匾額楹聯(lián)含意深邃,書法精湛;長廊壁畫,展現(xiàn)了關羽“忠不顧死,義不負心”的生平事跡。廟中碑褐薈萃,深厚。更具特色的是:天下關廟都貶曹,這里關帝奉曹操。把關羽和曹操聯(lián)系在一起加以歌頌,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現(xiàn)象。
廟前原有一座花戲樓,每年春秋大祭,關公廟會都要上演關公戲,鑼鼓喧天,歌聲動地。花戲樓毀于日本侵華戰(zhàn)火。
廟前的御河橋,是帝王殿宇的象征。兩邊欄板的望柱上雕刻著石獅、石猴等。山門前這兩匹馬,都是關羽的坐騎,一匹叫白兔馬,為關羽降曹前所用;一匹叫赤兔馬,為關羽在許都時曹操所贈。
關帝廟的道門叫山門。山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方書金色“關帝廟”三字。門內側有兩尊塑像,右為關羽謀士馬良,左為武將廖化。山門東側墻上嵌有清同治十年的“移集呈稿”石方。此石方揭示了“商關公”的商業(yè)文化及其魅力,商人以關羽的“仁、義”為本,買賣公平,信譽,承諾經營,童叟無欺,才使得集市興隆,貿易昌盛。而市場的興旺發(fā)達則在于市場的整頓治理。所以這方碑為研究清代的稅收制度和市場管理也提供了可靠的文物佐證。同時,也揭示了商人為什么都把關羽視為“武財神”供奉起來的原因。
第二道門是儀門,也就是禮儀之門。中國的封建禮制繁多,等級森嚴,百官到此拜謁關公,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進人此門。儀門為三個入口,中為雉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右為文經門,專供文職官員進出;左為武緯門,供甲胄之士進出。而庶民百姓只能從兩邊的垂花門進出。
通過儀門,來到中院,也就是關帝廟的拜殿和大殿。院內有四通碑刻,分別立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十年和乾隆五十一年,這就是灞陵橋、關帝廟的資料庫,它真實地記載了灞陵橋和關帝廟的歷史滄桑。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拜殿和大殿。拜殿與大殿相連。拜殿東、西山墻分別彩繪民間傳說關羽的青龍寶劍和青龍偃月刀的來歷。大殿面闊四楹,進深五間,為關帝廟的主體建筑。關羽挑袍群雕塑像,生動地再現(xiàn)了發(fā)年曹操辭別關羽的情景。
繞過大殿屏風,進入春秋閣。正面是閣樓,東西有偏殿,東偏殿為議政堂,塑有劉備、關羽、諸葛亮、趙云等蜀國的核心人物,正在策劃著軍國大事;西偏殿為五虎堂,盔鎧雄偉的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站立一堂。春秋閣樓下有關羽讀《春秋》的彩繪塑像,右有關平捧印,左有周倉持刀,塑造了關羽文武兼?zhèn)洌軅}、關平從不懈怠的形象。
廟宇利用圍墻建造的東西對稱的迥廊中,彩繪著46幅壁畫,講述了關羽的生平,壁畫以《三國演義》為主線,博采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突出反映了關羽的忠、義、仁、勇。
關帝廟東鄰為“桃園”,建有金蘭亭、結義堂。結義堂塑有劉、關、張像,讓大家感受那以天下為己任的桃園精神的熏陶。四周墻壁陳列著許昌三國勝跡的彩色圖片,方丈之內可以飽覽許昌的主要三國遺址。
灞陵橋景區(qū)的參觀游覽就到這里。
河南旅游5a景區(qū)導游詞(3)
我們現(xiàn)在正前往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途中,在您親臨其境之前,給您介紹一番“風穴山景區(qū)”。
出汝州城東北行9公里,便進入了“風穴山景區(qū)”。這里是中岳嵩山少室南麓,景區(qū)以風穴山為中心,總面積達48平方公里,主要由風穴寺及其周圍的風穴山、玉皇山、石樓峰、大小風穴洞、九妖十八洞、白蛇洞、仙人洞、白云洞、青蛇洞、怪坡、竹林寺、小龍門、一線天、馬廟湖、旋風垛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構成。這里,我重點給您介紹一下遠近聞名的千年古剎--風穴寺吧!
風穴寺位于群山環(huán)抱的風穴山深處。它北靠玉皇山,南望北汝河。風穴寺始建于北魏,據五代后漢時(公元950年)鐫立的《風穴七祖千峰白云禪院記》碑載:“后魏山前為香積寺。屬當兵火,像毀寺焚。有鄉(xiāng)人衛(wèi)大丑收以材石,構成佛堂于此山之西北,鎮(zhèn)壓風穴,即今院基是也。”可知風穴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千年來風穴寺幾易其名,魏時曰“香積寺”,到隋代又名之為“千峰寺”,唐時因寺倚風穴山,再更名為“風穴寺”,也算是寺以山名,山因寺顯了。該寺唐初已初具規(guī)模,至盛唐寺院已十分可觀。后歲月浮沉,風穴寺也幾度興替。風穴寺暨塔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風穴寺,院中建筑頗具歷史文物價值。位于中心院南端的中佛殿飛檐挑角,金碧輝煌,它在木構建筑中甚為古老,是河南省迄今保存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坐落在高1米多的磚砌臺基上,殿頂為單檐歇山式,造型古樸雄偉,每一根柱,每一垛斗拱,每一塊磚瓦,皆規(guī)范一致,比例協(xié)調。中佛殿右側是風穴八景之一--初建于宋代的高大的懸鐘閣,這是一座氣勢恢宏的鐘樓,它殿閣重檐,翼角反翅,蔚為壯觀。鐘樓中有四根粗大的木柱,頂天立地,柱端架著一橫梁,梁上懸掛一口大鐘,重達800多公斤,為宋宣和年間所鑄,也是河南省現(xiàn)存完整的一口鐵鐘。
此鐘鑄造精致,音律準確,聲音洪亮,故而明人張維新就留有“一聲法撞飄空界,滿地松陰寶月寒”的詩句,因此,“風穴鐘聲”也成為汝州八景之一。自鐘樓向北數步,有一座高聳云端的九層疊澀密檐磚塔,塔的下面安睡著唐代著名和尚貞禪師的魂靈,因貞禪師為風穴寺的開山七祖,故名曰“七祖舍利塔”。此塔風格獨特,塔基較小,平面為方形,外部輪廓腰粗頭腳細,呈拋物線狀。塔身四角直壁,其上疊澀出檐九層,通高22米,每層四角系鈴,風吹鈴動,叮當作響,妙趣橫生。塔頂有剎,為覆镕體形,上有法器、寶蓋,猶如火焰升起,別具一格。沿中佛殿的中軸檐懸行數十步,就到了毗盧殿。該殿興建于明成化年間,為單檐懸山式建筑,顯得莊嚴宏大。大殿前面有一個月臺,臺的四隅有神態(tài)各異的石獸,生動活潑,栩栩如生。自東門出院,再向北走,又有接圣橋,此橋為明代所建,高10米,重檐硬山,分上下兩層,上層內塑四面觀音像一尊。整個閣樓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當您進了寺內,一定會驚嘆于這組建筑群的布局特色。是的,你也許去過少林寺,也許去過白馬寺,但和眼前的風穴寺略一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在整體布局方面,風穴寺絕不同于少、白二寺那樣,將寺院各建筑統(tǒng)一以中軸線為淮,對稱排列開來,而是依山就勢,錯落參差,富于江南園林之營建特色,那中佛殿,那懸鐘閣,那七祖塔,那毗盧殿,那觀音閣,那望州亭,那上、下塔林……皆不在同一個層面上。因此不會使人產生一覽無余之感,而始終懷揣著“且聽下回分解”的期待心理,逐次迎來一個個驚喜。更奇的是,當你從毗盧殿出來,扭臉瞅見東邊的一扇圓圓的月門時,千萬別以為一出月門便把風穴寺看完了。其實步出月門,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北順石路走下漫坡,接圣橋猶如一條彩虹越澗飛起,過了橋便是觀音閣,閣前有一四四方方的泉池,叫“喜公池”。池深兩米余,水色清湛,清冽甘甜?!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原來觀音閣后面有一片翠幽幽的筐林,其下有一股山泉淙淙流出,旱不增,澇不減,四季長流。
泉水經竹林自一個石雕龍口中噴出,揚起一道柱,落地生花,水珠四濺,再聚而成溪,繞過漣漪亭,后匯入喜公池。離開觀音閣順山澗繼續(xù)往里走,但見兩岸石壁屹立如鏟,又行數百米,更有懸崖不見夠縫,若遇多雨季節(jié),水自崖上跳下來,如珠如玉,似針似線,霧沫星華,悠悠拖地,宛若垂簾,故名為“珍珠簾”。看罷珍珠簾,回頭沿石階攀援而上,在翠嵐亭小憩,再登上望州亭,若是晴明天氣,舉目遠眺,偌大的汝州城便可盡收眼底。再四周環(huán)顧,遠處的上塔林、下塔林,又可再激起人們的游興了??芍L穴寺不僅寺內讓人目不暇接,環(huán)寺的風光更是美不勝收。
有道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古以來寺院大多建于山中,然而有水無山少風骨,有山無水欠精神,惟依山傍水的寺廟方更具風韻之美。風穴寺得以與青山綠水長相廝守,酣坐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暢居于碧水歡唱之所,游人至此,山趣水韻,碧聲佛歌,怎不受“良辰美景”之感染,發(fā)“賞心樂事”之喟嘆呢?古往今來,無數騷人墨客,賢達政要,陶醉于風穴寺的無盡景色,古代的元結、劉希夷、岑參,當代的李準、姚雪垠、徐慎、蘇金傘、閻連科……還有不少外國朋友都對風穴寺給予極高的評價??梢韵胍姡绱霜毢弥畡倬?,若竟緣慳一面,豈非終生憾事?
河南旅游5a景區(qū)導游詞(4)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道教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漫漫歷史長河中根深蒂固,自唐代開始已經形成了各路神仙修行居住的洞天福地,計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這些均被稱為天下名山,而今天我要帶大家前去游覽的是被列為“天下洞天”的王屋山。
王屋山風景名勝區(qū),是重點風景名勝區(qū),總面積265平方公里。王屋山以主峰天壇為中心,這里一山突起、群峰環(huán)繞、丘阜卑圍的拔地通天之勢,獨具“王者風范”,大有“眾諸侯仰面朝天”之意境,據中國早的地理志《禹貢》記載,“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稱王屋也。主峰天壇山,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祭天之所,干百年來,一直被視為華夏炎黃子孫大統(tǒng)天下的圣地。譽滿中外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發(fā)生在這里,老愚公挖山不止的雕像已經成為我們濟源市的市標,也是激勵濟源人民改天換地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動力。
王屋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為特色的道教圣地。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是以黃帝、老子學派思想為基礎的“黃老道”發(fā)展而來,帶有濃厚的漢民族思想和信仰特色。仙境,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美麗的王屋山,自然成了道家人物采藥煉丹、修身養(yǎng)性以求得道成仙的理想場所,也是歷代道家人物的主要活動場地之一。
唐著名高道司馬承禎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宮地府經》中,把天下名山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為“天下洞天”,號“小有清虛之天”,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宗旨地位。
王屋山的興盛和道教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相傳軒轅黃帝大統(tǒng)天下之后,于八月十五日在天壇山重會西王母,欲求得道成仙之術,并在此建上訪院,訪尋四海仙人。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四方善士、各路神仙皆云集王屋山。被稱為道教鼻祖的老子李耳,也曾入王屋山修煉,天壇山絕頂至今尚有“老子煉丹池”遺跡。道教早期的著名人物,如仙人王子晉,清虛真人王褒,著名方士于吉,南岳夫人魏華存,道教理論家葛洪等都曾修道于王屋山。隋唐以后,尤其是李唐王朝尊老子為始祖,以道教為國教,敕令各地營建道觀,奠定了道教發(fā)展的基礎。
被稱為我國“藥王”的醫(yī)學家孫思邈是唐著名道士之一,晚年結廬于王屋山翠微庵,采藥行醫(yī),濟世救人,直至仙逝于此,現(xiàn)孫真人墳尚存。唐代道教茅山宗的第四代宗師司馬承禎,曾先后被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召至京城,倍加賞賜。菩?誒盥』?鵪湮?叭??瀾淌鬃?輩⒂諤瓶????輳ü??24年),命司馬承禎在王屋山自選形勝,建觀而居,后又派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馬承禎為師,入王屋山修道,自經道風大盛。這樣,在唐數十年間,王屋山相繼建成發(fā)紫微宮、陽臺宮、清虛宮、十方院、靈都觀等規(guī)模宏大的道教宮觀,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
千百年來,王屋山不僅是道家人物修身、煉丹、成仙之所,還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尋幽探勝,陶冶情操。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韓愈先后來王屋山游歷。他們在此留連忘返,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篇佳句。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寫到:“愿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王維在《送張道士歸山》中說:“先生何處去,王屋訪茅居,別婦留丹決,驅雞入白云”。劉禹錫在《奉送家兄歸隱王屋》中寫道:“陽落天壇上,依稀似玉京。夜分先見日,月靜遠聞望。云路將雞犬,丹臺有姓名。古來成道者,兄弟亦同行?!?/p>
今日的王屋山風景名勝區(qū),除完好地保留了數不盡的奇山秀水、名樹古木之外,新修了一條長1500米的索道,新建了一批賓館、飯店等服務設施,更給古老的王屋山增添了現(xiàn)代化的氣息,也使我們的游覽比起古人來顯得更加方便、悠閑、富有詩意。
大家現(xiàn)在坐在車內。前面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天壇硯廠,它是我市規(guī)模較大的旅游工藝品定點生產廠,主要產品天壇硯,又稱盤谷硯,是由我市盤古寺一帶的盤谷石加工磨制而成,姑嫂山往北5公里,便是九里溝風景名勝區(qū)。九里溝自然風光優(yōu)美,有“自然山水苑”之稱。
前面我們看到的座奇峰是玉陽山,東西兩峰之間為尚書谷。尚書谷中有靈都觀,系唐玄宗為其胞妹玉真公主賜建,并為當年玉真公主棲身修道之所親筆御書“平陽洞府”,現(xiàn)存有玉真公主墓。相傳唐末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先后兩次人玉陽山隱居學道,并與宮女宋華陽妹妹倆發(fā)生過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東玉陽山中有麻姑廟、麻姑泉、麻姑河,至今還流傳著麻姑侯真定在此拜師修道的故事。
我們路過的這座山莊叫李八莊,相傳藥王孫思邈晚年人王屋山采藥,至此曾向打鐵后生李老八問路,李老八身有殘疾,但人誠心善,殷勤指點,并告誡山中有虎,勸其謹慎而行,孫思邈十分感動,便醫(yī)治好了他的病,遂娶妻生子,形成村落叫李八莊。
前面我們的車子要翻過的這道山嶺被稱為虎嶺,是進入王屋山的道天然門戶。相傳孫思邈進山采藥行醫(yī)途徑此地,遇一斑讕大虎橫臥林中氣息奄奄,孫思邈上前視之,原來是虎口被一塊骨刺卡住,吐不出也咽不下,十分難受,孫思邈便小心為虎療傷,老虎感恩戴德,后成為孫的坐騎,馱著孫思邈遍游王屋山。從此,這里便稱“虎嶺”。
好了,云霧山風景區(qū)到了。我們首先參觀陽臺宮。陽臺宮為王屋山著名的“三宮”之一,是唐朝著名道士司馬承幀奉欽命所修建的。司馬承禎,號白云道士,洛州溫人,為唐代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師。陽臺宮坐落在華蓋峰南麓的臺地之上,背依天壇山,高高矗立,如同鳳首,面對開闊的九芝嶺,猶如鳳尾,陽臺宮正好處于風背之上,被稱為“丹鳳朝陽”的風水寶地。陽臺宮落成后,唐玄宗御筆親題匾額“寥陽殿”,五代后晉時期,大部分殿宇毀于戰(zhàn)火,惟大羅三境殿幸免,仍保留唐代原貌,后歷代修茸,現(xiàn)遺存下來的多為明清時期建筑。
陽臺宮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逐級遞升,殿閣高低錯落有致,整體布局依縱軸線依次為山門、大羅三境殿(三清大殿)、玉皇閣、長生殿(遺址),兩側有東西廊房、西王母殿等?,F(xiàn)有建筑8座35間。
我們看這棵樹是菩提樹,菩提樹學名七葉樹,春華秋實,花為白塔狀,果實成熟后可用結串起來做念珠使用。菩提樹被稱為佛樹,是佛教的象征。好么,為什么象征佛教的樹卻栽在道教官觀里呢?這里面還有一段關于佛道之爭的故事。東漢初年,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在洛陽修建了我國佛教祖庭“白馬寺”。其后,佛教便迅速發(fā)展起來,至唐時,許多道教宮觀甚至被佛寺所侵并,作為道教圣地的王屋山,自然不會容忍佛教的染指。相傳這棵菩提樹是司馬承禎和玉真公主親手所植,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棵菩提樹并不在中心線上,而是在中間偏東的位置,意為道教寬宏大量,容留佛教一席之地。這也許就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個例證。在大殿前月臺上,這里有一口八板大鐵鍋,外徑1.70米,深0.84米,相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就出自這里。
三清大殿為河南省現(xiàn)存的明代單據歇山式木構建筑,面廣五間,進深四間,整個大殿外雄內秀,殿內有30根方形石柱,通身浮雕云龍、丹鳳、瑞禽、祥獸及神仙世俗故事,形象優(yōu)美,栩栩如生。殿內天花藻井,斗拱層疊,制作精巧,皆為明代藝術珍品。殿內供奉著道家學說的三尊尊神。居中的就是元始天尊,三尊神像與他們手中的物什,合起來就是一個道教的宇宙圖示。
玉皇閣俗稱三棚閣,為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所建,面廣三間(10.95米),進深三間(7.68),周匝回廊,高達21.40米,閣體由8根高11米的通天木柱支撐,系河南省目前大的明代歇山式樓閣建筑。四周20根石柱雕刻著盤龍彩鳳、花草蟲魚、道教神話故事,如田真哭樹、蘇武牧羊、李存孝打虎、桃源洞、狐貍和烏鴉等。雕工精湛,形象逼真,內容豐富,為明代石刻藝術精品。這里所供的是玉皇大帝,《云箋七簽》中說他是元始天尊的弟子,相傳為軒轅黃帝的化身。王屋山是軒轅皇帝祭天和駕迎西王母的地方,自然就成為王屋山道教的主神。玉皇閣中,金塑的玉皇大帝身著天帝法服,頭戴珠皇冕,手捧玉圭,儼然天上的玉帝,顯示出尊貴和氣派。
愚公移山處這組“愚公移山”群雕由鄭州雕塑創(chuàng)作室設計制作,濟源市旅游局組織施工,由群雕、碑廊、洞天橋、智叟亭等組成。千百年來愚公精神就是我們中華民族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的精神象征,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群雕形象地再現(xiàn)了老愚公呂三太率兒子、孫子及鄰人寡婦共同挖山的場景,正面碑廊上有毛澤東、江澤民、李鵬、李先念、陳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是弘揚民族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場所。
迎恩宮上下兩進院落,位于垂珠峰腳下,依山順勢而建,紫微溪和滴水巖環(huán)抱于宮前,為二龍戲珠之風水寶地。迎恩宮創(chuàng)建于唐初,相傳為迎接圣駕朝拜天壇而建,宋徽宗游王屋山華蓋峰時,曾跗駐于此?,F(xiàn)存有山門、財神殿、祖師殿、玉皇殿等。
不老泉,為王屋山著名的“靈泉”之一,千百年來,不老泉水流如注,永無枯竭,經有關部門化驗,證明水中含有豐富礦物質,經常飲用對人體有益。
白果樹,即銀杏樹,為漢代遺物,大約有2000年左右樹齡,是中國五大銀杏樹之一,俗稱樹粗“七摟八拐棍”,素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紫微宮為王屋山道教三宮之首,位于天壇峰南麓的中巖臺上。因其在王屋洞天中所處位置,與紫微星座居北天中央的位置相對應而得名。紫微宮是司馬承禎創(chuàng)建于武則天圣歷二年(公元699年),歷代均有修葺,依山順勢,層層筑臺,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有朝真門、天王殿、三清殿、通明殿等,現(xiàn)大部分成為遺址。朝真門和宮前臺階為近年新修.紫微宮院內沿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30余通,其中《坐忘論》唐碑、元代《大朝圣旨碑》堪稱國寶。
天壇神路總長3800多社,如沿天壇神路石階登山,大小廟宇如金絲串珠,經瘦龍嶺,轉十八盤,渡仙人橋,攀紫金崖,方可到達極頂。
天壇索道總投資1200余萬元,天1999年5月1日竣工,全長1500米,共計106個吊籃,每個小時可輸送游客300余人次,索道高低落差660米,全程約需20多分鐘。天壇索道的建成為千古神奇的王屋山增添了一道現(xiàn)代化的景觀,坐索道,登天壇,賞自然風光,成為我們現(xiàn)代旅游的一種新時尚。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王屋山主峰--天壇峰,海拔1715米,有“天下砥柱”之稱,是中華民族一統(tǒng)天下之圣地?!饵S帝內傳》云為瓊林臺,《天壇王屋山勝跡記》中有“黃帝王屋會王母”的記載,從此開創(chuàng)了我們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歷史。
天壇峰南臨華蓋峰,北依靈山峰,后靠五斗峰,東有日精峰,西有月華峰,四周群峰簇擁,崗阜卑圍,一峰突起,群峰伏拜,大有王者之風。自古以來,被道家尊為“道境極地”,稱其為“五岳四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會之所?!?/p>
天壇峰頂面積大約四畝,唐時有三清殿、軒轅廟、四角亭、黃帝更衣亭、御愛松等,歷代修葺或增建,元初改為“總仙宮”,意為天界諸路神仙會聚之所。明正德年間增建玉皇殿,萬歷年間增建無極玄穹門,俗稱南天門,就是我們面前的這座券門,正門高7.2米,正面石額上書“無極玄穹門”,背面石額上書“天影竺形”,下臨百尺懸崖,極具“依懸列宿”之意境,平添了一種人間仙境這情調。
置身在這海拔1700余米的峰頂之上,倘若條件適宜,我們將會欣賞到“天壇云海”、“天壇倒影”、“天壇日出”、“王母仙燈”等天象奇觀。譬如“天壇云?!笔且环N壯麗的云霧奇觀,多出現(xiàn)在7~9月份多云密雨季節(jié),每當云海出現(xiàn)時,云霧相融,天地相連,大小山頭,時隱時現(xiàn),如同仙山瓊島?!疤靿粘觥笔謮延^,觀日出的地點是在日精峰上,在月落星稀、天色微明時分,矗立峰巔,極目東望,只見云氣繚繞,海浪翻滾,紅日升騰,如生滄海,頓時天地驟開,霞光萬道,天壇山金碧輝煌,正是“星斗半沉蒼翠色,紅霞遠照海濤分”。
山頂東北有舍身崖,相傳古代曾有孝子在此舍身救父(母)得名。崖邊突出一石,闊尺許,長丈余,懸空而出,下臨深淵,相傳八仙之一呂洞賓曾登此石,說過:“人心安定,方立此石”,故名“定心石”。紫金崖下三官洞外,有一塊色彩斑瀾、大而奇特的五彩礫巖石,傳為當年女蝸補天剩余之石,故稱“女娟補天石”,象征吉祥如意。
王母洞北望垂管峰南面的崖壁根部,有三個直徑約10米左右的石龕,相傳是西王母修道之處,故稱“王母洞”,洞中有泉,深不可測,據說“周回萬里,潛通瑤池”,為《道藏》中所記載的瑤池洞?!巴跄赶蔁簟本褪窃谶@里產生的奇異景觀,每到秋高氣爽、夜深人靜時,點點熒光便從這王母洞中飄然而出,成群結隊繞天壇而上,忽明忽暗,時隱時現(xiàn),如同天宮玉女捧仙燈,列隊迎接王母。古人有詩曰:“光來天上照天明,夜半雙雙空際行,應是瑤臺迎法駕,故教玉女捧仙燈”。好了,人間仙境王屋山的參觀到此結束,請大家順著登山路返回停車場上車。
河南旅游5a景區(qū)導游詞(5)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各位嘉賓的光臨,今天我?guī)Т蠹矣斡[的是太吳伏羲陵。太吳陵坐落在誰陽縣城北,古蔡河畔,城湖之濱,是祭祀三皇之首太吳伏羲氏的大型陵廟,占地875畝,建筑雄偉,殿宇巍峨,古柏參天,勁松疊翠,號稱天下陵,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淮陽老城通往北關途中路東環(huán)城湖里,有個方形土崗,那便是伏羲當初畫八卦的地方,叫做八卦臺。臺中央有座八卦亭,亭頂天棚上畫有伏羲先天八封圖。亭東有棵歪柏樹,便是傳說中的那棵神奇的八卦柏。八卦臺南邊有一片較深的城湖水域,便是伏羲養(yǎng)白龜的地方,叫做白龜池。
說來也巧,1984年夏天的一個早晨,一少年在白龜池里竟釣出一只稀世白龜,重2.3市斤。周身潔白,玲瓏剔透。其蓋上花紋居然和傳說中講的完全相符,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重視。但因管理條件簡陋,顏色已賂有改變,淮陽縣已于1997年8月1日又由這一少年將其放歸蔡池。
伏羲氏生于成紀,他率領部落,由西向東,逐水草而牧,選擇了黃淮平原,定都宛丘(今河南誰鉑)。伏羲在人類社會從母系到父系,由野蠻向文明進化時期,以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立下了偉大的功績。伏羲功蓋百王,德配天地。他的主要功德是結網罟、興漁獵,養(yǎng)牲畜、充庖廚,畫八封、造書契,作甲歷、定四時,造琴瑟、歌扶徠,正姓氏、制嫁娶,建屋廬、始定居,嘗百藥、制九針,造于戈、飾武功,以龍紀官、分理海內。他在以古陳為中心的黃淮平原上,掀開了華夏文明的歷史序幕。后人因此稱他為“人祖”、“斯文鼻祖”、“龍師”。“太吳”即是人民對伏羲的贊詞,意為伏羲功德無量,象日月那樣光明。
傳說伏羲氏在位114年,死后葬于陳。為紀念祖先功德,很早以前,人們就在宛丘筑陵、建廟。據記載,伏羲陵墓始建于春秋,漢代在陵前建祠,以后歷代帝王不斷擴建太吳陵,成為帝王朝祖祭拜的重要場所。歷史上由于黃河多次改道,明以前的建筑除蘇氏中書《太吳伏羲氏之墓》的墓碑外,其他已被洪水吞沒殆盡。明英宗于正統(tǒng)十三年(公元1448年)在一片廢墟上重建陵園,后又在清代多次修葺,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太吳陵園區(qū)。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陵園內建筑多為明代建筑,其建筑結構與明代皇宮相仿。整個陵廟的布局分為內外二城,內城叫紫禁城,外城叫皇城。城垣高3米,上有城垛。陵園內殿宇琉金,樓閣掩翠,金碧輝煌,華彩璀璨。沿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建有渡善橋、九龍照壁、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玉帶橋、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仰觀門、俯察門、鐘鼓二樓、東西廊房、統(tǒng)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寢殿、先天八封臺、伏羲陵。大家聽到建筑的命名后,就知道整個陵區(qū)都蘊含著伏羲先天八卦的基本原理,。一字形照壁,象征混沌未開的無極門意為由無極而生太極。術極門兩側三才門。三才門根據“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命名,五行門,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太極門東西的仰觀門、俯察門意味著太吳伏羲氏仰觀察而畫八卦。根據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又有兩儀門、四象門。
統(tǒng)天殿顯示“大哉乾元乃統(tǒng)天”之意,表明太吳伏羲氏一統(tǒng)天下,至高無上之地位。顯仁殿源自《系辭傳、) “顯諸仁,藏諸用”。太始門,太始者,原始之萌也。統(tǒng)天殿俗稱大殿,是陵廟中軸線上主要的建筑。殿高17米,面積390平方米。該殿單檐歇山式,面闊5間,進深3間。脊上中間三節(jié)彩釉陶樓,樓下有一小龕,龕內方框雕楷書“太吳伏羲殿”5字,兩邊配以獸馱葫蘆,騎馬武士(二十八宿)。殿正門上懸:“伏羲蒼精,初造王業(yè),畫封結繩,以理海內”,“象天法地”,“抱一木式為”,…“斯文鼻祖”,“一畫開天”等木匠。明間檐柱楹聯(lián)“華夏文明三始祖;淮陽伏羲人”。中間匾額書寫“寶笈開源,名跡久傳”八個大字,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徹筆。殿內鐵鑄楹聯(lián)“后天地。而生,朱園猶堪尋圣跡;立帝王之極,白云常此護靈墟”。此外還有:“人根之祖”、“中國一人”,“教以人倫”;“萬派一系”,“佑我無疆”,“默佑黎民”等匾額。殿中設落地罩式神龕,青石座位。龕上據為花冠形,雕“都宛丘,結網罷,養(yǎng)犧牲,作甲歷,畫八卦,定嫁娶,龍紀官,造琴瑟,葬于陳”九幅浮雕圖案。憲內塑有太吳伏羲氏像:頭生雙角,腰著虎皮,肩披樹葉,赤腳袒腹,手托先天八卦太極盤。左右配享朱襄、吳英。殿前設月臺高七級,可容千人跪拜。月臺兩側配東西廊房、鐘鼓二樓,形成一座莊嚴的四合大院。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所。
顯仁殿位于統(tǒng)天殿后,是一座雙檐挑角的建筑,它面闊7間,進深5間,坐落在13級直壁式高臺之上。龍鳳大脊,殿周有回廊,用獨特的地方手法彩繪。殿臺東北角方石上有一孔,傳為“子孫窯”。殿前原有鐵熊一對(今無存),清康熙年間重修碑兩通。
出太始門,經八封臺、陵桓門,便是太吳伏羲的陵墓。陵高20多米,邊長182米,上呈圓形,下有方座,象征“天圓地方”,顯得高大雄偉;氣魄非凡。陵前有宋代青石碑一通,寬3尺,高15尺,上有“太吳伏羲氏之墓”7個大字,據傳碑為蘇小妹用絲巾作筆寫成。陵左右各立明重修碑一通。陵上有白擅,周有古檀,蒼翠崢嶸,濃蔭匝地。人們1976年發(fā)現(xiàn)陵西側古柏樹權間長出一顆白檀樹,枝葉茂盛,當地人稱“兩柏夾一檀,打的糧食吃不完”。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陵墓山的蓍草園,相傳伏羲就是在此采蓍草畫八卦的,稱“揲蓍畫封”。蓍草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狀互生葉,形似艾草,春天開白色或粉紅色小花?!恫┪镏尽氛f:“蓍穢而三百莖,故知吉兇”。蓍草的莖有八棱,草梗很硬,是占卜之物,當地稱其為神草。蓍草在全國其他地方少見,惟獨此處生長茂盛。宋以后,歷代皇帝春秋遣官致祭,復命時必以此草為憑。山東曲阜孔廟里的蓍草,據說還是當年孔子從這里帶回家鄉(xiāng)的呢。
伏羲畫八封(八卦臺)傳說,伏羲在蔡河里,捉到一只白龜,甚奇,就把它養(yǎng)了起來。
一天,他來到蔡河見到一只龍不像龍,馬不像馬的怪物。那怪物背上長有花紋: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看罷,轉身上岸,薅一節(jié)蓍草梗,在一片大樹葉上照著龍馬背上的花紋畫下來。
伏羲整天拿著那片樹葉,琢磨上面的花紋,一天,他發(fā)現(xiàn)白龜蓋上的花紋中間五塊,周圍八塊,外圈兒十六塊,外圈兒圈兒二十四塊。于是他也把白龜蓋上的花紋畫在樹葉上。
伏羲反復比較,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終于找到了一定規(guī)律。結果畫出八種圖案稱為八卦,成為我國早的文字,結束了先民們結繩決事的歷史。
后人稱伏羲八卦為伏羲先天八卦,于是把八卦形命名為乾、坤、震、艮、離、坎、巽、況,這八個字分別象征天、地、山、雷、澤、風、水、火。以三道兒為一組變化出八個卦形,若用四道兒、五道兒等多道兒為一組就能變化出更多的卦形,以致無窮?,F(xiàn)在外國許多學術界都在研究八卦。據說八封涵有極為深奧的哲理辯證法,能解釋世間萬事萬物。
剪枝公園: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剪枝公園,即太吳陵公園。無論何時,當你走進淮陽縣太吳陵公園的時候,都會被那蒼翠欲滴的松柏造型所吸引。這里有各種姿態(tài)的飛禽走獸,卻不走不跳,不吃不叫;有巍峨壯觀的“亭、塔、閣、坊”,卻未用一磚一瓦,一木一石,它們全都是用松柏修剪而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淮陽太吳陵公園修建于1957年,面積33350平方米。園內現(xiàn)有松柏造型200多個。整個公園松柏夾道,綠草如茵,園中套園,曲徑通幽,別有洞天。入北門東拐,雙峰駝昂首遙望,似引頸長鳴,與風沙搏斗中呼喚著綠草甘泉。駝左邊是一座綠色的牧包,呈現(xiàn)出一派天蒼蒼、野茫茫的草原風光。東北行,穿梅園,有一株巨臂長伸、覆蓋面積l10平方米的倒栽槐,綠蔭濃蔽,下設石桌石凳,小坐品茗,清爽愜意。其近南側,一條尾觸青云、頭探人間的巨龍,活靈活現(xiàn)。龍的南側,雙象守護,長鼻在卷著地上的綠葉。橫穿柏道,便進入一個綠色的神話世界,這里有青龍戲珠、孔雀開屏、猛虎下山、魚游龍宮、蝴蝶迎春、百鳥朝鳳、夜貓撲鼠、金雞報曉、雙獅把門、雄鷹凌空,還有仿汴鐵塔、先天門樓、長橋翠涵、南天玉坊等。尤其是大大小小的飛機、坦克、汽車、火車等常令人贊嘆。更為新奇的是用6棵松樹修剪的“六角涼亭”,它直徑4米,高5米,飛檐挑角,好似綠色的琉璃瓦。這里,晴可遮日,陰可避雨,老人常在亭內下棋、聊天;青年男女常在這里談情說愛拍照留影,別有一番情趣。這件件藝術珍品,都凝結著剪枝巧匠王月惠的心血。太昊陵公園如今成為人民群眾游覽、休憩的好地方,每年接待游客近100萬人。國內外一些影視攝制組,紛紛來這里采取外景,被譽為“剪枝公園天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