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垂釣讀后感
《余秋雨散文》早有“文化散文”之代表的定論,散文寫成美文不易,寫出點歷史文化意味更難。余秋雨的歷史散文,也許可以讓人二者兼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余秋雨散文垂釣讀后感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余秋雨散文垂釣讀后感1
凡余秋雨的書,總要弄到手來過一遍,幾乎算是追星式的關(guān)注了。
及《笛聲何處》,有聲音說余秋雨已經(jīng)“江郎才盡”,實在寫不出東西了,只好重又端出老本行談?wù)搼騽∥幕?/p>
我便也哂笑,是啊,余秋雨,你的笛聲又何處呢?
然而,他的苦旅,他的筆記,他的千年一嘆,卻分明勝似笛聲悠悠在腦際!
待到打開記憶的閥門,卻又茫茫然秋雨苦旅所旅、茫茫然秋雨千年所嘆。于是把所收集的余秋雨散文書都找出來,依出版日期有序排列在一起,一一翻閱。以為憑自己的閱讀習慣,會有留于書間看表明閱讀痕跡的標識或隨想什么的??上нz憾,我?guī)缀跻獞岩稍凶约旱哪抗夂退季S馳騁其間。似乎本來就未曾過目!只是追星似的在流言斐語里聽了那么三兩句,褒也罷,砭也罷,便等閑視之。
想起詩人何其芳對高爾基說的:“每一本書都像一個梯子,使他從獸類爬到人類?!焙懿灰詾槿唬骸澳切?,就是連那些最打動過我的書在內(nèi),并不都是梯子,并不都是直立著的,引我上升。大多數(shù)的書,它們連結(jié)起來倒象一個迷津,使我在里面摸索,苦悶?!边@位大詩人在一次搬家時,甚至對著成捆的書想:“我過去讀過的書恐怕也有好幾書架吧。但是,亂七八糟讀的結(jié)果,到底得到了多少益處呢?許多讀過的書,用今天的要求來衡量,不是差不多讀了等于沒讀嗎?”
詩人何其芳自然不會把讀書否定到一無是處,但這的確是他談讀書的經(jīng)驗時這樣說的。
我也不是要拿何其芳為自己徒勞的閱讀作辯解。倒是真羨慕那些作了高爾基梯子的書!縱觀歷代中外名人談讀書的精彩篇章,他們各執(zhí)所言,各得其法,終是各個功成名就,而于我們卻未必能夠領(lǐng)會、受用。我們還是我們,自我經(jīng)歷著,像詩人何其芳一樣的“在里面摸索,苦悶?!?/p>
所以常常會聽到這樣渴求而又不自信的詢問:
“你最近在讀什么書?”
“有什么好書嗎,推薦一下?”
中國人因為對“讀書人”歷來有著特殊的情結(jié),所以人人都有心做“讀書人”。有時我也這樣的問,問別人,也問自己。
二
靜靜的夜里,很有咀嚼的心情,便選擇了文章稍長的《山居筆記》,開始認真地閱讀。
《抱愧山西》余秋雨考察晉商文化的興衰,大至晉商文化的興衰、山西獨有的民情風俗以及歷史沿革、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山西商人曾經(jīng)活躍的歷史舞臺,小到“三晉會館”的變遷、宋氏三姐妹傳記中關(guān)于孔祥熙家鄉(xiāng)的描寫、中國第一家專營異地匯況和存放款業(yè)務(wù)和票號“日升昌”舊址、中國一代巨商的私邸喬家大院等等,時間空間跨度之廣,思緒反差之強烈,讓人感覺到一種磅礴大氣。
《流放者的土地》有關(guān)流放地“寧古塔”的大量典籍資料,清朝的文字獄、朝廷冤案,安徽青年章鋮的“科場案”似乎瀝瀝在目,一個人跡罕至卻高官、學者薈萃的蠻荒之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遙遠的絕響》說“我”和魏晉這段歷史之間的緣,余秋雨有時站在今天評點,有時回到魏晉親臨歷史的現(xiàn)場,看活脫脫一對可愛的人物阮籍和嵇康,讓我們重溫遙遠的“即便是仰望一下,也會對比出我們所習慣的一切平庸”的“魏晉風度”。
《蘇東坡突圍》,《一個王朝的背影》《遙遠的絕響》《鄉(xiāng)關(guān)何處》《脆弱的都城》《風雨天一閣》……
我反復(fù)地掂量書里所有的篇章,跟著余秋秋雨追索文化生成的奧秘,感受文化歷史的興衰。最后不得不嘆服:這么多的人文史料何以匯聚到了余秋雨這便充滿靈性?
漸漸,和余秋雨對夜雨的詩意一樣,有了一點新的思考。
三
靜靜的夜里,我開始用心解讀余秋雨的閱讀,再次翻開《山居筆記》。
《流放者的土地》中的流放地“寧古塔”,余秋雨說他是在很多年前讀魯迅論及清代文字獄的文章時首次看到這個地名,并由此而開始重視閱讀關(guān)于文字獄的史料和一些地域文化的著作。
《抱愧山西》,余秋雨也介紹了他對山西晉商文化的關(guān)注是這樣開始的:大概是幾年前的某一天,我在翻閱一本史料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些使我大吃一驚的事實,便急速地把手上的其他工作放下,專心致志地研究起來。很長一段時間,我查檢了一本又一本的書籍,閱讀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稿,
……
余秋雨關(guān)注的對象很多就是這樣生成的,它從閱讀中來,來又為了閱讀。
現(xiàn)在只要向關(guān)注的對象傾以熱情,便自然有了話題,用時代點的話說,也就是“文化課題”。
不難理解,這就叫明確了閱讀對象(即明確了閱讀什么),不用再尋求別人推薦什么書讀了,而且和課題無直接關(guān)系的,不用去分心。我們看余秋雨連他的司機都能有意無意地給找到那么一兩本,因為他知道余秋雨正研究的課題,所以也能清楚余秋雨所需要的書??梢哉f,對于讀什么書,他們都不盲目。
閱讀的對象解決了,接下來便是怎么閱讀的問題。余秋雨的散文文本本身,就顯示了他的怎么閱讀有些不同凡響:
他的閱讀是在書籍資料堆中查證考據(jù)式和在行走中親臨現(xiàn)場體驗式,兩相結(jié)合的。
也許有人會問:這樣閱讀,是不是太累了?回答是否定的。
你聽他說:“一個人,干著別的事,有感而發(fā),寫兩篇散文,這才是自然?!?/p>
我們也許都曾感到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兼容閱讀,已經(jīng)不容易,想要寫作就更談不上了。但事實上,余秋雨做得輕松從容。在余秋雨的文化課題下,閱讀與寫作是自然的。余秋雨筆下的文章幾乎就是一個過程的自覺呈現(xiàn)。
四
靜靜的夜里,合上書,閉目思想。
腦海里,書籍資料、文化現(xiàn)場,那是我的思維。而甸在手中優(yōu)美的文字,靈動的情感,博大的思想,是點亮我心靈的火種。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2000字
“比梁實秋,錢鐘書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舉重若輕,衣袂飄然走過他的《文化苦旅》。”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中的一段話。余光中把余秋雨與梁實秋,錢鐘書相提并論。
的確,十多年來,余秋雨散文讀者眾多,好評如潮。有人評論說:從空間上它進入了民眾,從時間上進入了散文歷史,樹立起一座散文的奇峰。讀完從《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到最近的《千年一嘆》和《行者無疆》幾部散文集,心中不由感慨萬千,大哉斯文,大美為美!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們看慣了標榜散文的精巧靈活之作后,它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一道亮麗清新的風景線,如一股罡風勁吹。.它擺脫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氣,而表現(xiàn)為一種情懷更為慷慨豪邁的大散文,當然不是篇幅冗長之大,而是體現(xiàn)在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一種浩然而袞毫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nèi)在沖動與感悟,一種涌動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豐富的文化聯(lián)想與想象中完成對所表現(xiàn)的對象的理性闡釋,融合了莊子哲學散文的天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維與兩漢賦體鋪敘夸飾,華美凝重的修辭方式,從而表現(xiàn)出浸潤了理性精神與內(nèi)在理趣的詩化特征。落筆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間靈性激濺,有博雅的文化內(nèi)涵,筆端飽蘸著深切的民族憂患意識,字里行間充盈著越邁千年的睿智哲思。第一次讀到余秋雨散文的是《文化苦旅—廢墟》。“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薄皼]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痹谛撵`與心靈的撞擊中,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文章中沒有細節(jié),沒有歷史人物,沒有山水勝跡,但卻充盈著閃光的智慧,蘊涵著深刻的思考,飽蘸著的感情。.殘簡斷垣中,那優(yōu)美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強烈的吸引了我。走進廢墟,體會著歷史的滄桑,品味著文化的內(nèi)涵,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進程”的慨嘆;面對著敦煌,目睹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感受著歷史的強悍與苦難,警醒道:“我們是飛天的后人”。余秋雨先生,站在歷史的高度,以理性的嚴峻,融入智性與情感,考察中國現(xiàn)存的原始文化,去貼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審視中華文明。正如《文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我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與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
從歷史文化極為豐富的山山水水間追尋古代文人的足跡,發(fā)掘古代文化的沉淀,通過這種追尋與發(fā)掘,既寄托自己的文化關(guān)懷又給讀者以文化的啟迪。就這樣,山川草木,樓臺軒榭,廟宇亭閣,云月飛鴻,都與人的呼吸相通,散發(fā)著文化的魅力!道士塔,莫高窟,陽關(guān)寄托著他悠遠的憑吊;寂寞天柱山,風雨天一閣,承載著他濃重的感喟;白發(fā)蘇州,江南小鎮(zhèn),蘊涵著他深沉的思考.貞節(jié)牌坊令人感慨,,貴池儺事又警人反思!邊塞大漠中,留下他道道車轍,廬山石級沾下他輕輕的腳印;江南小巷中回響著他的感嘆,殘簡斷垣中閃現(xiàn)著他佇立的身影.。余先生的散文,追索文化生成的奧秘,感受文化歷史的興衰,有對文化締造者的由衷的禮贊,又有對文化人命運的深切關(guān)注?!侗Ю⑸轿鳌房疾焐轿鞯臅x商文化的興衰,深入地揭示了山西獨有的民情風俗以及歷史沿革,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對晉商文化的催生作用;同時又寫出了山西商人在中國商業(yè)文明中的人格光彩;《蘇東坡突圍》在關(guān)注文化大師命運,寫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而被流放的過程,但是卻因此而獲得了精神意義上的突圍。這里展現(xiàn)著一種氣魄?!兑粋€王朝的背影》,《蘇東坡突圍》,《抱愧山西》,《流放者的土地》,《遙遠的絕響》,《鄉(xiāng)關(guān)何處》,《脆弱的都城》都相當有分量的大作。“在這里思想的活躍把詩歌的激情與文化歷史的沉思,哲學的概括升華為一種統(tǒng)一。時間空間跨度之廣,思緒反差之強烈,歌頌與批判,贊美與追懷,理性的概括,情感的渲染,歷史的沉吟與個體的經(jīng)驗,紛至沓來,跌宕起伏,構(gòu)成一種磅礴的大氣?!蔽也唤袊@:大哉斯文,大美為美!進入新世紀,余秋雨在考察審視中華文明之后,隨著香港鳳凰衛(wèi)視的千禧之旅和歐洲之旅,把自己文化探尋和精神漫游拓展到中東和歐洲,完成對伊斯蘭教文明和嫉妒教文明的深入探尋?!肚暌粐@》,正如歌詞中所寫:“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托我來拜訪。我是昆侖的云,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盤的鳳凰再飛翔?!憋嬛膲?,李白的歌,探尋著中東古文明的輝煌,撫慰著西亞古文化的傷痛,感受著南亞歷史的喜怒憂傷。輕輕地撫去時光遺留的塵埃,深情地撫摸歷史的肌膚,細致地剝落包裹于往昔軀體上的堅韌外殼,把希臘神話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沖突,侯賽因的陵寢,漢謨拉比法典的價值和泰姬陵的圣潔娓娓動聽的道出,引導(dǎo)著我們踏進那個往昔時空,去享受和品味其中的快樂,而同時也承受著這些輝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的震撼,反思著我們中華文明歷經(jīng)五千年的風風雨雨而生生不息超常強韌的緣由。在這里,歷史的回憶與追蹤只是一種傳達心靈感受的博大場所,而所謂的文化精神,傳統(tǒng)氣韻以及種種與人生,與命運,與人的存在景況相關(guān)的意蘊,也就經(jīng)由這樣的場所而獲得自然而然的體現(xiàn)?!缎姓邿o疆》: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常常從這里出發(fā);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里隱蔽;熱鬧,精致,張揚,,歷史常常在這里轉(zhuǎn)折;蒼涼,寂寞,執(zhí)著,歷史常常在這里凝凍。米開朗基羅,伽利略,莎士比亞,但丁,歌德,黑格爾,一個個歷史上熠熠閃光的大師,在這里與你直面;龐貝古城,羅馬的廢墟,巴黎圣母院,希隆大教堂,一座座聞名的建筑,讓你親身感受—懷古之請,興衰之嘆!秉承《千年一嘆》的風格,審視歐洲文明,反思中華文明----讓人和自然更緊密地貼近,讓個體在遼闊的田地中更愉悅地舒展,讓更多的年輕人在遭遇人生坎坷前先把世界探詢一遍,讓更多的老年人能以無疆無界的巡游來與世界做一次壯闊的揮別,讓不同的文化群落在腳步間交融,讓歷史的怨恨在互訪間和解。縱橫捭闔的宏觀把握,情致深惋的微觀體悟,它流溢著歷史詩情的的沉郁柔麗,張揚著現(xiàn)代飛天的吟嘯。它不動聲色卻有內(nèi)里乾坤,波濤澎湃又不失驕矜,天馬行空遨游于無限時空,回眸一顧卻盡顯生命本色。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復(fù)于平靜。靜靜的夜里,最好莫過于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細細品味秋雨散文。讀罷掩卷沉思,頓覺韻味無窮。
還是以《收獲》上推薦大散文的評論作結(jié)語吧?!八η笮碌挠^念和審美取向,既要感悟人生,富于智慧”“對歷史和現(xiàn)實有合乎今人的審視品味——有歷史穿透力,敏于思考,有助于再鑄民族精神和人文批判精神的散文”—大哉斯文,大美為美!有感于此,姑妄言之,姑且聽之。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2000字
從古至今,國內(nèi)國外,先哲們用各種文字和言論告訴我們:“讀書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所深信的。然而“書”是個極大的概念,凡是印有字并且被裝訂成一個本子的,大概都可以被稱之為書。
我一直覺得自己讀書很淺。小時候只看故事書,尤其是童話書,唯一一本《唐詩三百首》算得上有涵養(yǎng),但那是我兩三歲的時候老媽教的,不能算是我自己看的;后來不知原因地特別喜歡作文書。按理說,初中寫作文,比小學困難,似乎也更重要,但初中三年也才賣了兩本作文書,小學六年買的一定遠超過四本,而且每一本都看完了,有的甚至可以看兩遍。大概三四年級的時候,除了作文書,還特別喜歡看校園小說,最崇拜的人是楊紅櫻,她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最為出名,書一本一本出,我們一本一本看。那是在圖書館借書,這樣的書快則一星期,慢則兩星期一定可以看完。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小學的我眼中的書也就是這樣了。當然也會接觸重量級的“四大名著”和各國著名小說,但那些都是做奧語的時候遇到的,我了解到的也只是題做多了就記住幾個主人公,僅此而已。當然我也嘗試去看,然而結(jié)果是——《紅樓夢》和《三國演義》的書簽永遠夾在第一回的后面;《愛的教育》和《童年》接觸了一點,但在第二次(因為初中有要求,后面會提到)接觸之前,我完完全全想不起它們講了些什么。不再舉例,總之就是這么個情況。當然,如果每個人都跟我一樣,那也沒什么好講了。但那時我們班就有這樣的能人,對“四大名著”極其精通,外國的小說也頗有了解。我自愧不如哪!
在初中的我的世界里,書,除了名著就是名著。暫不提半本半本地看過一些,也就只有看看雜志的份了。加之初中的寫作要求與小學相比完全提高了一個檔次,因此初二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研究那兩本作文書。相關(guān)地,會讀一些短小而精致的文章。初三時間又緊,沒什么空,這樣一來,初中三年,我也沒什么特別的收獲了。
我說我書讀得淺,就是這么一回事了。
二
終于有那么一天,情況發(fā)生了變化。
去年暑假,隨著新版《三國》和《紅樓夢》的熱播,我居然破天荒地開始接觸它們,喜歡它們,最終愛上它們。白天看電視,晚上再對著書看,一個個人物形象見見豐滿起來。我怎么都想不到,千方百計想認識他們,最終以這樣的方式相遇相知。
我把這件事視為去年暑假最重要的事。畢竟,我補上了這節(jié)落了好久的課。更讓我興奮的是,我終于喜歡上大氣的書了,名著離我不再遙遠了!我忽然覺得,也許朋友們說的沒錯,我的心智一直不成熟,在某些方面很“幼稚”(雖然我每次都不承認)。初中三年學到的知識,足以讓我對春秋戰(zhàn)國和封建社會的情況大致了解,這樣才能高興地接受我的兩位新朋友啊!
也許是從那個時候起,對歷史更感興趣。誰說女生不喜歡看打仗?我就特別喜歡《三國》里人們的斗智斗勇,特別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較量,精彩極了。我越來越喜歡以歷史為背景的電視劇,像《美人心計》、《明宮謎案》等,都可以從中找到那個朝代的影子。
只不過,這兩本書對我的影響不夠多,也不夠大。
高一第一學期,我“繼承”初中的喜好,依舊看一些辭藻華美,抒情性強或是形式新穎的文章,只是多了一本張愛玲的《怨女》。直到它的出現(xiàn)——
三
《余秋雨散文》。
對,就是它。我在前面不惜花大篇幅絮絮叨叨,就是為了給它拋磚引玉。它是我遇到的第一本可以使我完全靜下來一個字一個字看進去,并且圈圈點點,最后忍不住再把喜歡的那一篇再看一遍的書。
書中的第一篇名叫《一個王朝的背影》,是迄今為止我最喜歡的一篇。它通過承德避暑山莊這一切入點,主要介紹了康熙,并對他大加贊賞,順下去提到了雍正、乾隆等帝王,貫穿在文章中的線索是對文化的一種認知:文章初是寫作者自己與人們對清朝和滿族的態(tài)度,隨后是康熙去無形的長城——木蘭圍場打獵,去山莊避暑,接著寫這位滿清皇帝精通漢文化卻又醉心“西學”。后來,明朝的許多文人開始認可清朝,但有的繼續(xù)斗爭,因此有了雍正的《大義覺迷錄》與之后盛行的文字獄。有一句話說得好:“政治軍事,不過是文化的外表罷了?!币徽Z中的。文章的結(jié)尾寫的是清朝滅亡,王國維先生拖著辮子自盡在清代皇家園林里。作者說,他贊同陳寅恪先生的說法,王國維先生是死于一種文化:“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欲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是的,王國維先生祭奠的該是整個中國文化,清代只是他的落腳點。我突然想到了海子,不知道為什么,就是想到了他,還有那段鐵軌。理想主義的他們,當現(xiàn)實距離理想過于遙遠時,寧愿選擇死亡作為重生。
文章的結(jié)尾我非常喜歡?!耙粋€風云數(shù)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后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zhì)彬彬的凄怨靈魂?!蓖昝赖目偨Y(jié)。
讀罷全文,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感涌上心頭,孰是孰非,是愛是恨,歷史自有公斷。我恍然發(fā)現(xiàn),文章的語言并不見得有多么優(yōu)美,卻著實產(chǎn)生了一股力量,扣人心弦,讓我?guī)е环N復(fù)雜的心情看風云變化,看潮起潮落,看著清朝的背影走近,又走遠。我意識到這是文化的力量。比起那些小說,我似乎更適合通過這樣一篇文章來了解一個人,一個地方,一個時代,一種情懷。我很快樂,我很充實,我很滿足。這樣的文字,一樣可以激蕩我的靈魂,好像黑暗中的一把火劃破了夜的堅固,劃破了心靈的沉寂。
以這樣的方式,我與作者一起抱愧山西,目睹天一閣流傳下來的故事,與阮籍嵇康相談,還去陽關(guān)看雪,跟著信客送信……從中我學到了很多歷史的細節(jié),又了解了作者自己的故事。這樣豐富的大餐,怎能不讓人激動?
但是好東西要細嚼慢咽,囫圇吞棗可不行??催@本書的進度很慢,因為篇與篇之間毫無關(guān)系,不會像小說那樣只是往下連。也很奇怪,通??赐暌黄铱倳^幾天才看另一篇,每次都這樣,并不是刻意,而是“身不由己”。也許,“內(nèi)化”需要時間。
我可以感到作者的智慧有一小部分成了我的智慧。高考的作文固然要看,但那些文章的智慧本來就不完整,又因為是考場作文而打了折。我應(yīng)該從源泉處汲取我需要的泉水。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下筆如有神”,可以文不加點,可以將各種素材“玩弄于股掌之中”。
然而有些東西是我內(nèi)化不了的?!都乐短?,這個標題一開始就覺得奇怪,讀后更納悶。文章通篇講的是作者移居上海,考上海的中學,還提到叔叔與外公的矛盾,大姨媽并不好過的生活以及父親與同事比孩子學習成績等事情,然而我實在想不出其中有什么聯(lián)系,至于這個“祭侄貼”,只是叔叔在書店買的一本字貼,為什么要用它作題目呢?滿肚子問號。革命尚未成功,我仍需努力。
余秋雨散文垂釣讀后感2
余秋雨是我國現(xiàn)代的文學家,最著名的便是他的散文了。今天我讀了他的散文選“霜冷長河”中《垂釣》一篇,使我感觸頗深。
這篇散文主要講了:余秋雨與妻子報了一個民間旅行團,去俄羅斯的海參崴玩。黃昏,他們在岸邊行走時,在一個小小的彎角上看見了一胖一瘦兩個釣魚的老人:胖老人的魚竿上掛了六個小勾,每下水一次便是六條小魚,而他的桶里已有了半桶魚,儼然是大豐收;而瘦老人的魚鉤碩大無比,卻沒有一條小魚上鉤,“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釣起那么一大堆小魚,根本是在糟踐釣魚者的取舍標準和堂皇形象?!边^了一會,兩位老人雙雙離開,作者和妻子都陷入沉思。
文中有兩位老人:胖老人和瘦老人,胖老人容易滿足,掛上了許多魚鉤,為了釣小魚;而瘦老人追求長遠,固執(zhí)地等待,“安坐著與大海談判”是為了釣大魚。文章最后妻子一語道破這點:“一個更加物質(zhì),一個更加精神?!钡趯嶋H生活中,我們不應(yīng)只像胖老人一樣目光短淺,也不應(yīng)只像瘦老人一樣太過奢求。我們要做的,既要有胖老人的“小豐收”,也要有瘦老人的“大追求”。正如作者所說:“他們誰也離不開誰。沒有瘦老人,胖老人的豐收誰能證明?沒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又有何意義?......可以設(shè)想,哪一天,胖老人見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見不到胖老人,將會是何等惶恐?!睕]有“瘦老人”,“胖老人”的豐收終究是“小魚”;沒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也是一無所獲。要記住,釣的“小魚”越多,離“大魚”就會越近。
余秋雨與豐子愷兩位作家的散文風格截然不同,豐子愷老先生的散文淺顯易懂,而余秋雨老先生的散文總是含有哲理,值得細細品味。
余秋雨散文垂釣讀后感3
看了余秋雨的《垂釣》,我很受啟發(fā)。我們的世界是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tǒng)一,兩個既對立又統(tǒng)一,誰也離不開誰。瘦老人精神的活著,安坐著與大海進行著談判,而不是在等待對方瑣碎的施舍。胖老人物質(zhì)的活著,興高采烈的鄙視著胖老人的一無所有。
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兩種人組成了花花世界。但是讓我選擇的話,我也是愿意選擇精神生活,只不過是在物質(zhì)生活解決的前提下。才有資格過自己想要的精神生活。因為物質(zhì)是活著的基礎(chǔ),精神是活著的豐富。只為物質(zhì)的活著,這樣的人也是鼠目寸光。
有形有限,無形無限。
余秋雨散文垂釣讀后感4
讀余秋雨《霜冷長河》之《垂釣》有感
時光流轉(zhuǎn),變的是事態(tài),不變的是那顆心。
走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內(nèi)心已被世俗擠壓,卻無所適從!總是無謂感慨世俗命運多舛,無形間給自己打壓,其實又何必呢?讓內(nèi)心平和,讓自己豁達,讓一切淡然的過去,讓精神世界豐富起來,就像余秋雨所著《垂釣》一樣。
《垂釣》文章寫的很樸實,概述了兩位垂釣者在不同的精神追求下,產(chǎn)生的不同做法——胖老頭鐘情于垂釣垂釣小魚,而瘦老頭更青睞于垂釣大魚,這樣導(dǎo)致胖老頭很快釣滿一桶,而瘦老頭遲遲不見桿動。因為道不同,所以二人無言于對方,從內(nèi)心鄙視對方,總覺得自己高尚于對方!所以余秋雨的妻子就戲謔道,怪不得胖老頭這么胖,瘦老頭這么瘦,精神世界總是執(zhí)著而瘦削的!
這就是精神世界與物質(zhì)世界的戲劇性的融合!他們誰也離不開誰。沒有瘦老頭,又怎么能體現(xiàn)胖老頭的豐收呢?沒有胖老頭,又怎么能體現(xiàn)瘦老頭的執(zhí)著固守呢?二者在自己的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矛盾又高度統(tǒng)一!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彼此相悖又道義相投,都是在自己的理解范圍內(nèi)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其實無論是物質(zhì)的也好,還是精神的也罷,都有自己彼此存在的價值,倘若沒有胖老頭抑或瘦老頭在垂釣時看不到了胖老頭,那彼此是何等的誠惶誠恐啊!所以余秋雨說世界上最大的敵人也是最大的.朋友,彼此是很難分開的!
物質(zhì)世界的單一存在只會讓世界變得鄙陋難堪,頹廢不已;精神世界的獨自存在,只會讓世界變得單薄瘦削,空乏無味!只有使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有機的結(jié)合,彼此的融洽,才能真正意義的從中獲取源源不斷的力量,從而把世界勾勒成豐腴和多彩的世界。就像易中天在《論語心得》的序中寫到“灰色的孔子必須連接多彩的世界。這世界才會有生命活力,姹紫嫣紅,千姿百態(tài),萬類霜天競自由!”由此可見灰色的孔子就像我所說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灰色的,所以它具有普適性,可以鏈接到各種物質(zhì)世界,也只有精神世界是灰色的,精神世界和物質(zhì)世界才能無限延伸,全面發(fā)展
余秋雨散文垂釣讀后感5
我喜歡余秋雨的《垂釣》,它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篇幅雖然短小,但喻義深廣?!洞贯灐分忻枋龅纳瞵F(xiàn)象是簡單的,但余秋雨的敘述卻引發(fā)了許多的人生思考,其一:胖老人與瘦老人是物質(zhì)與精神的對峙;其二:胖老人與瘦老人是喜劇人生和悲劇人生的互相批判;其三:胖老人與瘦老人是人類社會多樣性的寫照;其四:人生的對手與朋友是相互依存的。對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極思考,是學習階段應(yīng)該提倡的思考方法 胖老人活潑、隨和、容易滿足,追求物質(zhì),大小魚都要。瘦老人執(zhí)著、倔強、追求精神,只釣大魚,不等待大?,嵥榈氖┥?。胖老人生活滋潤、快樂,可以代表生活中世俗的人生態(tài)度。瘦老人孤獨、悲壯,然而卻崇高,可以代表生活中崇高的人生態(tài)度。胖老人與瘦老人因釣魚觀念不同而互相對立,他們天天互相嘲諷,但他們的價值都得由對手來證明,喪失了一方則另一方不會存在。
文章中,作者表現(xiàn)的多方位的思維方式,體現(xiàn)了余秋雨的博學和睿智,及深厚的文字功底。余秋雨這種見微知著 獨特的思維方式看似不難,但在所有作品都保持這樣的能力,其實很難,但余秋雨做到了?!洞贯灐纺耸亲骷矣嗲镉陮懙囊黄錆M了深刻人生哲理的美文,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tǒng)一,相伴共存的。
在海參崴游玩,作者見到了一胖一瘦兩個垂釣老人:胖老人的釣繩上有六個小小的釣鉤,每次舉起釣鉤,每一個鉤上都有一條小魚,他忙忙碌碌地,舉起又放下,我們看時,水桶里早已有半桶小魚。不一會兒,便滿載而歸;而瘦老人的釣鉤碩大無比,他一心只想釣大魚。他認為胖老人“根本是在糟蹋釣魚者的取舍標準和堂皇形象”。胖老人在勝利凱旋之時,他仍然端坐在那里。“兩個都在嘲諷對方,兩個誰也不服誰?!币惨虼耍髡哒J為,“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類”。作者借助對這兩位垂釣者的描寫,意在闡發(fā):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兩位垂釣者,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人生追求:一個是物質(zhì)的,知足常樂;另一個是精神的,永不滿足。
余秋雨散文垂釣讀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