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王》感悟及筆記例文五篇
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之一——《李爾王》中的倫理思想從權力角度考察,其實是對李爾王分封國土的舉動也不能給予徹底的否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爾王》感悟及筆記例文五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李爾王》感悟及筆記例文1
《李爾王》約寫于1605年,取材于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戶曉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呂甘、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频邴愊急弧入x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后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凄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這個糊涂虛偽的老國王,因為自己的虛榮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后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說回來,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應該說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己的前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么能夠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現(xiàn)在,又怎么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之中,周圍都是爭先恐后向他邀功獻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以他的好惡為好惡,以他的是非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離不開歌—功—頌—德。
這個故事雖是在遙遠的古國,可是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我們都喜歡甜言蜜語的人,喜歡夸贊之語,到最后不也正是它們害了我們嘛!這不正是對那些口蜜腹劍的陰謀家的譴責嗎?在現(xiàn)實生活中現(xiàn)象和本質,外表和內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能因為現(xiàn)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為下一個李爾王,“金光燦燦的并不全是黃金!”
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偽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可以判斷它們,現(xiàn)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嘗到苦的滋味又怎么會知道甜的滋味呢?
《李爾王》感悟及筆記例文2
“父親,我愛您勝過自己的眼睛,整個空間和廣大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價的貴重稀有的事物;不亞于富有淑德、健康、美貌和榮譽的生命?!边@是李爾王的大女兒高納里爾的表述。
“我厭棄一切凡是敏銳的知覺所能感覺到的快樂,只有愛您才是我的無上幸福……”這是二女兒里根的表述。
多么娓娓動人的口才,說得李爾王心花怒放,將財產給了她們,然而她們真有如此愛她們的父親嗎?不,她們對愛的告白其實是對金錢的渴求,她們對親情的表述其實是對財富的欲望,她們對父女情的理解其實是被利益蒙蔽雙眼的表現(xiàn)。
而李爾王最珍愛的小女兒考狄利婭的回答卻是“父親,我沒有話說,我是個笨拙的人,不會把我的心涌上嘴里;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睂Π?親情的愛只是因為您是“我”的父親,而對您的感激與孝敬,不會因為言語的誘人而變得更加崇高,不會因為金錢的“萬能”而變得更加偉大,更不會由于私欲的“渴望”而變得更加至高無上光彩奪目;相反它們會因為言語的花俏而變得低下,會因為金錢的偽裝而變得卑賤,會因為私欲的愚昧而失去光彩。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人類那可恥的虛榮心所賜??嫉依麐I那普通的“名分”、簡單的話語道出了親情的“真實”——普通而平凡。
然而李爾王卻因此大怒,與她斷絕父女關系,難道他這個高高在上的君王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難道他這個父親對親情的理解也只是語言的動人、表面的華麗、不斷滿足虛榮心的奢侈,毫無真情實感嗎?
考狄利婭“只是缺少娓娓動人的口才,一些違心的言語,凡是心里想到的事,總不愿在沒有把它實行以前就放在嘴里宣揚?!彼允g心的原因“并不是什么丑惡的污點淫邪的行為,或是不名譽的舉止,而是她“缺少像人家那樣的一雙獻媚求恩的眼睛。一條她所認為可恥的善于逢迎的舌頭?!?/p>
人們的虛榮心是多么奇怪而可恥!只喜歡別人把你當貴重稀有的物品而捧得高高,卻不知道別人已把自己當作無用易碎的玻璃花瓶,不知道自己的短處,還一味地挑剔別人的毛病與錯誤。當一個人不斷希望得到別人的奉承與討好時,那么這就是他“毀滅”的開始。
時間證明了一切,兩個女兒排擠他,冷落他,只有被他遺棄仇視的小女兒考狄利婭來關心愛護他,最后用她的生命換回了她“真正”的父親,彌天大謊破滅了,此時美麗誘人的言語成了萬惡的根源。言語的誘人,言語的“偽裝”,言語的“虛假”歷歷在目,痛之入骨?;叵氘敃r肯特公爵的勸阻是正確的,他甚至用生命作為代價對他說道:“有人不會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可并不是無情無義!”而現(xiàn)在已回天乏術了。
這是虛榮心“導演”的一部愚昧父親害死自己善良女兒的可悲電影。
這不正說明了我們平時的一句話“忠言逆耳”,而且也證實了人們的虛榮心有多么強烈,對于平時普通的言語都要求美麗動聽,對于不需要舌頭,只要行動的事卻要天天宣揚于嘴邊,然而緊隨著的將是幻覺、泡影與虛偽。
當肯特公爵被逐出國家領土時,曾對李爾王的兩位大女兒祈愿道:“……愿你們的夸口變成實事,假樹上會結下真實的.果實……”可誰都了解人們的虛榮心永遠會攜帶著虛偽與丑陋,夸口不會變成實事,假樹上永遠不會結下真實的果實。
《李爾王》感悟及筆記例文3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所著的‘四大杯具’之一,而我便被這名號所吸引,看看這是否是噱頭。而事實證明莎士比亞的博學多識乃我一生所追趕不上,讀完這本書,我能感到胸腔中那顆還未成熟的心靈受到了怎樣的劇烈的撞擊!《李爾王》所給予人們的不僅僅是她那豐富而令人傷感的情節(jié)(請允許我用‘她’來形容),她所展現(xiàn)給人們的知識如實體現(xiàn)出莎士比亞是怎樣一種遙不可及的存在。
我深深所喜愛的,便是《李爾王》中的科第麗爾。她不失為一位天女,用那顆善良而包含真誠的心去待她那虛榮心極強的父親李爾。當她因為不會像她那兩個巧舌如簧的姐姐那樣說假話來恭維李爾王而被驅逐出國時,我感到深深的憤怒??频邴悹枦]有用華麗的詞藻來表達她對她父親的喜愛,但她所說的話卻著實令人感動掉淚。李爾年老體衰,不分是非,再加上他那嫉妒的虛榮心使他做出了那么愚蠢的錯誤,使我對為這樣的王上付出忠心乃至生命的肯脫感到深深不值??煽吹胶竺?,李爾因先前的錯事而被那兩個惡毒的女人那樣對待時,我卻也為他所感到悲傷——落敗的鳳凰不如雞,這一句老話果真不假。而在李爾深造不幸,露宿在風雨之下時,他那深深愛著他的女兒科第麗爾卻不計前嫌、對他伸出援助之手,這種精神令人無不為之感動,無不被她的善良所動容。
——而這時我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因忠心而被那惡毒的女人的丈夫所剜去雙眼的人,葛羅斯特伯爵。他因花心而生下庶民出身的愛特門導致了今后的慘劇。愛特門在《李爾王》中是一位出色的復仇者,他巧言花語,挑撥他的父親葛羅斯特與他那名正言順的哥哥,令他被迫裝作瘋叫子流浪在外。而冥冥之中仿佛有一只大手在牽引著,被愛特門所害的格羅斯特伯爵失去雙目流浪在外時遇到了這位不善言辭有些木訥的長子,在他的幫忙下重新振作,不再執(zhí)著尋死了。
而肯脫,《李爾王》中一位忠心耿耿的下臣,他因為美麗科第麗爾說好話而被當時昏了頭腦的李爾王驅出國境,因放不下心中的君王化裝成另一個人去服侍李爾,為了李爾挨打、飽受那兩個令人厭惡的女人的侮辱,令我著實感動落淚,心受震撼!他塑造成功,在我心中樹立了一個忠心奉主的偉大的忠臣形象!
而杯具就是杯具,《李爾王》的結局令我催然淚下——美麗的科第麗爾死了,李爾王也死了,臨死之際醒悟過來的愛特門死了,那兩個惡毒的公主也死了,《李爾王》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地影響,不失為璀璨奪目的一本著作。
《李爾王》感悟及筆記例文4
李爾王這個糊涂虛偽的老國王,正因自己的虛榮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后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說回來,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就應說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悲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己的前頭。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樣能夠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此刻,又怎樣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
當他失去了王位、權勢,歷盡磨難,卻因而恢復了人性,他臨終的悲鳴不是為當初他迷戀的宣赫的聲勢、帝王的威嚴,而是為了當初被他驅逐出宮,受到他詛咒的小女兒,但他卻不能從她的長眠中喚回她那顆洋溢著仁愛的熱心了,正正因這種種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寶貴的是不能用金錢、權勢收買的人間真情。
但是,正當兩個女兒都向他獻媚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偏偏小女兒科第麗霞沒有搖尾乞憐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己的國家。小女兒科第麗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順的,同時她也是固執(zhí)沖動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順又有什么用,既然知道自己的兩個姐姐是什么樣貌的又為何不能在此爭得一地之位,以此來為自己為老父鋪好一條后路呢?持續(xù)自己的尊嚴和作風是沒錯,但是人有的時候是需要用言語向他人表白說明的,有的時候言語比行動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正因自己的一無所有而得到了一個真心愛她的郎君,這是她的兩個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擁有的,她是一向活在愛與被愛之中的。但同時她也是沖動的,正因父王受到了兩個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對待而出兵討伐她們,到最后失敗受辱而死于獄中,這難道不是她的沖動嗎?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時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沒有準備完善的時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敗之理。
李爾王的大女兒呂甘和二女兒貢納莉更不用說了,是一個狠毒、不忠、不孝、不貞、無知的女生,為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己年邁的老父,為了自己心中喜愛的浪人而毀滅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們喜愛的那個男生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生,而他只是在不斷地利用她們罷了,或許是正因她們是國土的擁有都而對待依附她們的丈夫不屑一顧,甚至罵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憐的兩個男生,正因權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她們根本就沒有一個為人妻、為人女的樣貌,可能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為人的道理吧!
《李爾王》感悟及筆記例文5
莎士比亞有四大杯具,可我總覺得《李爾王》寫得發(fā)人深省。作為一部流傳百年的經典劇作,資料自不必贅述。一個英勇有為的賢君,竟被自己的親生女兒迫害,淪落到如此地步,實在是可悲可嘆!
故事的起初,就指出了人性的一大弱點:人都喜愛聽好話,都喜愛被奉承。尤其是人到了老年,總喜愛居功自傲,也因此總被遮蔽了耳目。正如大清帝國的乾隆皇帝在一片奉承和盛贊中自封為“十全老人”一樣,大女兒和二女兒竭盡所能地渲染,令這位不列顛國王陶醉了,醉得飄飄然,醉得一塌糊涂,醉得忘乎因此。中國有句老話:“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列顛與我國相去甚遠,大概很難懂得這個道理。于是那個講真話、說實話、向父親真誠坦白的小女兒成了杯具。這似乎和我國的一個小故事有些相似:某人得子,大喜,眾人探望,皆以“此子富貴”“此子長壽”“必有大才”謂之。唯一人曰:“此子終為死焉。”眾皆愕然,鄙視之。說了實話而慘遭厭棄,而那些虛情假意、口沫橫飛、恨不得將所有溢美之詞基于此子一身的人卻廣受歡迎,甚至以高尚者自居,而講真話趕出門外。這與考狄利亞慘遭兩位姐姐的鄙視和父親的厭棄如出一轍。人性的弱點也正在于此:人都喜愛被贊美,都喜愛溢美之詞。但人們還期望這些話都是真誠的。于是乎,就又構成了悖論:美言絢爛而多虛假,真話逆耳而多誠意。正如飲料和白開水之于人,飲料盡管味美如飴,但真正解渴的還得是白開水。李爾王最后總還是依靠著自己的小女兒,不正是如此嗎?
接下來的故事便是“孝義”和“貪婪”的問題了。身為中國人,在看待子女對待父母的問題時,自然而然地要從“孝”的角度出發(fā)去探討——好像在我們眼里也只有這一個角度。
當然,李爾王的兩個女兒高納里爾和里根在用花言巧語騙得了李爾的國土之后,對待自己的父親就不僅僅僅是“孝”與“不孝”的問題了,而是忤逆與大逆不道了。從大女兒高納里爾要求裁減父親的侍衛(wèi),到二女兒里根對父親避而不見,一向到最后李爾在暴風雨之夜沖出宮廷,終至瘋狂。這中間兩個女兒的冷酷與無情表現(xiàn)的可謂淋漓盡致,在這些情節(jié)中,還穿插著一個“小李爾王”的故事:愛德蒙為了奪取繼承權,誣陷兄長,陷害父親,終至父親流亡的故事。這兩個故事交織在一齊,將利益世界中人的貪婪本性表露無疑,狠狠地鞭撻了利益世界中權利和利益的爭奪和人性的冷漠。正如愛德蒙為了繼承權不擇手段一樣,兩個已婚的女生為了爭奪愛德蒙而自相殘殺,更是給予這種人性的泯滅、道德的淪喪以極大的諷刺:這三個臭味相投沆瀣一氣的人聚在一齊,最終“惡有惡報”,這些都是后話。作品中暴風雨的出現(xiàn),恰到好處。連天的狂風暴雨,營造出一種黑暗的、恐怖的氣氛——人性泯滅了,道德淪喪了,世界成了地獄······
當然,光明終究還是會到來的,考狄利亞就是光明,就是“善”與“美”的化身。其實從一開始,考狄利亞就表現(xiàn)出了她真誠善良的一面。雖然父親對他有些無情,但當她得知父親的杯具,還是興兵討伐。還有愛德伽對自己的父親葛羅斯特,雖然自身慘遭誣陷,被父親通緝,當葛羅斯特也被流放,他還是去暗中保護,這樣的情節(jié)與李爾王和考狄利亞似乎是雷同的。同前邊“惡”的重復一樣,這種“善”和“美”的重復也將人們心靈的震撼最大化,“善”和“美”依然還在,在考狄利亞和愛德伽身上就體現(xiàn)著這種“善”和“美”。對于父親李爾來說,考狄利亞的出現(xiàn),帶著“雪中送炭”的意味,讓已經瘋狂了的李爾內心有了一絲安慰。但我覺得,在這種安慰的背后還就應有一層矛盾的心理。畢竟他以前厭棄她,他以前剝奪了她繼承國土的權利。不論如何,父女和好如初。有什么能比親情更加寶貴呢?即使在那個為了爭權奪利而自相戕殺的恐怖時代,親情依然是一縷陽光。但這種幸福感終究還是短暫的,隨著考狄利亞被縊死,李爾也在這種悲痛之中離開了人世。這樣的結局雖然曾遭到人們的非議,但,這就是世界,這就是現(xiàn)實,在那樣一個人性被泯滅、良知被泯滅的黑暗邪惡的世界中,怎樣能允許“美”和“善”全身而退呢?
《李爾王》感悟及筆記例文五篇相關文章:
★ 蚊子和獅子讀后感
《李爾王》感悟及筆記例文五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