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語文學習方法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總是需要不斷學習的,想要高效的學習,就一定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如果你正在為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而苦惱,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四年級語文學習方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四年級語文學習方法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想實現(xiàn)這一理念,我們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新觀念。教師要轉換自身的角色定位,給學生大量的空余時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結合自己的這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認為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關注學習者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是由學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基本品質,它在學生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為“我要學”。它突出表現(xiàn)在學生對學習的自我計劃、自我調(diào)整、自我指導、自我強化上,即在學習活動之前,學生能夠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作好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tài)、學習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審視、自我調(diào)節(jié);在學習活動之后,能夠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自主學習是與他人支配的學習截然對立的,它能夠使學生為自己負責,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自主教學是師生建立一種和諧、平等、互動的教學平臺,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方法,進而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品質。
在語文新課程的標準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直接的參與者,老師一定要做好角色的轉換,不要“一言堂”,要放下“架子”走向學生,引導學生的自覺性、自主性、合作性。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感受學習的自主性,通過聽故事、聽錄音、演課本劇、看錄像、做游戲等形式,激發(fā)學生輕松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是指導者、引領者,教師要教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自主學習在課堂實施的方法
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喚起學習興趣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主學習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zhí)鑰匙,去打開語文知識的大門,讀懂各類文章。如,對《飛奪瀘定橋》一文的教學,讓學生圍繞“怎樣飛”、“怎樣奪”這兩個重點去讀課文,了解事情的經(jīng)過,讀懂課文。憑借這課的教學,讓學生明確:讀寫事的文章時,應抓住事情的經(jīng)過這一重點去品詞品句,精讀有關片段,弄懂課文。有的課文各段內(nèi)容的寫作方法相似,就精講一段,啟發(fā)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去自學其它各段,這樣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外閱讀得到的知識。可見,學生對某些事物相互聯(lián)系的規(guī)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指導學生讀書,他們的自學能力又有了提高。
2.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和需要出發(fā),充分利用已有的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情景,激起學生高昂的學習興趣,并使之成為整個學習過程的紐帶,貫穿于學習活動的始終。
3.列舉自學提綱,激勵主動探究
《語文課程標注》中指出“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教學,要求教師把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語文與現(xiàn)實社會之間聯(lián)系一起,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和探索,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語文與其他學科、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跨學科學習活動?!熬C合探究”是指在實踐中進行學習,教師在課堂學習中,借助多媒體、故事、課文、表演、圖片的學習氛圍,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給各類學生提供適合各自發(fā)展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
為此,需要我們教師做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學習課文時,教師提出問題,并不急于解答,而是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尋找問題的答案。于是同學們有的上網(wǎng),有的去圖書室查找資料,有的閱讀原著中的有關章節(jié),有的結成小組邊讀課文邊討論,還有的圍在一起編演課本劇……學習方式靈活多樣,學習興趣盎然,效果極佳。
自主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1.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必要條件
自主教育思想認為,只有承認教師與學生分別是教學過程中不同方面活動的主體,才能既明確教學的責任,又把教師和學生放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上,使雙方的積極性都得到發(fā)揮。在雙主體的協(xié)同活動中,教師負責整個教學活動情境、內(nèi)容、方式、條件等的設計與安排,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不是通常所見的對教師提問的一種簡單應答,而是有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比如選擇學習內(nèi)容,選擇學習進程,選擇自我管理的方式等。教師不再一味地要求學生如何做,學生也可以向教師提出要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靈活調(diào)整教學活動的情境、內(nèi)容、方式以及教學活動的進程,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案的既定設計,一竿子到底。
2.訓練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
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從日常抓起,堅持不懈,講究方法,多角度訓練,把知識轉化成能力,才能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有了內(nèi)在的驅動力,再加上正確的讀書方法和主動質疑的探索精神,就能達到“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境界。自主學習能力增強了,學生才會舉一反三,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就會水到渠成。
我承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但絕不能否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坝柧殹辈煌凇熬毩暋保ǔT谡Z文課上看到的刻板的字、詞、句“操練”也不是一回事,“訓練”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訓練”是教學過程中作為“訓”方的教師和作為“練方”的學生相互合作的一種必要的形式。真正以“訓練”的要求教讀一篇課文,教師需著眼于指點閱讀的門徑,學生則致力于自求理解,自致其知。正如葉圣陶先生所云:“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之。”最后達到“學生自能讀書,不用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即達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既是一個系統(tǒng)復雜的過程,又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耐心地進行方法上的指導,在課外作業(yè)中嚴格地進行習慣上的訓練,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