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20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專題片《攀登者》觀后感范文5篇

藝潔221860 分享 時間:

 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來說,觀后感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迎接20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專題片《攀登者》觀后感范文.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迎接20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專題片《攀登者》觀后感范文5篇

  迎接20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專題片《攀登者》觀后感范文<一>

  作為文藝攀登者的上海電影集團,自1949年成立以來,堅守初心、砥礪前行,以領先的創(chuàng)作生產能量、市場占有率及國際影響力發(fā)展成為中國最具規(guī)模和實力的現(xiàn)代電影集團之一。近日,上影集團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推出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精心創(chuàng)作出影片《攀登者》。該片以1960、1975年中國人兩次從珠峰北坡登頂的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改編而成,眾星云集,用“影像的力量”追憶英烈致敬英雄,弘揚永不止步的攀登精神,凝聚了上影幾代人堅守高質量創(chuàng)作的心血,飽含了上影人獻禮祖國的崇高敬意。

  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的長河在神州大地浩浩蕩蕩奔騰,鐫刻著無數攀登的瞬間,涌現(xiàn)出無數看似平凡普通的科技攀登者、文化攀登者、教育攀登者、體育攀登者、醫(yī)療攀登者……他們都懷揣自己的夢想,矢志不渝,拾級而上,開拓新領域,創(chuàng)造新成果,夯實了國家發(fā)展強大的根基,體現(xiàn)著無畏的攀登精神。

  攀登是在不可能的條件下,當驚世界殊?;赝轮袊臍v史,從百業(yè)待興到經濟騰飛,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攀登速度與中國奇跡。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拉開了大幕,現(xiàn)代化事業(y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高速發(fā)展。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一步推進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同年,北京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更以優(yōu)異的表現(xiàn)創(chuàng)造了“無與倫比”的奧運奇跡。

  攀登是在全新的起點上,創(chuàng)造輝煌。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壯舉,打破了西方認為無法從中國境內登上珠峰的臆斷。其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測量隊又首次精準測量了珠峰高度。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雜交水稻,被國際公認為一次新的綠色革命,為整個人類帶來了福音。2015年,屠呦呦實現(xiàn)了中國人在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零的突破,讓青蒿素成為中醫(y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不斷攀登,讓世界的鏡頭一次次聚焦在東方。

  攀登是在精神與身體的極限中,突破自我。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許海峰實現(xiàn)中國奧運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勇奪48金;從創(chuàng)造世界體操史神話的“體操王子”李寧,到為中國田徑體育帶來無數感動與希望的“中國飛人”劉翔;從書寫中國泳壇奇跡的孫楊,到守護中國籃球薪火的英雄易建聯(lián);從激勵無數國人的中國女排五連冠……在體育競技的高峰上,無數體育健兒化身攀登者,身披五星紅旗,不斷以堅韌的精神挑戰(zhàn)身心的極限,刷新紀錄,為國爭光。

  攀登是在自力更生中,創(chuàng)造中國奇跡。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升空;2003年,中國首次發(fā)射載人航天飛行器“神舟五號”;2008年,“神舟七號”首次實施太空出艙;2018年,“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在一幕幕攀登的瞬間背后,是無數中國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和辛勤付出,正是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正是他們使攀登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動力。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歲月,有不同的攀登者,但攀登的精神融匯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中。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無邊的宇宙里,而在一點一滴的小事與日復一日的堅持中。為登珠峰失去雙腿,最終依靠假肢登頂的登山隊員夏伯渝,就是這樣一位不平凡的攀登者。在這個奮斗的時代,每一名中國人都是攀登者。14億中華兒女在各自的崗位上,在細碎的生活里,傳承攀登的精神,追求美好的生活,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

  迎接20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專題片《攀登者》觀后感范文<二>

  《攀登者》電影的原型史實介紹,轉自鄧鉑鋆。 中國人首次攀登珠峰是在冷戰(zhàn)氣氛最緊張的年代,某人溜到了印度,印度自此借機不斷干涉我國內政,對我國有領土野心。 中蘇決裂之后,面臨重大經濟困難的中國一個宣示有能力獨立解決問題、有能力憑借自己的手段排除艱難的標志。有關部門擠出寶貴的外匯采購重要物資并派專機運輸。為了幫助登山隊節(jié)省路途上的體力,西藏日喀則修筑了一通向珠峰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行車公路(雖然很簡陋)。 登山活動并不太平。由于當地叛匪出沒,登山隊由一支150人的軍隊保衛(wèi),所有登山隊成員都攜帶槍支防身,因為登山行動前夕剛剛有一批解放軍的醫(yī)務人員遭到匪軍襲擊犧牲。登峰醞釀期間,中國正與尼泊爾進行邊界談判。

  中國提出平分珠峰,尼泊爾嘲諷:“貴國都沒爬上去過,憑什么分一半?”同時,從當年開始操作了六十年“猴戲”的印度一直對西藏存在企圖,印度登山隊計劃攀登珠峰,宣示力量存在。 在新一輪中尼邊界談判前夕,聽聞印度登山隊即將取得成功的高層下令,“登山隊200人因為傷病只剩下19人符合登頂條件不要緊,只剩下一個人也要爬上去”。接到命令的時候,登山隊因為接連的惡劣天氣和意外遭遇重創(chuàng)。

  多名沖頂種子選手受傷,2名隨行進行冰川研究和氣象觀測的青年科學家遇難。 根據天氣預報,下一次惡劣天氣將在2天后襲擊珠峰,一行人決定下撤。接到了沖頂命令之后,登山隊召開動員大會,紅旗下宣誓,選擇4名尚保有實力的選手組成突擊隊,沖頂珠峰。突擊隊隊長突發(fā)身體不適,不得不離隊,又一名沒有準備的后備隊員補上缺額。這位隊員本來是執(zhí)行攝像任務的。為了避免更多的犧牲,多名適應高山氣候的執(zhí)行物資后援支持的藏胞隊員下撤,本來他們要跟隨登頂突擊隊前往海拔8200米處,幫助突擊隊搬運輜重。事實證明,這一決定是經驗不足導致的判斷失誤,登頂4人攜帶物資明顯不足,并消耗了大量體力搬運物資。攀登過程嚴重超時,物資消耗殆盡。在攻克障礙的過程中,隊員們不得不脫掉防寒靴,導致手腳嚴重凍傷、壞死。一位隊員甘當人梯,把隊友扛上障礙物,自己體力不支無法前進。

  另外三名隊員知道他可能犧牲在山路上,忍痛把他安置在避風處,并留下小隊攜帶的大部分食物和氧氣。這位隊員自認時日不多,沒有動用一丁點物資,寫下遺書靜靜等死。深夜,三名登山隊員氧氣耗盡。 他們決心“死也要死在山頂”,冒著風雪摸黑登頂。他們丟下了用盡的氧氣桶等負擔,但是仍然攜帶五星紅旗和一尊主席像。這是一場人類在嚴酷大自然面前注定失敗的不自量力。然而,三名隊員憑著頑強的精神力量,硬是實現(xiàn)了人類首次登頂珠峰北坡、人類首次夜間攀登珠峰、人類首次連續(xù)14小時不攜帶氧氣登頂珠峰的奇跡。到了山頂,精疲力盡的三人想到,“如果我們死在山上,世界上就沒人知道我們來過這里”。他們強打精神,留下了隨身攜帶的國旗和主席像,寫下了記錄登頂人員、登頂時間的字條,硬撐著下山。半路上,三人遇到了奇跡恢復的隊友。

  此時,登頂隊員已經24小時沒有進食了,靠吃雪解渴、壓饑,隊友節(jié)省下的食物和氧氣救了三人的命,四人相互攙扶下山,在暴風雪中返回營地,途中兩名隊員險些墜崖遇難。因為暴風雪,印度登山隊鎩羽而歸。之后的邊界談判異常順利,中國得到了半邊珠峰。 這四位登頂英雄,分別是地質工作者王富洲、解放軍炊事員貢布(藏族,農奴逃亡參軍)、伐木工人屈銀華、消防隊員劉連滿。從普通的勞動者成長為征用人類第三極的勇士,他們只用了兩年左右的時間。他們原本平凡的命運,自從跟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就注定了他們的一生將抵達旁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迎接20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專題片《攀登者》觀后感范文<三>

  1975年,中國登山隊在珠峰“第二臺階”的地方,架設了一個金屬的梯子。到2008年,一共有1300多個中外登山者通過這個梯子圓了自己的“珠峰夢”,它被許多國外的登山家稱為“中國梯”。

  和共和國同齡的“無腿勇士”夏伯渝老人,曾參與了1975年那次攀登珠峰、架設“中國梯”的過程。但“中國梯”的緣起,其實是受了第一代中國登山運動員的指引。節(jié)目中,夏伯渝動情講述了背后令人肅然起敬的故事。

  “第二臺階”位于珠峰北坡約8600米的地方,那是一個30多米高的幾乎垂直的峭壁。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它是從未被人逾越的北坡登頂必經之路。

  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第一次攀登珠峰,四位突擊頂峰的隊員王富洲、屈銀華、劉連滿、貢布到達“第二臺階”之后,憑借著驚人的勇氣、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創(chuàng)造了奇跡。

  “中國梯”的雛形無疑是悲壯的。因為登山者的高山靴下綁著尖利冰爪,要搭建人梯,得脫下靴子,他們沒有猶豫,為了可以更穩(wěn)地站在冰錐上,后來索性連毛襪都脫了。

  短短的一段里程,他們用了一個多小時。甘當“人梯”的劉連滿,體力耗費過度,無法前進,其他三人把唯一的氧氣瓶留給了他,然后繼續(xù)沖頂。

  就這樣,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在沒有食品、沒有氧氣、極其寒冷的嚴酷條件下,忍受著凍傷的巨大困難,成功從北坡登頂,讓五星紅旗飄揚在了珠峰之巔,也成為全世界從北坡登頂珠峰的第一批人。

  86歲的貢布老人回憶,“登上頂峰,我拿出背的國旗升起來,那個時候天氣是最好的,國旗飄了!”

  喜訊傳開,就在群眾歡呼雀躍的時候,王富洲、屈銀華靜靜躺在了醫(yī)院,王富洲登山前160斤,下山時體重101斤,雙手因為被凍傷做了截肢手術;屈銀華的十個腳趾,兩個腳后跟,全部做了截肢手術。

  第一代中國登山運動員是勇敢的攀登者,更是精神的引領者,在他們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的登山者,讓五星紅旗在世界之巔迎風飄揚。

  貢布老人專門寫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八個大字,送給代表著新一代中國登山力量的北京大學珠峰登山隊。

  對攀登者們而言,五星紅旗是團結拼搏的化身,映照著中國人永不言敗、砥礪前行的精神。這種精神將永遠隨著中國人的腳步,屹立在五星紅旗飄揚的雪山之上。

  迎接20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專題片《攀登者》觀后感范文<四>

  《攀登者》不像《建國大業(yè)》、《建軍大業(yè)》那樣去致敬那些早已名垂青史的人物和事件,它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主旋律電影,我期待的是在如今大時代下那些普通人挑戰(zhàn)極限的這個選取視角,到底會有如何的不同。

  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如何為我們贏下半座珠穆朗瑪峰。

  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fā)起沖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

  彼時新生的中國,一舉一動都關乎民族尊嚴,這樣一來,中國人登頂珠峰便成為一個勢在必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任務。

  從1955年開始,中國的珠峰登山隊從籌備到登頂一共用時5年,期間經歷了重重波折、天災人禍,終于在體力,補給,氧氣消耗殆盡的情況下于1960年5月25日4時20分,從北坡成功登頂珠峰,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支從北坡登頂的登山隊。

  當王富洲把記錄登頂時間的紙條連同隊員們的信仰一起,放在峰頂的碎石下的那一刻,中國也正式擁有了邊界談判的底氣。

  1961年10月5日,中國正式和尼泊爾簽署邊界條約:珠穆朗瑪峰北坡主權歸中國所有 。

  15年后,中國登山隊再次挑戰(zhàn)世界之巔。而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嚴酷的現(xiàn)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zhàn)…...

  我想知道這些真實是要如何通過《攀登者》呈現(xiàn)出來。與此同時,它記錄著那些先行者的犧牲。

  依靠自己的鏡頭去記錄自己國家真實發(fā)生或期許美好的未來,我覺得并不是什么丟臉的事情。如果真能將這些我們并沒有親身經歷過的震撼讓我們身臨其境,我覺得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我們想在電影里看見我們的故事,我們的英雄,我們的行星發(fā)動機——而不是戴眼鏡的黃皮膚nerd,拖著辮子的傅滿洲,和穿著旗袍的瞇瞇眼女人——但這一切,只有我們自身強大了才可以。

  這種精神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力,就是最大的話語權。

  我想,《攀登者》值得被期待的意義,大概就在于此。

  2019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專題片《攀登者》觀后感精選范文<五>

  1958年,中國和蘇聯(lián)達成協(xié)議,計劃共同攀登珠穆朗瑪峰,兩國都經過層層選拔了一批登山隊員,在蘇聯(lián)進行訓練。 1960年,中蘇關系出現(xiàn)裂痕,蘇聯(lián)以“不想引起友好國家印度不滿”為由放棄登珠峰計劃,無奈之下,中國只能獨自登山。 1960年3月,200多人的隊伍集結珠峰大本營,其中包括90多名登山隊員。 為了適應環(huán)境和在更高處建立營地,中國登山隊先后三次進行高山行軍,在第二次行軍的時候,來自蘭州大學的青年教師汪璣因高原反應犧牲; 第三次行軍更是損失慘重,因為遭遇暴風雪,北京大學教師郭子慶因高原反應犧牲,全隊共有50多人不同程度凍傷,包括隊長史占春在內的多名主力隊員不得不抱憾退出。 1960年5月17日,中國登山隊派出了突擊組決定第四次行軍,組長為登山隊副隊長許競,隊員有劉連滿、貢布、王富洲,運輸隊員屈銀華,隊員們是寫好了遺言再出發(fā)的。1960年5月24日,許競因體力消耗過大,無法再前行,屈銀華頂替許競參與沖頂,王富洲臨危受命擔當突擊組組長。 在“第二臺階”的時候,劉連滿因挺舉隊員而體力耗盡,遺憾止步。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王富洲、屈銀華、貢布成功登頂。

  《攀登者》演員陣容有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陳龍、曲尼次仁、拉旺羅布、劉小鋒、多布杰等人,成龍友情出演。除了章子怡飾演氣象學家徐纓之外,目前劇組還沒有公布其他演員們的角色詳情。 不過,我們可以先來猜一猜這4位登山隊員分別是由誰來飾演。 從微博的介紹來看,吳京飾演登山隊隊長,張譯飾演指導員。而第四次突擊行動中,有兩位隊長,一位是許競,一位是王富洲,鑒于王富洲最后成功登頂,所以小七猜測吳京應該是飾演王富洲。

  小七沒有查到1960年登山隊指導員的資料。 但是,劉連滿有在1958年擔任國家登山隊教練員的履歷,第四次行軍時,突擊隊伍為了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有人指揮,王富洲是第一替補組長,劉連滿是第二替補組長,而且,在此次攀登的過程中,劉連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他想出了搭“人梯”的辦法,蹲在巖縫底下,讓戰(zhàn)友們踏著他的雙肩,當作支撐點,再慢慢用力站起來,讓他們向上攀登,成功讓隊員們登上了“第二臺階”的巖頂。其次:因為劉連滿體力耗盡,在距離頂峰只有140米的情況下,他不得不被迫留下來,而處于半昏迷狀態(tài)的他,明明自己也非常需要氧氣,但是他仍然把最后的氧氣留給那三位沖頂的隊員,由于害怕戰(zhàn)友們下山的時候,自己已經死亡,戰(zhàn)友們不知道他的氧氣筒里還保存著氧氣,他用鉛筆在日記本上給戰(zhàn)友們留下了一封短信,

信的內容是: “王富洲同志:   我沒有完成黨和祖國交給我的艱巨任務,任務交給你們三個人去完成吧!我這氧氣筒里還有點氧,留給你們三個人勝利回來時用吧!也許管用?! ?你們的同志 劉連滿” 這個角色的自我犧牲精神真是太讓人感動了,應該是由張譯飾演。 這要不是因為男一是吳京,小七都要認為這個角色才是男一號啊。 貢布是藏族人,在已經公布的電影演員中,只有曲尼次仁、拉旺羅布、多布杰是藏族,而曲尼次仁是女士,多布杰出生于1953年,年齡太大,這兩位都可以排除,所以,小七猜測拉旺羅布飾演貢布。還有一位屈銀華,按照主演的番位來看,應該是由井柏然飾演。當然,電影劇本肯定會經過改編。 本文由“影視小七說”原創(chuàng),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們請點贊、分享哦,更多的影視劇預告,請繼續(xù)關注我們哦~ 具體成品如何,9月30日上映之后自然見分曉。

 

 

 

 

 

10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