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心得體會
不同于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夸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chuàng)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是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yè)元素的好電影。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心得體會【篇1】
摒棄名利,金錢,權利等身外之物,這些世俗的符號會變成我們享受生活的桎梏。我們需要一種豁然的心態(tài)來看清未來與真諦。
片中憨厚善良的音樂老師克萊門特固然拮據(jù),然而他卻收獲了人性的褒獎——孩子們的尊敬與愛戴。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法國的1949,他無奈因命運退避到一間男子寄宿學校,成為一名助理教師。生活像是干枯的木葉,毫無生機。我不得不承認,克萊門特的出現(xiàn)是一束暖黃的光,投射在人們所謂的“水池底部”——一所充滿問題少年的學校。我們的馬修老師沒有放任孩子,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捧給這里的少年一份光明。不同于校長的殘暴高壓,他試圖用音樂感化孩子,耐心將他們分成不同聲部,教他們音調,歌唱,驅趕走所有人內心的灰暗,他洞開了自己的心靈之門,他指給孩子們看,其實世界真的很美好。
劇照上的放牛班儼然是其樂融融的一大家子。照片上每一個人的臉孔都笑容甜美,馬修老師是矮小的法國男人,微微謝頂,他站在孩子們旁邊,微微勾起嘴角。我突然有種想哭的沖動,我驚異于人性的美好,一個人的拯救顯得如此重要。我們得以聽見放牛班仿若天籟的童聲,是因為馬修所綻放的光芒,黑暗之光,毫不吝嗇自己的熱度與光亮。
影片中的標志性聲音是童聲合唱,有著圣歌般細膩與洗禮過后的光華,愛音樂的話,相信你不會錯過這童聲。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心得體會【篇2】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回到法國家鄉(xiāng)出席母親的葬禮,當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勾起了自己童年的回憶。
克萊門特是一個生不逢時的音樂家,在1949年的法國鄉(xiāng)村,他根本沒有發(fā)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代課老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畔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犯過罪的、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后他發(fā)現(xiàn)學校的校長以暴力的手段管這些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他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一開始,他遇到了種種困難:一個不愿開口唱的天才、一個暴力、變態(tài)、處于危險邊緣的學生、校長的阻攔、一個父母在二戰(zhàn)中雙亡的可愛小孩……還有一個不會唱歌的學生。
但他以他堅忍不拔、沉穩(wěn)、謙讓的性格以及他敏銳的觀察力,戰(zhàn)勝了種種困難,組成了一個合唱團。
他每天晚上都給孩子們寫一些適合他們的樂譜。他從簡單到很難。但是學生們都學會了。有時候學生犯了錯,他還會包庇學生,以防遭到校長的毒打或禁閉。
他的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他的學生們用天籟的嗓音取悅了他的心靈。可是好景不長,校長在一個星期六把他趕走了。但是,那個父母在二戰(zhàn)中雙亡的可愛小孩卻因為老師們善意的謊言:“你的爸媽會在星期六來接你哦。”,而每個星期六都在校門口等他爸媽。這次,他又在門口等爸媽的時候,馬修老師出現(xiàn)了。于是,馬修因為禁不住孩子的請求一次寂寞的孤獨,帶走了他。讓他知道了他的等待終究是值得的。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心得體會【篇3】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大名早就耳聞,但一直未及觀看。今日無聊,決意耐住性子好好欣賞一番,熟料看了一會兒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伴著笑聲和淚水看完了整部影片,心靈受到了很大震撼。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真希望每一個成年人特別是做老師的都能看一看。在愛心嚴重缺失、教育極度沉淪的今天,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這么一鍋濃烈的、溫暖的心靈雞湯。
故事發(fā)生在法國,某個小鎮(zhèn)的郊外,有著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而這個學校里的學生,并沒有因為這樣的嚴厲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為了一群沒有教養(yǎng),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然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樣似乎無可救藥的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升華。懷著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馬修。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chuàng)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zhí)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最后的結果是,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馬修老師的偉大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學生的關愛和尊重上。他申請進行教育實驗,請求校長答應三個要求:取消禁止娛樂的禁令;允許他來懲罰肇事者;允許不透露孩子的姓名。這無一不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yè)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課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的那一鏡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一小小的舉動包涵著對學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師生關系。當然,尊重的前提是愛,馬修老師用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讓野男孩個個成為發(fā)光的小天使。教師的職責不僅給予學生各種知識,更重要的是給學生追求夢想的勇氣與途徑。
年輕人總是充滿夢想的,夢想是青春的背景音樂,伴隨人們度過一生最美的季節(jié)。但是世俗的壓力往往會扼殺這些美麗而脆弱的夢想,《放牛班的春天》里就有這樣一群被壓抑、被忽視、被扼殺了夢想的孩子們。嚴格的管束,僵化的教育令他們沒有夢想的空間,而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叛逆的行為上,失去了追求夢想的甜蜜。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心得體會【篇4】
開學的前一天,感謝學校安排了我們看《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這使我再一次認識自己,更清楚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這部電影主要講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jiān),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chuàng)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zhí)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后的結果是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周校長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愛學生不單要建立在思想上,還要建立在行為上,觀念行動要保持一致。我覺得這句話非常正確,關愛每一個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我相信每一位做老師的都會想,但盡力地做了嗎?用心地做了嗎?方法正確了嗎?這都是我們每一位做老師的需要思考的?馬修老師接手一個這樣惡虐的班級,都能把整個班的班風、學風教好,與此比較,我們的學生是多么的可愛,多么的優(yōu)秀,在班級中會存在那么一兩個較頑皮的學生,但我們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關鍵是教師的行為方法是否得當。觀念行動保持一致,我們的學生會很好的成長的。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心得體會【篇5】
今天下午,看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作為一名學習教育并從事教育工作的人而言,看這部影片還是有許多感受的。
故事其實還是比較老套的,講的是一群頑劣的孩子在一個新來的老師的引導下“化蛹成蝶”的故事。影片說的也是教育的真諦:愛學生、信任學生、有耐心。不過,電影中的音樂很好聽,清澈、綿延、讓人回味?! ∑鋵?,教育有時的確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只要你有愛心和耐心就可以。但教育也是最復雜的事,因為面對的教育對象個個不同。對于老師而言,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激發(fā)學生的'潛力是關鍵?! ∵@部影片還使我看到,一名教師無論在何種件下都不是無可作為的,哪怕使一個學生看到真、善、美都是成功。因此,生活中有不少人將中國教育的問題全部歸咎于體制是不全面的。作為一個人而言,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是有選擇的,關鍵在你看來什么是最重要的。就像影片中的馬修到底是要一份工作還是跟著自己的內心走?! 挠捌?,我還體會到教育中處處存在的貼標簽現(xiàn)象。因為學生的調皮和成績不好,就對學生施以處罰不可或歸為無可救藥,這是一種多么簡單化的方式?! ∑鋵?,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經常因為某些人的一個特征,就把整個人否定了。用社會業(yè)已存在的標簽去定義一個人,而不是去走進一個人。這種標簽可以是性別的、性傾向的、職業(yè)的、出身的……這都是不全面的。要真正地評價一個人,只有通過一個人一生的行為來判斷。所以,現(xiàn)在我一般都是就事論事,而不是就一件事評價整一個人或這個人做的全部事情?! ∪魏螘r候人都有選擇,是選擇隨波逐流還是遵循內心的聲音,這是一個人所面臨的人生問題。 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天使,但誰來發(fā)現(xiàn)這個人身上的光芒,這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