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觀后感
1920年10月10日,在孫中山先生的領(lǐng)導(dǎo)下,辛亥革命爆發(fā),起義軍一夜占領(lǐng)武昌,三天內(nèi)光復(fù)武漢三鎮(zhèn),一月內(nèi)13省宣布起義,三月后成立民國,推翻滿清王朝,結(jié)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那么你知道《辛亥革命》的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guān)于辛亥革命觀后感作文,希望你喜歡。
辛亥革命觀后感范文精選篇1
《辛亥革命》作為在《建國大業(yè)》、《建黨大業(yè)》之后出來的歷史題材影片,自然會讓人將之與這兩者進行比較。筆者個人最為突出的感受就是這部電影拍得拘謹而古板。雖然陳列了片段化的事實,卻與時代脫了節(jié)。
一閃而過的時代感,總是配合著黑屏白字的交代這在年代電影里屢見不鮮?!督▏髽I(yè)》和《建黨大業(yè)》也是如此。但此兩片開創(chuàng)了偶像時代的明星譜這一招,很得意的吸引到眾多年輕粉絲買票進影院數(shù)“星星”。這之后的歷史枯燥題材電影大都學(xué)了這一定律,當然這部電影也是如此。從胡歌、李冰冰和成龍的加盟正驗證了這一點。當然這點與導(dǎo)演無關(guān),與技術(shù)層面也無關(guān),與資金投入和老板的人緣關(guān)系有關(guān)。筆者個人認為,這不屬于影評討論的范疇。
不過,放在一個時空段里的革命題材電影,最難把握的就是如何在一定的時間段里將劇情短暫提煉、凝聚、使得觀眾情感宣泄抒發(fā),不能冗長乏味。這一點是這部電影里最致命的短板,也徹底導(dǎo)致了它與《建國大業(yè)》、《建黨大業(yè)》的差距。比方說戰(zhàn)爭場面,導(dǎo)演張黎似乎只記得成龍是功夫明星,于是刻意給了黃興這個人物幾處近身博斗的戲份。然而此種以小寫大的拍法在視覺沖擊力上,往往一敗涂地。大的場面鋪陳得不夠大氣,沒有了視覺震撼,期待的大場面很少很少。于是這部電影的致命問題明顯呈現(xiàn)了出來。
那便是場面設(shè)置過于關(guān)注細節(jié),而忽視整體,而情感表達卻過于想當然的一氣連貫,而忽視細節(jié)上的喘息機會。本來成龍和李冰冰這條感情線可以很有層次的??陀^的分析,這部電影的導(dǎo)演張黎是電視劇導(dǎo)演與攝影師出身,所以駕御跨度時間長的年代劇是很不錯的,比如他的《走向共和》,但電影又是另外一回事。于是對于電影拍攝執(zhí)行經(jīng)驗不甚豐富的他,很明顯的走上了一條寧拘謹勿犯錯的中庸之道。
觀影過程中給筆者最大的感覺就是敘事的老套和過場的退步。如果放在拍《解放戰(zhàn)爭》那個年代的話,這部電影就是好的。因為有功夫成龍化身邋遢戰(zhàn)場將軍,帥氣胡歌撕掉偶像面具潛入海底。然而時代的進步不應(yīng)該只體現(xiàn)在能請到大牌上的,或是年輕觀眾們喜歡的偶像明星加盟影片。而應(yīng)該在敘事和講故事大方式上尋求進步。很明顯,這部電影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差。
盡管大的整體遜色,甚至退步,讓筆者覺得老套,當這部電影卻在塑造個體形象上也所建樹。這也從側(cè)面上再次驗證了張黎理性謹慎,拘謹少犯錯,卻沒有個性,不能把握感性東西的弱點。而演員的個體表演無疑也無意間幫助了他。其中孫醇扮演的袁世凱以強橫的臉部肌肉和個體化表演尤為突出,而演慣孫中山的趙文煊則顯得中規(guī)中矩,這是一種極其缺乏張力的演出,筆者個人的觀點是趙文渲因為對這一角色的表演之多,已經(jīng)形成了固有的套路與模式。而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如果出現(xiàn)了套路和模式,就極可能使得表演非常的概念,缺乏生動感。
盡管現(xiàn)今先進的化裝術(shù)已經(jīng)幫助他的蒼老臉部輪廓很多很多,但無奈的是他一樣暴露了謹慎不變通的毛病。反觀察孫淳的每個鏡頭都似信手捻來的自然,而不露痕跡。同樣的表演特性,在成龍和李冰冰這兩人身上一樣體現(xiàn)了出來。李冰冰是徹底的“外放”型演員,就算那部幫她拿到金馬影后的《風(fēng)聲》也不過是將她的歇斯底里發(fā)揮到極致的典型范例而已。這部電影里的徐宗漢不過將她的外放功力再次出來釋放。因為“給力”向來的是李冰冰的拿手好戲。
功過相抵,《辛亥革命》可以看明星,可以有話題,但因為框架和敘事問題的老套,題材的大同小異,注定難成經(jīng)典!
辛亥革命觀后感范文精選篇2
《辛亥革命》這部電影是由電視劇轉(zhuǎn)過來的。我看這一部電影也是有原因的,老師讓我們在國慶假期看一部愛國電影并寫觀后感,爸爸媽媽也讓我了解一點中國歷史,所以我看了這部片。
今天,爸爸媽媽帶我去新世紀電影城觀看了辛亥革命這一部愛國電影。剛剛進了新世紀電影城的六號放映廳,電影就已經(jīng)開始放映了。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二十世紀中華人民共和國發(fā)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大變化——晚清末年,內(nèi)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結(jié)束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辛亥革命的整個過程。辛亥革命,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jié)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tǒng)治;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不可阻擋!
我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我深深的感覺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熱愛我們的祖國,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學(xué)習(xí),更上一層樓,將來為祖國做出我應(yīng)有的貢獻。
辛亥革命觀后感范文精選篇3
今日,學(xué)校組織我們高中年級要看《辛亥革命》這部電影。剛開始放映,我就一頭插進電影中,無論同學(xué)們怎樣吵,怎樣鬧,我都會津津有味地看著。我為什么對這部電影那么感興趣呢可能是因為對于一百年前的那場偉大革命的崇敬,或者是對于孫中山先生的崇敬,或許也是沖著成龍的面子吧!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心潮澎湃,電影中的烈士一個個鮮活起來,他們?yōu)榱私⒁粋€新的國家撒過多少汗,撒過多少血,甚至犧牲過多少無辜的生命,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他們對于革命的解讀在今日聽來仍然鏗鏘有力,激動人心。
所有中國人都明白,此刻的中國已經(jīng)是一個大國了,在國際社會上發(fā)揮著舉足重輕的作用,不在是以前那個受人指使、侵略的國家了。此刻新中國建立了,不需要革命了,可是革命的精神卻不能忘,我們要認真地繼承下來,因為它在今日依然有用,有意義。如果不是以前烈士們那辛苦的革命斗爭,我們也就沒有今日的幸福生活,所以革命雖然不需要革了,可是革命的精神要永垂不朽。
《辛亥革命》這部電影很好地描述了當年革命時的前因后果以及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孫中山先生的那種精神,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孫中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我都清清楚楚的印在腦子里。并且影片將辛亥革命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都給了很詳細的描述,像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回國、孫中山就任總統(tǒng)、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終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釋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為什么要辭去總統(tǒng)的職位。
如今,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國家繁榮昌盛,人才濟濟。我們又怎樣能忘記那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我們此刻不能天天趴在電腦前打打游戲;不能把電視機放到半夜;不能游手好閑的過完每一天,我們要擔起現(xiàn)實世界里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fā)揚光大。讓中國的每一個中國人都要明白“即使道路崎嶇、布滿荊棘,也該微笑著握緊拳頭,即使困難很難抗拒,也要去迎接;即使這件事是不可能完成的,你也要將它變成可能,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這是一場空前絕后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臺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日,我們?nèi)セ仡櫵?、銘記它,并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xù)到以后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能夠改變滄海桑田,可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欲聾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1911年的中華大地哀鴻遍野,彌漫著遍地的死氣沉沉,中華兒女們飽受苦難。在這一片漆黑當中,孫中山等人點燃了這漫漫長夜中的第一束火炬——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觀后感范文精選篇4
不少人看過《辛亥革命》后都搖著頭說,張黎還是缺乏經(jīng)驗,電視劇痕跡太重。對這點,我不太好評價,他的電視劇,完完整整看過的就只有《人間正道是滄?!芬徊?,非常喜歡。說《辛亥革命》電視劇痕跡重,我覺得也不是,這部電影在主旋律電影中來看,可以說是上乘之作,起碼比建字兩部曲要強很多,這也說明,明星臉挽救不了一部電影,再多也沒用。
《辛亥革命》采用了一貫的編年體形式,選取若干重要節(jié)點展開描繪,文戲和戰(zhàn)爭場面剛?cè)岵?,幾段?zhàn)爭戲拍的都很過癮,有大片的范兒,有兩段甚至可以和《南京!南京!》開篇的巷戰(zhàn)相媲美,這是值得稱道的地方。但是頻繁的穿插和場景的急促變換,打亂了電影的敘事結(jié)構(gòu),什么都想說,又什么都說的不到位,這點是歷史片最怕也很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比較典型的一段就是成龍耍把式的部分,顯得非常突兀,前后都沒有交代,反倒因為成龍漂亮的身手而容易讓觀眾出戲。實際上這段不但不多余,反倒遠遠不夠,黃興原本就是孫中山的保鏢,前后搗毀過9次針對孫中山的刺殺,我想成龍飾演這個角色應(yīng)該是有意為之,可能是后期剪掉了很多戲份,因此看來,剪輯也很有問題。
其實,《辛亥革命》最大的問題是煽情,太過火了,不厭其煩的特寫、慢鏡讓人生厭。從影片開始秋瑾戴著枷鎖游街就開始極盡煽情之能事,廣州起義也如此,每一段戰(zhàn)爭戲都要找點機會煽情一下,比如,鋸?fù)?。過量的煽情將影片蒙上了一層哀怨的色彩,黃興苦大仇深,孫中山更是從頭到尾一副救世主、舍我其誰的模樣,好在這邊有一個黎元洪,那邊有一個袁世凱,朝廷有一個隆裕太后來調(diào)節(jié)氣氛,要不然這片兒真沒法看,你們還真以為觀眾花錢買票是想憶苦思甜呢?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煽情的同時也打亂了電影的節(jié)奏,忽松忽緊,不連貫,綜合上面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人說它電視劇痕跡過重了。不知道導(dǎo)演是否聽到了這方面的聲音,他又是怎么想的,是不是該反思一下。
演員表現(xiàn)上我給打80分,雖然多數(shù)中規(guī)中矩、少數(shù)幾個比較出彩,但這種片子講求的是群戲,整體看來還是很不錯的。趙文瑄的沉靜很符合孫文的氣質(zhì),姜武的黎元洪好像就是專門出來搞笑調(diào)節(jié)氣氛的,全片最可樂的就是他。孫淳雖然沒有和趙文瑄的對手戲,但是兩人分屬不同陣營,隔空PK非常精彩,最后一個我非常喜歡的,是陳沖飾演的裕隆太后,不僅僅是有那副架子,她的臺詞不多,但是每一句說出來,都能營造出很強大的氣場。
盡管還沒看《白蛇傳說》和《畫壁》,不過已經(jīng)能肯定國慶檔三足鼎立之勢成不了,最多是這兩者的PK,《辛亥革命》很難分到過億票房,希望它不會太慘,淪為炮灰。
辛亥革命觀后感范文精選篇5
國難當頭,舍我其誰?這是我觀看大型電影記錄片《辛亥革命》最大的感觸。我們中華民族也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才得以不斷地走向繁榮富強!
影片從秋瑾就義開始,廣州起義的準備、過程與失敗,孫中山在美國的募捐演講,試圖回答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要革命?為什么一個女人、母親寧可犧牲生命要去革命?為什么參加廣州起義的20多歲的小伙子們要犧牲生命去革命?為什么海外的華僑要捐款甚至賣掉祖宅贊助革命?
因為滿清政府已經(jīng)不可能給中國人生活的尊嚴,中國要擺脫被世界歧視的命運,僅有革命這一條路!——孫中山先生如是說。為什么?
翻開中國近代史,觸目驚心!由于政治的腐朽與經(jīng)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結(jié)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lián)軍進入中國并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wù),而外國軍隊則駐扎于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占領(lǐng)。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xiàn)實,應(yīng)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fù)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夢想??墒?,實現(xiàn)近代中國的復(fù)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fù)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fù)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以往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wù)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觀看辛亥革命這一斷歷史,盡管我們明白:1911年的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zhì)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可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后發(fā)生過兩次帝制復(fù)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提高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tǒng)治秩序再也無法穩(wěn)定下來,這是名垂千古的功績啊!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容假設(shè),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00年前,沒有那些國難當頭,舍我其誰勇士們?yōu)榱诵闹械男拍?、自我的夢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zhí)著的追尋新的期望,那么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
從秋瑾、廣州起義烈士(實際可考人名為89人)、武昌首義將士,以及舊體制內(nèi)的同情者,清朝駐英大使的女兒唐曼柔,為孫中山游說西方財團停止對清廷貸款勇敢地站在舊體制及父親的對立面,最終隨父親一齊自殺的女性。還有:林覺民的《與妻書》代表了年輕的革命黨人,為什么拋妻棄子、放棄富裕的家庭、個人的前途,去進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為革命代表了中國的未來、民族的期望,即使明知自我看不到勝利,也要為革命奉獻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最感人之處,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舊體制家庭的年輕人,甘愿拋棄優(yōu)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夢想、奉獻給革命,這些人是先知先覺者,是中華民族新生的不滅的源泉,是魯迅所說的舍生取義的仁人志士!
同學(xué)們,今日,不應(yīng)忘記這些民族的脊梁。也不應(yīng)容許那些將自我的家庭、個人幸福奉為最高人生標準的人對革命者進行肆意及陰險的誹謗。我們的國家也不夠強大,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我們國內(nèi)、國外不斷地制造事端,挑起民族危機、國家危機,我們又怎能掉以輕心?
古人云: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里的人們,怎能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xiàn)實世界里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
天下興亡,舍我其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