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簡單觀后感
寫觀后感是一種情感釋放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讓我們更加平靜地面對生活。這里提供優(yōu)秀的綠皮書簡單觀后感,方便大家寫綠皮書簡單觀后感參考。
綠皮書簡單觀后感篇1
因為大家都說好,因為這部電影可能會作為一個支點產(chǎn)生杠桿的力量,于是我走進電影院觀看了《綠皮書》。
一線語文老師的朋友,期待我看完即評。哈哈,我回答,要看我評得出評不出了。
一位編輯朋友鼓勵我看,說這部片拿了奧斯卡大獎。
看完后,吃了點東西,然后在手機上指指點點,弄出以下內(nèi)容。
這部電影,兩條線并行,一條是鋼琴家演出,一條是司機的工作和生活。
白人和黑人,在我看來,是個象征。雖然電影是根據(jù)真實的故事改編而成。
不同膚色的人,兩個不同世界觀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產(chǎn)生的碰撞、影響,起碼給到我這樣幾個啟發(fā):1、影響無處不在,你不是被人影響就是影響他人;2、真實的東西一定會產(chǎn)生力量,要么感動,要么傷害;3、一切美好都在關(guān)系里,快樂是第一生產(chǎn)力,關(guān)系是第二生產(chǎn)力;4、家庭溫暖是幸福的港灣;5、愛需要及時表達,手寫信是個好辦法;6、只要是應(yīng)該被改變的,最后都會被改變,視線看到現(xiàn)實,眼光看到趨勢;7、正流行的,都曾被嘲諷,正被嘲的以后可能會成潮;8、多樣性是上帝造世界的本意,尊重、包容、欣賞一切是一切文明人應(yīng)有的風(fēng)范;9、用心懂心才能動心。
意外收獲:里面有音樂和舞臺的元素,因為熟悉,所以感動。人前顯貴的人,人后誰不遭罪?
由本片說開去:我主張多看電影,少看電視劇。特別主張觀看大家熱議的電影。看電影,應(yīng)該成為生活內(nèi)容的一部分,如同跑步、喝茶、讀書、旅游一樣。
重要補充:兩個人,一個是白人,來自溫暖的家庭,感情充沛,愿意表達但不善于表達,江湖高人;一個是黑人,孤傲冷漠,長于表達,一域高手;因為重疊,滲透,片尾時,他們彼此擁有了對方也成為了對方。
綠皮書簡單觀后感篇2
近來常聽人說起電影《綠皮書》,叫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也找了個時間去看了一次??戳艘院笥幸恍└邢?,其實看的時候就很受感動,所以來寫一寫觀后感。是否高大上不必管,能夠直抒胸意足已。
沒看電影之前,我見過幾次宣傳海報,我以為畫面上的兩個人是父子關(guān)系呢。真是的,我怎么沒注意到一黑一白呢?我以為影片講的是父親如何開導(dǎo)孩子的故事。結(jié)果,看了才知道那兩個人之前是陌生人,兩個人是老板與打工仔的關(guān)系,并且是黑人雇用了白人,而故事發(fā)生在種族歧視還很嚴(yán)重的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美國,發(fā)生在種族歧視相對嚴(yán)重的美國南方。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國內(nèi)戰(zhàn)爭(American Civil War),就是南北戰(zhàn)爭(南方與北方的戰(zhàn)爭)。
19世紀(jì)工業(yè)革命傳到美國,美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同時美國獲得了西部的大片領(lǐng)土,在西部接連成立新的州。每當(dāng)新州成立之際,就在該州內(nèi)發(fā)生容許或禁止奴隸制存在的斗爭。北方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要求在西部地區(qū)發(fā)展資本主義,限制甚至禁止奴隸制度的擴大,要求解放黑奴;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力圖在西部甚至全國擴展奴隸制度。這是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背景。
影片從男主角做保鏢的夜總會開始,那熱鬧、隨意的氣氛令我向往。后來男主角打工的夜總會要停業(yè)兩個月,男主角就需要另找工作,因為家里下個星期要交的房租還沒著落。急迫的時候,男主角甚至要把手表當(dāng)?shù)簟_@也許就是真實的美國人的生活,他們沒有多少儲蓄。但是從影片上看,他們并不焦慮,他們不過是聊一聊、想一想再去哪里掙錢而已。男主角后來經(jīng)朋友介紹找到一份做司機的工作,幫一個三人組合的室內(nèi)樂團開車,但要走很遠、要走很久,因為這個小樂團要從美國的北方到南方去做巡回演出。
在他們出發(fā)之前,組織巡回演出的唱片公司給了男主角一本“綠皮書”(Green Book)——美國黑人出行指南,上面列有黑人出行時可以吃飯睡覺的地方,因為那時的美國南方有很多旅館和餐廳是只限白人使用的。影片的名字由此而來。而他們使用的是兩輛綠色的凱迪拉克轎車,那綠色很鮮艷、很醒目,似乎是在述說著什么,或是在抱怨著,或是在抗議著。這也是本片的高明處之一。它并不高聲的吼叫,它只是用藝術(shù)的手法述說。綠書(Green Book),是源頭,是罪惡,是該被指責(zé)和攻擊的,但它只是書那么大的一個東西,從視覺上沒有綠車(Green Car)更有表現(xiàn)力。我很懷疑這部電影的原型故事中使用到的汽車不是綠色的,而影片中的綠車完全是編劇設(shè)計的。他們開著兩輛綠色的小車出發(fā)了,而影片的情節(jié)隨之一路展開。
那個雇男主角開車的黑人是個鋼琴家,他還有三個博士頭銜;而受雇開車的男主角是個粗魯率性的白人。黑人鋼琴家,雖然皮膚黑,但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修養(yǎng)、守規(guī)矩;白人司機,盡管窮,但很隨性、很快樂。兩個人要呆在一輛車?yán)?,要一起長途旅行,由此就有了很多文化上的沖突,產(chǎn)生了很好的故事。
當(dāng)他們到了肯德雞的故鄉(xiāng),男主角非常開心,因為可以吃上最新鮮、最正宗的炸雞。他買了一個全家桶帶上車,然后一邊開車一邊美美地吃起來。他不光自己吃,也勸鋼琴家吃,好東西要大家分享嘛,他就是這樣的大大咧咧、這樣的講義氣。而鋼琴家一臉嚴(yán)肅,他很拘謹(jǐn),他要講究斯文,他又有些無助,因為他不知道在沒有餐桌、沒有盤子、沒有刀叉、沒有餐巾的情況下如何吃東西。在男主角的堅持下,鋼琴家不得不用手指接住一塊炸雞翼,小心翼翼地吃起來。他小口小口地吃,吃著吃著似乎也感受到了炸雞的美味。他吃完了,又不知怎樣處理剩下的雞骨頭。男主角就搖下車窗,把自已吃剩的雞骨頭扔出窗外,示范給他看。鋼琴家學(xué)著做了,讓自然的東西回歸自然。他沒想到生活還可以這樣隨意、這樣放肆、這樣開心。這時,電影院里發(fā)出了很多會心的笑聲(觀看這部影片,這種情況常有。這是一部喜劇,一部可愛的輕喜劇)。當(dāng)然,向車窗外仍可樂杯還是不可以的,所以鋼琴家堅持讓男主角把車倒回去,把仍出去的可樂杯撿起來。
鋼琴家克制、努力、事業(yè)成功,他有成就、有錢、待人彬彬有禮,但并不快樂,也不幸福。他說:過著演奏家的生活,到處走,難以安定,難以成為好的丈夫。他沒有家人,沒有親人。他高傲、刻板,看上去也沒什么朋友。而男主角雖然窮,雖然沒有大出息,但生活在他長大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他的長輩和親戚,有一起長大的伙伴,還有很多熟人和朋友。當(dāng)圣誕節(jié)來到的時候,男主角的家里(House)人頭涌涌、熱熱鬧鬧,充滿人間的溫馨的煙火氣。生活過得是否幸福,不是有錢沒錢所能決定的。人除了需要錢,也需要愛情、親情、友情……,需要人之間的關(guān)愛,需要溫暖。
影片以音樂家巡回演出為線索,所以影片中有許多音樂表演的場景,其中的音樂都很棒,有的是低語,有的是傾述;有的是憤懣,有的是狂歡;有精湛的技巧,也有真摯的情感……;代入感極強,讓人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讓人痛快。
影片的畫面也很美。美國有很美的自然風(fēng)光,駕車長途旅行可以很自然地把它們攝入畫面。那秋天的樹林,色彩斑斕,讓我想起在吉林長白山腳下從南坡向北坡穿行時駛過的公路。當(dāng)男主角去鋼琴家的住處應(yīng)聘的時候,他誤入了鋼琴家樓下的音樂廳。畫面上沒有觀眾的音樂廳,在明亮、柔和的燈光的照映下,是那么的寬敞、整潔、溫暖、寧靜、美好,那就是藝術(shù)的殿堂,是心靈的居所。
這部電影好,不在于高科技、大場面,它是一部簡單的2D片(在當(dāng)前科技高度發(fā)達的情況下,它只是一部傳統(tǒng)的有聲彩色片),它只是在細膩地用情節(jié)、用語言、用動作和表情在講故事。它講得是那樣自然,講得入情入理。影片也不靠俊男靚女作招牌,男主角是個中年大叔,大腹便便;其他角色也像是生活中應(yīng)有的樣子,絕不刻意夸張。所以讓人看著感覺親切和真實,就像身邊的人、身邊的事。
影片中的鋼琴家在面對白人的歧視時說:不要以貌取人。這個也是很重要的觀點。黑人與白人,膚色不同,很容易區(qū)分。但是否有教養(yǎng),是善良還是邪惡,是正直還是詭詐,是溫和還是暴躁,是達觀還是乖戾,是樂天還是心胸狹小……,就很難一眼看得出來了。影片所述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幾十年了,美國的種族歧視狀況應(yīng)該改善了很多了吧。黑人已經(jīng)可以當(dāng)選美國總統(tǒng),可以領(lǐng)導(dǎo)一大幫白人,就是明證。但以貌取人的問題,應(yīng)該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現(xiàn)象。有些國人對白人總是高看一眼,其實白人也未必就高貴、就有教養(yǎng)、就優(yōu)秀。我第一次出國去澳洲,飛機一落地,我跟著大家向外走。在過道邊,我看到十幾個白人等在那里,手里拿著什么東西,眼睛望著我們,似乎在等著我們走完。我當(dāng)時很納悶,她們在等什么呢?后來想明白了,她們是清潔工,準(zhǔn)備為客艙做清潔。澳洲當(dāng)然也需要清潔工,像中國一樣;白人也可以做清潔工,像黃種人一樣。膚色并不能決定一切,外貌也是。
一個人的相貌當(dāng)然也重要,賞心悅目總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內(nèi)在的東西。一個美女,可能空有其表;而長相怪異的馬云,卻能干得不得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言不逮。
走到哪里都會有人要的。
電影給我最大的收獲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要工資高,受點苦也愿意。既然做了工作,我只做工作職責(zé)內(nèi)的事,并盡力做好。
綠皮書簡單觀后感篇3
因眾所不周知的原因,本文遲到一天。
電影昨晚就看完了,可能我從小就有健忘癥的既往史,觀影中的或共鳴或體會在看完電影那一刻也隨它去了,然后便去網(wǎng)上搜刮別人的影評,不由感嘆,寫得真好,說的太對,都是我想說的
作為我新晉的寫作愛好的打磨練習(xí),用自己的話把別人的……
不,英雄所見略同的部分觀點記錄出來。
粗陋但真實的白人幫助紳士但孤獨的黑人完成了救贖,平安夜的相聚擁抱,大團圓的結(jié)局,其樂融融,感動依然。同時也明白深陷孤獨境地的人,其他任何人都幫不了,指望他人會越陷越深。需要自己跟自己和解,救贖需要自己成全。那要如何成全?我想該是勇氣勇氣能夠改變?nèi)诵摹?/p>
越來對多的體會到互相理解的不容易,所以應(yīng)盡量避免愚蠢地試圖向別人說明自己。
藝術(shù)高于生活,沒有實操作性,不能毫無保留的信以為真,但我愛藝術(shù)。
綠皮書簡單觀后感篇4
總有一些感動,在不經(jīng)意間進入你的生活,可能是一個簡單地微笑,一次緊緊地握手,或者是一部普通的電影。
電影《綠皮書》一直保存在電腦的硬盤里,夜深人靜的周末,家人孩子已入睡,這時是我自由的時間,打算通過電影放松身心的疲勞,忘記工作上的煩惱。
這部電影,是近兩年來,最讓我感到心情愉悅的一部電影,這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主要講的是:美國黑人和白人的一次旅行。
在電影中我感受到的是,一個是著名的黑人鋼琴音樂家,一個是歌舞廳里游手好閑的白人混混,在這次旅行中,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性格迥異的兩個人之間產(chǎn)生了信任、快樂還有成長。
音樂家教小混混寫情信給愛人,教會混混人生選擇,混混幫助音樂家走出孤獨,并且?guī)椭鉀Q生活上的麻煩,相互影響互相成長。
李笑來的《財富自由之路》中有一句話是這么寫的:
對于朋友來說,真正有用的,不是那種膚淺含混的“夠意思”、“講義氣”,而是幫助對方成長——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朋友在一起應(yīng)該是相互學(xué)習(xí),相互影響,共同成長,這樣的友誼才有意義,才能更持久。
黑色的皮膚襯托出一口潔白的牙齒,在彈奏完畢后獲得大家的認(rèn)可,這“潔白”的笑容顯得更具魅力。重要的還不是這個笑容,而是黑人音樂家在黑人小酒吧里彈奏時感受到的放松與快樂,遠比在富麗堂皇的別墅為高貴的白人彈奏開心得多。
因為他知道在這里沒有歧視,不管是在臺上還是臺下,他都能獲得尊敬,所以他后來在臺上與其他人合奏的時候,他開心的站起來半蹲著彈奏,臉上堆積著的笑容,讓作為觀眾的我也為他開心歡樂,并且跟著電影里的音樂舞動著我的雙肩。
快樂其實就這么簡單,一部電影,都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
黑人音樂家在去別墅彈奏之前,問過小混混:“你要進去嗎?”,小混混沒有選擇進去,而是站在外面聆聽和其它司機賭博玩色子。
音樂家給予小混混選擇的機會,這個機會能夠近距離的欣賞音樂,與更有學(xué)識、更有涵養(yǎng)的人接觸,從他們身上學(xué)到東西,但他沒有意識到這點。
人生當(dāng)中,時時刻刻都是在選擇,你選擇與什么樣的人為伍,選擇整天打牌打游戲還是閱讀運動,最終的結(jié)果是不同的,時間會懲罰那些自己選擇錯誤的人。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選擇決定命運,是在書籍《財富自由之路》里,印象很深刻。
一部電影,能夠讓觀眾感到快樂與成長,這就是一部好的電影,所以強烈推薦。
綠皮書簡單觀后感篇5
看完電影《綠皮書》,我一直有一個疑惑:為什么都說白人托尼是主角,而不是黑人唐謝利?雖然電影開頭先出現(xiàn)的是托尼,但托尼生活的改變,卻是因為謝利博士。反抗種族歧視的是謝利博士;雇傭托尼的是謝利博士;體現(xiàn)電影主旨的,似乎也是謝利博士。是謝利博士說出的“保持尊嚴(yán),才能贏得勝利”,而不是托尼。剛看完時,我甚至感覺,《綠皮書》就是從一個貧窮白人的視角講了一個富裕黑人的故事。
這個富裕黑人的故事是什么呢?唐謝利要到南方做巡回演出,雇了滿口臟話、抽煙成癮、黑人工人喝過的水杯都要丟進垃圾桶里的托尼給他做司機。謝利博士舉止儒雅,風(fēng)度翩翩,和白人富人一般;托尼的生活幾乎毫無尊嚴(yán)可言,一點錢都來之不易,因此開頭他對謝利博士是抵觸、羨慕又有些不屑的,再加上他種族歧視的傾向,二人開始動不動就會吵架、發(fā)火。而隨著故事推進,謝利博士教會了托尼給妻子寫信,教會了他誠信,不能無緣無故打人,教會了他作為一個人的尊嚴(yán),教會了他反抗歧視,更教會了他友情和信任。
這個富裕黑人的故事中,真正成長與改變的,是托尼。這或許就是托尼是《綠皮書》主角的原因。在我看來,《綠皮書》不僅講了唐謝利反抗歧視的勇氣,還講述了這份勇氣與尊嚴(yán)對種族歧視者的感染與改變。在1960那個“白人至上”的年代,謝利與托尼的友情和這種感染與改變,正是改善種族歧視現(xiàn)象所需要的。
今天的世界,或許已經(jīng)沒有了指明黑人允許進入的場所的“綠皮書”,少了明目張膽的種族歧視。但在這個走向和平、平等與美好的世界中,種族歧視依然在角落中存在著,在笑容和鮮花和歌聲中藏匿著。存在的,還有年齡歧視、性別歧視、地域歧視、職業(yè)歧視、外貌歧視。當(dāng)大人認(rèn)為孩子的創(chuàng)意不過是胡編亂造,當(dāng)男性認(rèn)為女性只能柔弱而不能堅強,當(dāng)人們對于工人、對于清潔工嗤之以鼻,當(dāng)人們在私底下叫著“日本鬼子”“阿三”“外國佬”,歧視真的離我們很遠嗎?我們想過像唐謝利一樣改變它嗎?相信過人們也能夠像托尼那樣被改變嗎?考慮過我們有能力讓自己和別人更有尊嚴(yán)嗎?
以上便是我對《綠皮書》的思考。
綠皮書簡單觀后感篇6
夕陽西下,余暉的美妙讓人止不住贊嘆,仿佛世間所有的美好留在了那一刻。“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周五的下課鈴打響了,拋下一星期的勞累,我前去天街,去享受那份自由的美好。在那里,我品嘗了美味的酸菜魚;在那里,我體驗到了屬于人世間的繁華;更在那里,我欣賞了充滿哲理的電影《綠皮書》。
《GreenBook》曾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這部影片的主角是一位來自意大利卻住在紐約,為人粗暴卻十分善良的托尼和一位黑人藝術(shù)家(鋼琴家)“唐”。托尼因失業(yè),而被“唐”雇傭為司機。托尼,曾是一個把黑人喝過的杯子都扔掉的白人,后來慢慢被“唐”而感動,越發(fā)敬佩“唐”。
“唐”博士是孤獨的,這種孤獨來源于當(dāng)時社會對黑人的種族歧視。當(dāng)時社會只有為白人工作的黑人,幾乎沒有為黑人工作的白人。所以,這種孤獨也來自“唐”與同膚色同胞的一種巨大的經(jīng)濟差異。
音樂方面雖然大有成就,但成就的背后,卻有一夜夜的孤寂與酒?!疤啤笔怯屑胰说模母绺缬凶约旱穆?lián)系方式,卻一直沒有與他來往,“唐”本可以主動聯(lián)系他們,可是他邁不開這一步,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哥哥也有這樣的種族歧視。
影片中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事實就是如此。
電影中還有一個意味深長的鏡頭:“唐”行駛的車子在路上發(fā)動機過熱,托尼不得不停下來修理,正巧,旁邊是一片農(nóng)場,一群黑人穿著衣衫襤褸在烈日下勞動?!疤啤遍_車門下來透透氣,他衣著考究,優(yōu)雅端莊,使得那此黑人用奇怪的眼光看他。同是一個種族的人,差異是如此巨大,“唐”也看見他們,心中總不是滋味。
在白人的生活圈中,“唐”在舞臺上演奏時,是高高在上的藝術(shù)家,可下了臺,仍是白人眼中十分低下的黑人。
“唐”不被白人接納與認(rèn)同,也沒有融入到黑人群體中,他痛苦地處在這個世界人類的交界處,他孤獨又痛苦地在這個世界上飄零,讓人看了都替他悲傷。
在臨近結(jié)尾時,“唐”肆意地去黑人酒吧去享受那份快樂,他學(xué)會了擁抱自己的同胞,勇于邁出了那一步,最終的收獲是溫暖。
白人托尼,對“唐”從起初的厭惡到對“唐”最后的誓死保護,無一處不體現(xiàn)著人世間的溫情。
影片的最后,“唐”與托尼的家人一起度過了溫馨的平安夜。
種族卑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勇氣卻面對生活。
綠皮書簡單觀后感篇7
看完這次奧斯卡獎最佳電影《綠皮書》,令我有了很深的感觸。
這部電影所要講述的不僅僅是主人公托尼和唐納德·雪利之間那跨越種族的、無比深厚的友誼,電影還想告訴我們的還有很多。
且拋開兩位主人公,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這部電影里只出現(xiàn)了三種人:白人、黑人,還有一種“中間者”。其中前面兩種是兩個完全的對立面,互不干擾,兩派人各有各的生活。
但還有一種“中間者”,就似黑與白之間那顯得有些多余的灰色,這種人不被白人或黑人接受,只能自成一體。他們就像一群流浪者,尋找不到自己的歸宿。
而托尼和唐納德就是這樣一類“中間者”。在電影中有一段場景,在托尼和唐納德從拘留所放出后,托尼說過這樣一句話:“老天,我可比你黑多了!”這句話看似調(diào)侃,卻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托尼所指的“黑多了”其實不代表皮膚上的黑,更多的是在說他的生活,因為他身為白人,卻在過著黑人的拮據(jù)生活,到熱狗店里比賽誰吃的多,依靠這種方式去賺錢,是吃了上頓沒了下頓,托尼的生活方式與黑人無異。在白人堆里,他覺得自己窮的像一黑人,在黑人堆里,他又從來沒有被這個種群所接受,因為他們評判的標(biāo)準(zhǔn)是膚色。
著名鋼琴家唐納德也是如此,他打小就非常刻苦地學(xué)鋼琴,用自己的努力脫離了貧窮,這本來是一件很值得開心的事情,但是當(dāng)他好不容易擠進白人的階級社會中,他卻發(fā)現(xiàn)自己從未真正融入進去。上層社會的白人花錢請他來為他們彈鋼琴,借藝術(shù)的造詣讓他們感到自己是有教養(yǎng)的。演出完畢,臺下一片排山倒海的掌聲,但這掌聲僅僅是致敬藝術(shù),而不是對唐納德的贊美。當(dāng)他走下臺的那一瞬間,只不過是個黑鬼,不配受他們白人尊重,甚至連酒店的廁所都不讓進,不能在酒店用餐。
這讓我們也明白了一點,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就是如此,白人如果沒有資產(chǎn),他就只是白人社會中的黑人,而黑人,再高的成就,再多的資產(chǎn),也只不過是黑人,他們永遠都改變不了膚色帶來的歧視,永遠都融入不了白人的上流社會,這是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改變的刻板印象。
我們所要關(guān)注的不僅僅是當(dāng)時這個大環(huán)境下的種族歧視是有多么嚴(yán)重。如果僅僅是呼吁停止種族歧視,那我覺得對電影的理解還遠不夠深刻。
我們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我們需要更多地關(guān)注像托尼和唐納德這樣的人。
他們既不黑,又不白,只是一群“中間者”罷。
綠皮書簡單觀后感篇8
這個周末,我和爸爸媽媽去看了一場電影,名叫《綠皮書》。
電影的名字說來便有趣。美國許多酒店對黑人十分不友好,出了一本小冊子,封皮寫著《THEGREENBOOK》,冊子里列出了美國所有黑人能去的酒店。
維果。莫滕森和馬赫沙拉。阿里,用他們最出色的演技,展現(xiàn)了一個白人小混混--托尼與一個高貴、出入上流社會的黑人--唐。雪利之間發(fā)生的一段黑人和白人之間的友誼,演繹出了一本綠皮書,建立起一座堅固的、跨越種族的友誼橋梁。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fā)生于1962年的美國。意大利裔、美國籍白人保鏢托尼,因生活所迫,陰差陽錯成了非裔、美國籍黑人鋼琴家唐。雪利的司機。
兩個不同世界的男人、兩段原本平行的人生,因此要共度長達幾個月的時間。托尼一開始也對唐有著強烈的種族歧視,連幫他提行李箱都唾棄,但后來慢慢被他的才華與上流的氣質(zhì)所折服。高貴古板的唐,也逐漸被不羈、幽默風(fēng)趣的托尼所影響。刻板沉默的他,也逐漸變得開朗活潑,好動起來。到最后,二人成為了知心的朋友,他們互相依靠,友誼持續(xù)了幾十年。彼此愛上了,不曾熟悉的另一半世界。
有一段十分令我動容:當(dāng)車子損壞時,旁邊有一個大農(nóng)場,里面有許多黑奴正干著活。當(dāng)他們看見一個白人為一個黑人修車,并扶他上車,幫他關(guān)車門,并尊稱他為先生時,一個個手中的活兒都停了下來。他們是有多么詫異呀。唐慢慢的搖上了車窗,車子發(fā)動了,唐的眼神十分復(fù)雜。他的心情一定也十分糾結(jié)。他好像說了什么?他在呼喚:“種族平等!平等!平等!”
當(dāng)我看到最后托尼家過圣誕節(jié)時,開門看到唐,他們緊緊擁抱在一起,我也感動的熱淚盈眶。
因為我們是中國人,這個故事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人與人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跨越黑白的美好動人的情誼,令整個影院的觀眾為之傾倒。那本綠皮書,連著兩個知心朋友,連著兩個種族,跨越了一切障礙,讓世界變得美好。人與人之間本該如此呀!
這個電影回家后我還細細品味了很久,也和爸爸媽媽一起查閱了美國那個時刻無處不在的種族歧視的背景。才能了解,這個唐的舉動,是有多么偉大,托尼和他之間的友誼是有多珍貴。這個真實發(fā)生的故事真的打動了我,希望有機會你也能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