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觀后感300字
音樂,是一門國際通用的語言,不用解釋,就能打動人 們的心弦。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后感300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300字:
海上鋼琴師在海上出生;也在海上結(jié)束了他的生命;
一天他突然想要去到陸地上;可當他走到鐵梯的中間;他停下了腳步;然后回到了船上;
他說:陸地上的路太多了,我不知道該走哪一條,你看到那數(shù)不清的街道嗎?如何只選擇其中一條去走 ,一個共渡一生的女人,一幢屬于自己的屋子,一種生與死的方式。 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是盡頭 ,一想到這個,難道不會害怕、會崩潰嗎 ?那架鋼琴太大;我無法彈奏。
他到底在說什么鬼?
首先,會不會真的有人有這樣的想法,做這樣的決定,甚至是有這樣的經(jīng)歷?
在這地球上存在過的人的數(shù)量,從古至今可能已經(jīng)比我們能看得到的星星還要多,存在過什么樣的人一定已經(jīng)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力。
但是,也不一定說明像鋼琴師這類人就是極少數(shù),他的人生經(jīng)歷可能罕見,但與他相同的對生死的選擇并不稀少—因為迷茫而選擇結(jié)束生命。這樣的選擇從古至今都不稀少。
鋼琴師說出的迷惑說不定是大多數(shù)在這個星球上生存過的和正在生存的人都迷惑過或正在迷惑中。
曾經(jīng)沒有生活閱歷的我多次對自己說,那只不過是一個故事而已,導演只是為了拍一部戲,講一個故事,再把它拿來賣錢而已。但是隱約中感覺,這并不能說服我自己,其中一定還有什么我不能理解?,F(xiàn)在看來,從前是真的太年輕,活得太少。其實鋼琴師說的正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伴侶,房子,怎么活,怎么死,而導演也正是想討論活法和死法。
面對陌生的真實世界,鋼琴師選擇讓生命隨輪船一起消失在海上。
以世俗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來看,鋼琴師的態(tài)度是消極的,所有輕生的人都是消極的,如果我們要把"消極"這個概念解釋給小孩子聽,我們還會說:就是不好的。
我不能肯定地說生活有沒有正確的生活和錯誤的生活;好的和不好的。
但是我們是有相對的自由選擇生活的方式,我認為鋼琴師也只是選擇了自己的方式:如果輪船可以一直存在,那我愿意一直呆在這船上彈鋼琴,在我喜歡的地方,做我喜歡的事情,既然不能了,那么我覺得這輩子也活得差不多了,就這么結(jié)束也挺好。我猜鋼琴師就是這么想的。
導演和小說家的確只是在講故事,但正如美國劇作家羅伯特?麥基所說:故事是生活的比喻。人之所以要用到比喻,是為了讓一件復雜的事物更易于理解而用一種更簡化和更具象的方式來表達。
鋼琴師的故事是一個比喻,鋼琴師人物本身也是一個比喻,比喻的是那些因不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而選擇結(jié)束生命的那些人。
在鋼琴師從舷梯上回到船艙中的鋼琴旁時,觀眾已經(jīng)知道了結(jié)局,但是導演還是讓鏡頭對準鋼琴師久久不離開,他彈鋼琴時的表情,他的手,他的琴鍵。這正是導演在向那些主動選擇自己生命的結(jié)束方式的人表達理解和致敬!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300字:
“偉大的弗吉尼亞號孕育出了這個不可一世的天才鋼琴師,決定下岸的時候,他的心是堅定無比的??烧嬲吹搅四且豢?,他卻退縮了。城市中各種各樣的琳瑯滿目,令他畏懼、退縮,只想等待在自己那有限的天地里。船已破敗不堪,只有他仍然堅守著,最終與它一起,走向滅亡。
或許正是這樣,每個人,這一生,都有自己下不了的船。
再見了,我的鋼琴師。
你走了。
而我,此生未完……”
我是想說,你為啥下不了船,你拿的是毛寧老師的舊船票,登不上別的客船啊?哈哈。
《海上鋼琴師》大約是我在初二時候看的電影,它和《天堂電影院》、《密西西比里的美麗傳說》并稱為托納多雷時空三部曲,是每一個影迷必看的電影系列。那時候看這三部曲真的是迷迷糊糊,懂了什么,好像又不懂是個什么,唯一理解的是 《密西西比里的美麗傳說》,畢竟處于青春期看青春期視角的電影。
當年看《海上鋼琴師》的時候,這是一部有點點奇幻色彩的故事,一個棄嬰在船上成長為一個鋼琴大師1900,雖然是個神奇的人,但他有他的煩惱,面對心愛的人卻不能和她去新大陸,面對身負名氣卻有未知的贊賞與挑釁,當他可以開始新的生活時,卻選擇回到原來的那條船,和他共存亡。
屬于1900的歡樂時光。
在狂風暴雨中,搖擺不定的船艙大廳內(nèi),1900淡定的彈著琴,而影片的斗琴橋段也十分經(jīng)典,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密》還有致敬過,一根煙,一個帶假發(fā)的貴婦,整段戲份酣暢淋漓。
大海是藍色的,藍色代表著孤獨,沒錯,1900就是孤獨的,他對于情感的理解只停留在他的養(yǎng)父、朋友、戀人,他的情感是不完整的,所以他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但就是因為這份孤獨和不完整造就了他敏銳的藝術(shù)天賦,所以沉浸在鋼琴的世界里時,影片采用了暖色調(diào),那時的1900是快樂的。
大雨嘩啦啦。
對于最后是否下船,我的朋友是希望他有新的生活的,但我卻是相反意見,原因是“不習慣”。1900看慣了大海和一波波帶著希望和歡樂的乘客駛向新的生活,當他比賽之后,再看到城市支起的煙囪,他看到的是一個忙忙碌碌、物欲橫流的世界,他為了保持他的純粹,寧可把自己的天賦綁在船上共存亡,也不愿去尋找他的愛人。有人說這樣的結(jié)局未免太不圓滿,如果1900真的要圓滿他隨時都有機會下船找他的戀人,然后電影結(jié)束,但就是這樣的殘忍才讓我們看到了與眾不同的1900,他的那份瀟灑和純真。
1900準備下船。
電影結(jié)束了,黑白字幕緩緩劃過,我卻不忍關(guān)掉視頻窗口。凄婉的小號聲,聲聲切入心中,悠揚,卻沉甸甸地壓在胸上。心中的憂傷像是濃茶,久久不散。我不肯失掉這珍貴的悲哀,把時間條拉回他在虛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遺棄在船上,被鍋爐工養(yǎng)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萊蒙·1900”。他是天生的鋼琴才子,在船的舞廳里,他在風暴中與鋼琴起舞,他在音樂會上用音樂描述人心,他是鋼琴的靈魂。然而,他被環(huán)境束縛在船上,盡管世界從他身邊經(jīng)過,他卻不敢走進這個世界。
他一生都沒有離開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亞號”。他也曾愛慕那位平凡但出塵的姑娘,卻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卻在舷梯上望著無邊的世界遲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正走進他內(nèi)心的朋友,卻拒絕與他下船而選擇死亡。
如他所說:“世界是一架擁有百萬琴鍵的鋼琴,那是上帝的鋼琴。僅僅是街道,就有上千條,你怎么選擇其中的一條?怎么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地,一個人生?我無所適從,只能選擇一種方法死去。”于是,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他留在船上,在無聲的演奏中和破舊殘廢的船——他的世界一起爆炸殆盡。
一架鋼琴,琴鍵是始,琴鍵是終。幸福是他心中的遠方,生活的夢想始終存在,可他一生畏縮至死。究其原因,是因為他所缺失的與命運抗爭的尊嚴和信心,使他習慣了孤獨,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為了一個永遠存于心中的悲劇。
看罷,我不由得想到遠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問自己:“活著到底為了什么?”但內(nèi)心還未告訴我答案。盡管我也像其他人一樣學習著,努力著,可我是否只是簡單地為活著而活著,心中卻沒有那樣一個自由與詩意的遠方呢?還是,盡管我心中有這樣的一個遠方,卻因理想與懶惰的矛盾而躊躇不行呢?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300字: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后,心中涌動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滿腦子的思緒卻不知從何整理,《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讓我欲罷不能欲言又止的電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覺是孤獨,真孤獨。但是1900真的孤獨嗎之后的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孤獨,他有滿滿的用之不盡的音樂的靈感,有無數(shù)的才華和無數(shù)的流動的音符。他其實不孤獨,他讓我們孤獨,沒有天才的華麗沒有天生的不俗沒有特立獨行的資本,沒有充盈的內(nèi)在沒有在這個世界得到認可和滿足,所以我們孤獨;我們從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飄忽,所以我們孤獨。
作為這世上存在的一個人,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種各樣的稱號和身份。出生的時候父母為我們?nèi)×艘簧拇柤疵?,我們要上戶口登記注冊,等到十八歲了要去辦理身份證;我們在學校是學生,工作了又要評職稱,我們被別人介紹時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我呢當這些東西都被去除之后,我們還是我們嗎我們還能找到自己嗎1900是一個沒有出生證明的孩子,他不屬于哪個國家也沒有我們傳統(tǒng)好處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資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跡,可能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他的存在,他也沒有一座存放他遺體的墓穴,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過,真真實實地活過,他用什么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向覺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他藐視規(guī)則,藐視這個社會認可的規(guī)則,他害怕上岸其實是拒絕上岸,藐視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對自身的認可,他能夠輕易打敗爵士樂的開山祖師并對他表示鄙夷,他能夠靠他的才華賺取無數(shù)的名利但是他拒絕音樂與自身的分離,他能夠用音樂去探究所有人的心靈,能夠在音樂里去旅行,能夠?qū)ひ挼阶约旱母星椋撬麤]有常人那樣去要去追,他輕輕地將這些丟進了大海,他將邁向陸地的腳收回。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取的自由,但他應對的未來的生活卻是混沌而沒有目標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來,他只明白人生的真實的終結(jié)就是死亡。死亡作為人生的最后歸宿,對于個人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好處。所以存在主義者都是悲觀者,在他們眼里,人生是一場杯具。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場杯具,是他自己能預料到的杯具。“城市那么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的選取我無所適從。漫漫無盡,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樣過我無法遺棄這艘船,寧可遺棄自己的生命?!?/p>
我喜歡閉上眼睛,反反復復地聽1900幫忙好友克服暈船時彈奏的鋼琴曲,想象著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隨著海浪起伏搖擺。那時的音樂是能夠?qū)⑷送淌傻?,讓你忘乎所以讓你自由自在,讓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讓你無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飛翔,能感受到旋轉(zhuǎn),能感受到跳躍,就想初春的遠行,夏日的沖浪。那里只有完美,只有存在的完美,我以為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完美存在。
之后我才明白生活的大多數(shù)時候其實是孤獨的,是我們心里無處安放的孤獨,不被這個世界所認可的孤獨。1900是孤獨的,所以他選取一輩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們呢我們沒有一座屬于自己的城,讓我們來安放我們的孤獨,讓我們來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一切,所以我們比1900更孤獨更可憐。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再繁華再喧鬧,我都只是一個人仿佛置身孤島,這時我那么孤獨但卻沒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這個城市越來越鄙棄孤獨,它不允許你孤獨它不給你時間孤獨,它讓你覺得孤獨是可恥的,它要讓你融入外面喧囂的海洋戀愛的洪流,它要你和別人一樣,上岸,走同一條路,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路。
你拒絕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雙重的孤獨,外在的內(nèi)在的,所以你更孤獨。而融入,那是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的旅程,你踏著陸地是那樣的輕飄飄,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還是孤獨,無處安放的孤獨。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300字:
TheLegendof1900海上鋼琴師”改編義大利小說名家AlessandroBaricco的獨白劇,講述一位誕生于海上的音樂奇才,精采不凡且富爭議的一生。他以出生年代“1900”為名,成長于往返太平洋間,任風浪翻騰的蒸氣船上。天賦異秉的鋼琴才華吸引了爵士樂史上普遍公認為“第一位巨匠”的JellyRollMorton注意,特地前來船上與他較量。而這位從未接觸過陸地的鋼琴師,更因著對感情與新世界的好奇,離開他原有的世界,去尋求更美的理想……
是的,在最富于戲劇性的新的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刻,由一部講述發(fā)生在上一世紀初的傳奇故事的意大利影片,來為僅有區(qū)區(qū)百年歷史,卻早已在當今世界所有藝術(shù)形式中獨領(lǐng)風騷的電影這門藝術(shù)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偸禽d滿了回憶的,無論它是快樂的,期望或不堪回首……以前我并不明白在海上生活也是生命的一種方式,純粹,自然。沒有人能像他那樣簡單地活著,生命中只有鋼琴??戳恕逗I箱撉賻煛愤@部影片,最初打動我的是主人公1900的個人魅力:自信而執(zhí)著;優(yōu)雅而瀟灑;能夠輕易的透過表象而通透他人的心跡;能夠揮灑地透過88塊音符表達自己想要表現(xiàn)的——自己的內(nèi)心或所洞察到的。編劇賦予他不同尋常的身份、出生、收養(yǎng)和死亡,無師自通,天生的鋼琴師。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孤獨的,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紛繁復雜,我們的欲望日益膨脹,所以,我們的思想有過多的束縛,我們活得也就更辛苦。而1900的生命少了這些,因此,他活著的方式更令人羨慕。他的生命只有大海、音樂、鋼琴,生于海上,長于海上,死于海上,鋼琴和音樂就是他的生命。一個屬于大海的人,在陸地上無法生存,彷佛是海洋動物,離開了海就會死去一樣。離開了大海,他聽得到只有在陸地上才能聽到的海的聲音嗎?聽得到能指引他的生命方向的呼喚聲嗎?不能。他用音樂與朋友交流,在黑夜的海上,船開始劇烈顛簸,兩個人并肩坐在鋼琴前,隨著海浪的起伏,靈動的旋律,與鋼琴一齊在地板上起舞??吹侥抢?,彷佛自己的世界也搖擺起來,有點暈乎乎的感覺。黑夜的海,有吞噬一切的力量,讓人恐怖與敬畏。然而有了美妙的音樂,這個夜晚變得如此鮮活與快樂。
每個人都有一艘船,承載著自己的夢想和生活。有一天,到了必然要舍棄它的時候,就會恐懼迷茫,彷佛自己的世界坍塌了。未知的世界看不到的無限的可能,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太多的選取,讓他失去了方向,他害怕離開了自己的船,害怕再也演奏不出音樂了,他的生命還有什么好處呢。當他的朋友聽了他最后的告白后,獨自離開,他的生命火焰隨著船的殘骸湮沒于海洋的深處。海上鋼琴師用決絕的方式回到了天堂,回到了大海的靈魂深處。他的音樂到過很多地方,但是他的身體從未離開過大海,最后,當身體沒有了能夠寄托的角落,他選取和船一齊毀滅。也許有一天,我也要離開自己的船,我也會恐懼,但是我不會選取和船一齊毀滅,我會選取新的生活,以更大的勇氣應對未知的旅程。有時候,選取勇敢地生存遠遠比選取勇敢地死亡來得更難。
有些人認為,1900選取死亡是悲觀的一種表現(xiàn)。我覺得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多面體,選取什么樣的生存方式,旁人無從定論,因為每個人的思想不一樣,所追求的東西也不一樣。所以,在那里我并不想評論1900選取死亡是對還是錯。有些時候,兩種選取方式都是對的,刻意去扭轉(zhuǎn)一些東西會浪費很多時間,而且沒有好處。()1900沒有父母,沒有朋友,一輩子都生活在船上,他有的只是鋼琴的天賦,他從鋼琴讀懂每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他用鋼琴帶給貧苦人們最簡單的快樂,一切都是即興之作,不為功名利祿。心靈的純凈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在影片中,1900說過: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你明不明白?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盡頭。沒有盡頭,我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得見的世界盡頭。這是他的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感受,在一片心靈的凈土上生根、發(fā)芽。
看了這部影片,自己成長了許多。雖然自己已經(jīng)是大學生了,有很多事情都能夠試著去思考,個性是自己以后的人生。但是自己卻從不認真思考,對未來也只是充滿恐懼和迷茫,和1900相比,自己就遜色了許多。起碼他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也一向都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單純地彈自己喜歡的音樂,直到生命的盡頭,哪怕和船一齊毀滅,依然堅持。而我自己呢,雖然以前胸懷大志,但是都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再也沒有一絲波瀾。很多時候,我都在問自己,難道我的人生就只能平平庸庸地度過嗎?難道我的理想就只能石沉大海嗎?不,我要重振旗鼓,重新?lián)P帆起航,哪怕迎接我的依然是失敗。像《海上鋼琴師》的最后結(jié)局時,1900說:我無法舍棄這膄船,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當看到1900應對即將爆炸的船時,他淡定地笑了,那時,他的雙手還在做著彈鋼琴的動作那一刻……他的笑,我至今無法忘記自己在那一刻心中曾有過的吶喊,而我只能做的也只是在心底默默地為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自己吶喊。
大海,音樂,鋼琴,人生。1900以純粹的生命方式展現(xiàn)了自己的一生,我們能從他的一生中受益匪淺。《海上鋼琴師》給我的生命指明了方向,為我的人生注入了動力,使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思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我都會堅持下去—因為我相信只要靈魂在,一切都在!在《海上鋼琴師》的音樂聲中,我仿佛看到了不斷前進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