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樹之戀觀后感5篇
《山楂樹之戀》20世紀70年代初,響應毛主席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老師帶著教育革命實踐小組來到西坪村采風編教材。高中生靜秋被安排在老村長家,村長媳婦介紹情況時,提到了一個名叫老三的小伙子。他是地質勘探隊成員,平日作業(yè),很少回家。靜秋對老三很好奇,終于兩人相見,以山楂樹為話題,袒露心扉,互有好感。這里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山楂樹之戀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1
整部電影就像午后暖暖的風,溫情脈脈里流動著淡淡的感傷。老三對愛情的執(zhí)著和熱烈;靜秋面對愛情來臨時的羞澀矜持與純情懵懂,以及他們對愛情的至死不渝,無一不令人唏噓、悵惘。
1974年的初春,靜秋去西村坪考察,在清澈悠揚的《山楂樹》歌聲中,她結識了老三。也許,就在老三與靜秋那澄澈的眸子相對的剎那,前世今生,便已注定。然而,最美好的相遇也無法阻止悲傷的結局。納蘭容若說:“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畫悲扇?!笔前?,如果人生只如初見,哪會有這么多的悲傷痛苦,生死別離。
總是被電影中的一些細節(jié)所感動。記得老三抱著靜秋被石灰燒壞的腳小心翼翼地為她包扎,眼里滿是難過與疼惜;為逼靜秋住院,老三毫不猶豫地割傷自己的手臂;還有送靜秋回家后,老三與她隔河而擁,久久凝視著對方。喜歡老三不時流露出的大男孩般的調皮和快樂。他以“為革命節(jié)約墨水”為由送靜秋鋼筆;在用樹枝拉靜秋過河的途中悄悄握住她的手;同靜秋拍照時傻呵呵地一個勁兒樂。最令人難忘的是靜秋和老三對望的場景,靜靜地,不著一言,像老屋子里陳舊的家具有陽光淡淡地掃過,空氣中微塵曼舞,讓人的心也隨之沉淀,感受到說不出的舒適與寧靜。
影片中,靜秋從始自終都沒有叫過老三的名字,她說:“認識你,真好”。在--緊張的政治氣氛下,談一場純潔自由的戀愛,需要怎樣的勇氣!“真好”二字便是靜秋所能說的最勇敢的話,她明白老三對她的好,那是只有付出而不計回報的愛,一樁樁,一件件,如沉甸甸的砝碼累加起來,便是這“真好”二字。
故事的結局彌漫著濃濃的感傷。靜秋一遍又一遍地喊著:“我是靜秋!”一聲聲,一句句,痛徹心扉,催人淚下。老三和靜秋未能相守,這是二人的不幸,但他們的愛情絕不是悲劇,只要記錄了最美的時刻,保留了最動人的記憶,不論何時追憶,此生愛過,足矣。
“茂密的山楂樹,白花滿樹開放,我們的山楂樹呀,它為何悲傷”,當最后一個音符落下,再美的回憶也要被畫上休止符。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結束,而是思念的另一種延續(xù)。歲月悠悠,讓我們在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種上一棵山楂樹,為曾經(jīng)純潔的愛情默默祈禱,靜待山楂花開……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2
此片根據(jù)艾米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而成,作為小說,《山楂樹之戀》擁有大批的忠實書迷;在此書將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的小說的消息傳出以后,關于《山楂樹之戀》的討論一時云起,人氣高漲,各種帖子各種采訪開始出現(xiàn),“暢銷書”“真實故事改編”“背景下的純愛”“性萌動”各種人氣元素的存在使得此片更顯吸引力,年輕人期待,經(jīng)歷那個時代的中老年人也關注,而此片的宣傳語:“史上最干凈的感情片”打出以后,更是贏得更多的側目,之間有炒作,也有各種正面的宣傳,這種陣勢下,觀眾們的期待度自然水漲船高,除了對本片的關注,更多是期待張藝謀的回歸,可是期望越大,失望當然也就越大。
《山楂樹之戀》的歷史背景和故事題材與張藝謀1999年的《我的父親母親》有許多的共同點,而《我的父親母親》早已得到不少人的認可,所以很多觀眾所期待的是一部與《我的父親母親》類似的佳片,但就個人的觀影體驗而言,兩部電影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張藝謀在處理《山楂樹之戀》的原著取舍和電影表現(xiàn)上顯然不是成功的,能夠說是“繼承”了張藝謀不會講故事的遺風。
首先是原著脈絡與電影脈絡之間的出入,張藝謀幾乎把所有的原著支脈刪去,只留了主脈絡,原著中的眾多重要人物在電影之中淪為龍?zhí)祝@其中的很多支脈是為了推動劇情進一步發(fā)展而存在的,而電影中屢次三番的打出字幕來延續(xù)劇情實為敗筆,這不是一個會講故事的導演所做的舉動,張藝謀一心一意想要講好這個故事,可是看來他做的并不成功,從《黃金甲》到《三槍》到《山楂樹之戀》,任何的出色的劇本交給張藝謀,出來的電影都大打折扣,《雷雨》再經(jīng)典,《血迷宮》再驚奇,《山楂樹之戀》再暢銷,也經(jīng)不住張藝謀的折騰。
而原著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元素“性萌動”在電影里已經(jīng)被弱化的不成樣貌了,連原著小說作者對此片對于此元素的大幅刪節(jié)都倍感不滿,而這些在電影中被故意弱化的東西,恰恰很多是原著中的精華,在扭曲時代被壓抑的愛與欲,在片中已經(jīng)幾乎毫無蹤影,張藝謀“過濾”了這部電影,朝著他所謂的“干凈”而努力,他做到了,但他也丟掉更多的東西,一味的朝著純凈去,最終卻容易像白開水一樣,平實但卻無味。
再談電影本身的段落處理,字幕顯然是蒼白的,而刻意的盡量模糊背景也使得本片缺乏它原著本有的思想性,但此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段愛戀是發(fā)生在那個時代的,模糊時代的殘酷性和扭曲性而獨立這段愛戀必將使得整個故事全局性的思想缺失,正是因為發(fā)生在那個時代,我們才會如此關注,如果純粹去提取它的純愛故事,倒不如直接去看日式純愛片,而原著中關于人性的描述也頗為殘酷,正是眾多的支線脈絡才捧起了中間的那段刻骨銘心的感情,張藝謀純粹是為了純粹而純粹,因小失大的同時也沒用把故事講好,使得故事本身巨大的殺傷力大大的減弱。
張藝謀電影的攝影都是一流的,這部仍然不例外,顯然,張藝謀攝影的功底遠遠強于他講故事的功底,本片的畫面依舊秉承張氏電影攝影的高質量,畫面優(yōu)美而質樸,構圖和色調都很優(yōu)秀,張藝謀的態(tài)度很誠懇,可是卻沒有獲得應有的成功,本片只能淪為一部掛著暢銷書改編桂冠的張氏平庸之作。
本片中的演員可謂一個亮點,的表演可圈可點,與原著中的靜秋較為貼合,雖然表演略微青澀,可是卻剛好貼合電影的感覺,這種主角,也只能有這些涉世未深的高中女生能夠傳達的好了,而男主角竇驍最出色的卻還只是他陽光的笑容,反而沒有非科班出身的表演的到位,可是也算中規(guī)中矩,而其他重量級演員幾乎是全充當跑龍?zhí)椎娜罕娧輪T了,因為本屬于他們的脈絡早已被張藝謀刪的干干凈凈,而本片公映前張藝謀關于此片選角的言論,不管是不是炒作,都不無道理的印證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浮躁。
或許我們這個時代將不會再出現(xiàn)如此純凈而又壓抑的感情,可是對于我們而言,這是兩面的,一方面時代的改變使我們能夠光明正大的大聲的說出自我的愛,不必再像前一輩人那樣壓抑著,但另一方面我們這個時代的浮躁也已經(jīng)告訴我們,這樣的感情,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了。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3
其實對于山楂樹沒有過多的認知,頂多知道那可以食用的山楂罷了。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山楂樹之戀》整部作品沒有纏綿的情愫,沒有曲折跌宕的波折,但就是這種平淡,簡單深深地吸引著我們。靜秋到老三死都沒叫過一聲建新,到最后,當老三最后閉眼前的那幾分鐘,在護士的催促下,靜秋也沒有稱呼老三,而是一直在說:“我是靜秋,我是靜秋,我是靜秋……”其實也許正是這份清澀,在那個年代尤為重要把?
在我腦海中的山楂樹也許沒有那么偉大,不會是那戰(zhàn)士的鮮血染紅的山楂樹,那些生離死別到最后老三也被埋在山楂樹之下,而如今那顆山楂樹早已經(jīng)被時光洗涮掉了,在三峽底下也許有一棵山楂樹正在悄然開放。如今,沒有人能夠有幸見到它一眼。
原先在我還沒有看電影版本的時候,讓我著迷的是那兩封老三寫給靜秋的信,而在電影版本中沒有一點信的影子,著實讓人抱憾萬千。那被靜秋縫在衣服中的信,那些無人知曉的秘密都在最后消散,錦秋悄悄的將寫信人與收信人在廁所撕掉之后,偷偷的在家將信貼在自己的胸口。
明年我們來看山楂樹。
如今的我到底應該如何給予你幸福呢,你應該做人妻,做人母,但是那個人卻不是我,我不需要你來陪我,你要好好的幸福。
你活著,我就活著。
如果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
我知道我實現(xiàn)不了諾言,所以請原諒我的欺瞞??粗o秋在河的另一邊,一條河的距離,此后的陰陽兩隔,我知道過了奈何之后便會忘卻你,所以,請讓我多看你兩眼,讓我感覺你在我的懷中,將手抬起,雙手圍成一個圈,看著河對面的她也做著如此的動作,將手輕輕的并且用力的向自己的方向弩了弩,感受她環(huán)著我的腰間,頭枕在我的肩上,她的呼吸聲傳入我的耳膜,足矣。
想起了在那個很久以前的年代,那個原本不屬于你我的故事,那些感人的話語,沒有繁復的感情線索,沒有交錯的愛情,蒼涼的結局,那個永遠停止于那個世界的故事。不知道如今的我們是否還會找到這樣的一份感動。
無論是相遇還是什么的也許都只是一個偶然,但最后我只想對你說三個字“我愛你”我永遠記得我們相遇的地點,那里的景物依舊,守護著我們永恒的愛。
即使那風景繚繞,讓我的發(fā)絲隨著愁緒飄散。
悲慘的結局往往能夠賺取廉價的眼淚,“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歲,但是我可以等你一輩子”一輩子是什么,到底算是個什么,同學問我的時候,我大義凜然的說了句,算個P。沒有時間的諾言,往往是最折磨人的。就好似我從來沒有對人做過任何過于時間太長的保證,源于我的不屑與不敢,我只是一個過于膽小的人,沒有什么太過于繞人的迂回,只有清淺的愛情。
也許這才是最磨人,最能使人感動的把。細微的愛戀,溫吞的情感,是我們放不下心中的漣漪。
我愛你,沒有理由。想讓你幸福,沒有我,你也好好的過。我不用你追隨我走,只是希望你一個人好好的過,我會看著你,一路遠走。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4
看到同學發(fā)說說,說自己看《山楂樹之戀》感動到流淚。后面他的朋友有嘲諷的,不以為然的,不禁想寫寫自己的想法。
想起靜秋為《山楂樹之戀》寫的后記中的一句話:“能為別人的故事感動到流淚的`人,心還是年輕的。”如果一個人,明明知道世間千般苦,還沒有司空見慣麻木無感,不吝惜自己的感情,愿意在別人的故事里感動。那只能說明ta的心還是干凈的,沒有蒙塵的。(不包括矯情的眼淚和境遇相同的傷感)。如果有一個人,愿意為不相干的人或事付出感情,那這個人,值得我們尊敬,嘲笑他們的人,是否該想想,是何時起,已經(jīng)忘記了同情?記得有人告訴我,同情并沒有高高在上的意味,那些不被接受的同情,都是傷了人自尊的。沒有人會拒絕溫暖。如果一個人,看到別人同情比自己苦的人,不但不理解,反而去挖苦嘲笑,那么,那種人,如何能讓人心生好感?
或許他們不是故意,或許他們只是說說而已,只是碰巧被我看到,借題發(fā)揮了。我沒有立場指責他們,寫這篇文字,也只是想起有些人的麻木不仁,并不就是針對了誰。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但這并不是我們麻木的理由。人心本善,同情是人性的本能反映。我們每個人都在忙碌,忙到?jīng)]有時間打點自己的內心,讓那些初生時的美好一點點流逝,到頭來,卻又自己嘆什么人情冷暖,這難道不是最大的諷刺,天大的笑話?
這番話,有點重了。若是得罪了誰,只能道一聲抱歉。話已說出,覆水難收,當然,也沒打算收。我并不高尚,也沒有高高在上地說教誰。我只是認為,對于那些還沒忘記感動的人們,我們應該表達尊敬,并且,向他們學習。平視所有傷痛,真心而別無二致地同情和理解每一個人,體諒他們的不易,不吝送出溫暖。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5
看《山楂樹之戀》,不是因為它的同名小說被稱為“史上最干凈的小說”,其實“干凈”一詞對于衡量一部電影的價值來說沒有太大意義;也不是因為它拍自著名導演張藝謀之手,畢竟一部電影的含金量并不等價于導演的知名度。
只是因為,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70年代——一個蒼白的年代。
看慣了凄美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同窗數(shù)載,樓臺相會定鐘情,即便沒能長相廝守,亦可化作蝴蝶來世共舞;看慣了幸福和諧如林徽因與梁思成的愛情:由學術的探討相識,繼而相知、相戀,一同走過了之后的苦難歲月;看慣了當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年輕男女的卿卿我我、分分和和……我不知道在那個灰暗的年代里愛情之花該如何綻放。
《山楂樹之戀》的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70年代,那是一個彌漫著政治色彩的年代,一個處處都有教條與“倫理”的年代。靜秋與老三就在這樣的一個年代里相遇了,他們相愛了。
靜秋一直小心翼翼地去拿老三手心里的糖、小心翼翼地看窗外老三跟歡歡嬉鬧、小心翼翼地換上老三送的泳裝、膠鞋……當她聽說老三有對象之后氣憤、傷心,她得知老三生病住院之后不顧一切地跑去看他,她在醫(yī)院借來的宿舍里告訴老三他想干什么她都愿意。
而老三自始至終都愛得大膽主動,主動送給靜秋鋼筆,主動與靜秋牽手,主動給靜秋各種幫助,可是老三也擔心自己的主動,他擔心被靜秋的領導老師發(fā)現(xiàn),擔心被靜秋媽媽發(fā)現(xiàn),而所有的擔心只是源于怕靜秋受到處分,怕毀掉靜秋的前途。他們把最真摯的愛給了對方,無論環(huán)境怎樣,他們在一起的時光仍然是幸福的、快樂的。
靜秋在老三臨終時撕心裂肺哭聲是影片的結束卻不是故事的結局,因為所有愛情故事都不是以其中一方的離開而告終的。相反,那恰恰是靜秋與老三愛情之花的完美綻放。
電影上映之后有網(wǎng)友評論說:《山楂樹之戀》的放映是在向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兜售純情,緊接著又有人開始對所謂的純情質疑,類似搞笑的評論接連而起,無非都是圍繞“純情”一詞,是否真的純?有沒有必要純?如此等等。我不明白為什么一部影片非要用這一個字來衡量,難道僅僅是因為眼下這個時代所謂“純情的缺失”?如果說這部電影真的起到了一些反襯當下的作用,那也僅僅是它的副產品,影射時代,演繹真情,才是它的本質。
那棵山楂樹究竟是開白花還是開紅花我們不得而知,而影片中的插曲即原版為蘇聯(lián)歌曲的《山楂樹》,歌曲的最后這樣唱到:“可愛的山楂樹啊,白花滿枝頭;親愛的山楂樹啊,你為何發(fā)愁。”這既道出了時代之傷,也道出了人們心靈之傷?!吧介珮洹钡膽n愁,或許就是靜秋與老三的這一段愛戀的傷……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