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觀后感心得5篇600字
《金陵十三釵》是根據(jù)同名小說改編的,不得不說是張藝謀又一部恢弘又催人淚下的經(jīng)典戰(zhàn)爭史詩電影.這里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金陵十三釵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
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占南京城,在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師 團長谷壽夫等法西 斯 分子的指揮下,對手無寸鐵的南京民眾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guī)模屠殺……
據(jù)1946年2月中國南京軍事法庭查證:日軍集體大屠殺28案,19萬人,零散屠殺858案,15萬人。日軍在南京進行了長達6個星期的大屠殺,中國軍民被?殺和活埋者達30多萬人。
日軍侵占南京期間強奸了成千上萬的婦女,他們不分晝夜并在受害婦女的家人面前施行強暴。有些婦女被日軍強奸了好幾次,往往有婦女受不住日軍的折磨而死。除此之外,日軍還 強迫亂倫行為。估計當時發(fā)生的強暴案可能超過20,000宗。
……屠殺、強暴、爆炸、尸體……歷史很多時候都比文學更加重口味,而電影作為文學的一種直白表述方式,無法將歷史的真實美化或者涂改,1937年12月13日,當日本占領軍進入南京那一刻起,就注定這段歷史畫面必定是“血腥”、“殘忍”、和“少兒不宜”的,聯(lián)想到最近東南亞諸國以此起彼伏、你追我趕的精神爭相以凌辱中國為樂,我們就明白重現(xiàn)這段歷史到底有著多么深重的現(xiàn)實意義,弱國,不僅僅無外交,甚至也沒有起碼的為人的權利,在戰(zhàn)爭面前,很多時候,女性無論是從事特種行業(yè)的還 是從事衣衫光鮮行業(yè)的,對于征服者而言,都是待宰的羔羊,她們的命運無疑將沒有任何差別……
其實初看這部電影時,我很容易想到的同類型影片是《南京大屠殺》或《辛德勒名單》但是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我卻很愿意將這部《金陵十三釵》與《蘇菲的選擇》進行比較,在很多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很多時候人們都被迫做出某些非人道的選擇“兩個只能活一個,選哪個???”從普世主義價值觀出發(fā),其實哪種選擇都是“錯誤”,妓女和女學生,其實就如同《唐山大地震》中內(nèi)疚的母親的選擇一樣,哪一個都不應該犧牲,但是很多時候,總是要做出一個看似“損失相對較輕”的選擇……最后,那十二位風塵女子和那個名字性格都非常模糊卻在生死關頭深明大義的教會收養(yǎng)孤兒的獻身就已經(jīng)具備了非常崇高的意義,但是電影真的進步了,我們沒有看到整齊劃一的八女投江,我們看到的是人性的懦弱和糾結,那位在最后一刻想退出的女人,我們也無權去指責她的不夠高尚和善始善終,畢竟,生命對于每一個人都只有一次……那些忽悠別人“為神圣事業(yè)獻身”的所謂價值觀本身就很齷齪和自私,所以,很高興,中國電影的一點點細微的進步就意味著世界電影的一次飛躍,畢竟,這是影響十四億人的生動文學……
最好的電影總是來源于歷史而將歷史升華,但是忠實于歷史本身還 是至關重要的,從這點上來看,《金陵十三釵》比起《南京!南京!!》之流高出何止一個段位,保衛(wèi)南京的是當時國民革命軍中央軍的主力,因此基本上都是德式裝備和服裝,此外,對于日軍強悍的戰(zhàn)斗力在影片的開始也做了比較真實的渲染,步兵與坦克裝甲部隊的無縫配合,精準的射擊技術,最為難得的是“鬼子”終于明白手榴彈并不是“特供”國軍或者八路的,訓練有素的戰(zhàn)術反應和精準的瞄準射擊和投彈操作,都是《步兵操典》所必須掌握的帝國軍隊士兵能力,而佟大為扮演的國軍軍官從反擊到最后殉國都表現(xiàn)的真實殘酷和可歌可泣……“一寸山河一寸血”當年的中國軍隊就是憑借“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的決絕走上淞滬、走上棗宜、走上沂口、走上臺兒莊、走向長沙、走向昆侖關的……所以,這個片段的表現(xiàn)非??扇牲c,值得大書特書……
方言、日語、英語的準確使用,使得影片具有強烈的真實感染力,我曾經(jīng)看過美國人拍攝的紀錄片《南京》,里面有大量對幸存者的采訪口述,其中大量為南京話,還 有部分蘇北話……
電影沒有如以往主旋律抗戰(zhàn)電影強調“中日世代友好”而刻意編造日本軍人做活雷鋒或者日本女人與中國男人的亂世情緣,電影中唯一相對有教養(yǎng)的日本軍官長谷川,也并未違背他軍人服從的天職,而其他士兵動輒殺人、打人、強暴婦女更是描寫的真實殘酷和血腥……去年的《拉貝日記》里虛構的張靜初弟弟拿日軍軍官的手?殺敵救姐的案例在現(xiàn)實中根本不可能發(fā)生,且不說日軍的警覺性是否如此之差,且一個十幾歲的未經(jīng)過軍事化訓練的毛孩子知道怎么打開手?保險這點就基本判定情節(jié)的弱智可笑,在一個正在被屠城的地方,一個弱女子被流彈打死將是最體面的一種結局,《金陵十三釵》劇情非常壓抑,卻讓我們感同身受的了解了那個不堪回首的歷史片段……
每一個角色都有血有肉,可歌可泣,在這部幾乎除了男主演沒有明星的“大制作”中,可以看到演員們的努力,電影中的每一個龍?zhí)锥挤浅>礃I(yè)和入戲的完成了所有表演,每一個妓女都活靈活現(xiàn),躍然畫面……包括那個奄奄一息的國軍童子軍,好的電影就是你不一定記住了演員,但是一定記住了角色,最后所有的角色組成了一個完整震撼感人至深的故事,而講好了這個故事,這個電影就成功了……
最后,我默哀一分鐘為那些死于1937年的同胞們,希望,你們的死可以喚醒這個麻木的民族,并且在未來的某一天真正覺醒……
最后,我希望身邊的朋友都去看這部電影,因為,我們必須真實的感受這段國恥,我們才能明白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和影響……
最后,我想說,感謝張藝謀老師,感謝嚴歌苓老師,感謝《金陵十三釵》劇組的每一個人,經(jīng)典由你們之中產(chǎn)生……
歷史無數(shù)次教育我們,對邪惡的縱容就是對正義的背叛,中日友好這個童話,只有等到中國真正強大,日本真正為其罪惡贖罪的那一天,才會開始……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2
一部非常有張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對比”組成。教堂里人性的溫暖關懷與教堂外橫尸遍野殘壁斷桓的對比;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臉與后面負責任有擔當?shù)膶Ρ?十三釵開始自私地搶地窖與后面代替學生送死俠義柔情的對比;士兵開始有退縮情緒,到后面英勇抗敵舍生取義的對比;孟先生帶著漢奸的袖套,后來卻冒死帶來修車的工具,貢獻出通行證;教堂小男子漢小小柔弱的年紀個頭卻充滿了大男人的大義凌然有擔當負責任,為了養(yǎng)父的囑托保護女孩子們,最后為了湊數(shù)走進送死的隊伍;還有十三釵風塵味十足的打扮和后來短發(fā)藍袍的清純味道的對比,墨玉沉穩(wěn)大氣有擔當與他的姐妹們的對比,墨玉對假神父開始的不屑厭惡與后面的相知相愛的對比……
電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節(jié)的設計,演員的演繹,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豐滿。關于墨玉關于假神父,評價的人太多,我今天只說說配角。
軍人以人體盾牌沖向坦克,那個鏡頭特別有沖擊力,最后的班長用智慧殺敵,與敵人同歸于盡,班長在教堂外關注著這些孩子,關鍵時候開槍救了孩子們,班長將瀕死的浦生送進教堂,讓他“在溫暖一點的地方死去”。軍人的英勇,智慧,俠骨柔情,在這一組組鏡頭間展現(xiàn)無遺。整部戲戰(zhàn)爭場面不多,但是表達得很充分,悲壯的情緒基調里,有著軍人們與日本兵斗智斗勇消滅兩幫敵人的淡淡的喜悅。
教堂里的小男子漢話不多,但是特別有男子漢的味道。拿著竹篙阻止十三釵__進來,后來卻主動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兩個溜出去拿東西的姐姐。請求假神父留下來作為教堂的擋箭牌,女孩子的名額少了一個,他強烈要求自己冒名頂替走進送死的隊伍?!@一切都是為了完成神父的囑托。多么讓人敬佩的男子漢啊!那個沒有現(xiàn)面的逃跑的廚子老陳,作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襯托了小男子漢的高大形象。
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護女學生?因為她13歲前也是教會學校的學生,保護學生就是保護以前的自己。假神父的女兒如果在世,也是13歲,他是在保護自己的女兒。影片的這些細節(jié),起到了很好的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浦生送進教堂,不僅表現(xiàn)了軍人的柔情,更造成了后來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慘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讓墨玉為素昧平生的女學生送命準備了感情基礎。女孩子關鍵時候從地窖邊跑開,避免了十三釵被日本人發(fā)現(xiàn)——這讓開始還不準學生進去的十三釵們自責,感動。墨玉大姐大氣場的渲染,為后面姐妹們?yōu)樗鶆油庖黄鸫婧⒆觽兯退雷隽虽亯|。一個個小細節(jié),為影片最后蕩氣回腸的高潮情節(jié)打好了基礎,讓人覺得十三釵們的決定自然,不會太突兀,不做作。
在橫尸遍野的南京,這些社會下層的不夠光鮮體面讓人鄙夷的社會底層人們,以人性的光輝帶來觀眾們的溫暖和希望。
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也許奧斯卡因為歷史背景以及對中國的固有的偏見,不會給我們頒獎。但是,在我心中,這是足以勝過任何奧斯卡電影的好作品。當然,如果音樂方面能更精致一點就更好了。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3
剛剛看過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第一次為老謀子的片子湊票房,也是因緣一天中午無意間看到的拍攝背后的故事,加上身邊好評如潮,于是感覺似乎有非看不可的意思。于是落座影院,猶如坐在燈光搖曳的一方四方桌前,聽一個老人娓娓講述一個驚心動魄而又美艷動人的悲慘故事。老人是個講故事的高手,于我,自然是托腮凝神,聽者用心。
看他揮灑所有氣力,潑墨揮毫,堆砌出一個多維度的廢墟,最后,讓一朵美艷不可方物的花朵在其頂上燦爛盛開!那如死灰般灰白的大地、那浸透鮮血的殘垣、在他的指揮下,統(tǒng)統(tǒng)成為舞臺的半尺背景。能夠看出攝影出道的他仍然忠誠于畫面鏡像中巨大的視覺反差:行走于硝煙烽火中的女孩,炮火聲中低吟淺唱的女子,還有一個維系于她們之間的異國男子。毫無疑問的是老謀子這次拿到了一個好劇本,想比之前的幾部作品,這個故事更加撼動人心,情節(jié)也更加跌宕且符合邏輯。
觀影完畢,感覺身邊的人與我一樣,沉重、悲憤的情緒猶如擁堵在喉,無法言語。糾結其中的,無非愛國情、民族恨之類的東西。但細細品味整個故事及其中的人物,卻好似夜幕中的秦淮河水,薄霧藹藹,模糊難辨。手捧琵琶吳儂軟語的絕色女子也好,血肉橫飛的戰(zhàn)場上智勇雙全的狙擊手也罷,清澈如水般的小女孩和英俊正義的假神父,人物一個個的都濃墨重彩一一呈現(xiàn)。就如張藝謀本人所說的,整個故事就是想要展現(xiàn)出戰(zhàn)爭中的一抹粉紅,他最終做到了。但是,于我,也僅僅是這樣一副精美畫面,僅此而已。
想起同樣戰(zhàn)爭題材的一部意大利電影《美麗人生》,讓人在快樂中流淚、悲傷中微笑。人性的雕刻在最平凡的情感流露中打磨出深刻的印跡。此片曾囊括3 項奧斯卡大獎以及 6 項提名。老謀子這次也想要角逐奧斯卡,在我看來,似乎還有一段距離。姑且不論整個故事描繪的方式是否得當,眾多初試演戲的演員膚淺的表演也會成為此片的一大致命傷。也許老謀子真的是距離平淡的生活太久遠了,用盡各種雕刻的工藝技術、耗費巨資所雕琢出來的作品,外表炫目卻無法觸動人心深處最柔軟的那一塊地方。畢竟,既要注重每一個細節(jié),又要對得起巨額的投資是很難兼顧到的.。但愿如我這樣的觀眾很少,畢竟太貪心了一些,也希望中國電影市場上少一些我這樣的挑三揀四苛刻者,也許這樣的話,中國電影人才會信心滿滿,走得更遠。
之前看過紀錄片《張藝謀和他的金陵十三釵》,這也是成為我走進影院的主要原因。幕后工作人員努力的工作、導演整夜整夜的討論劇本、小演員們剪掉長發(fā)時的傷心哭泣、巨大的戰(zhàn)場和氣勢恢宏的教堂從無到有。每一個鏡頭十幾二十次的重復,所有這些背后的點點滴滴均因為真實、因為執(zhí)著,所以美麗。于是,過程相比結果本身,更甚于深刻與動容,于我來講,這份背后的真實才是真正的“秦淮美景”。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4
縱然在時代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在繁華的車水馬龍的城市,天空仍留著一抹歷史的煙云,揮散不去。
《金陵十三釵》的上映,無疑在國人的心頭又抹上了一層揮不去的陰霾,它講述了十四個青樓女子為躲避日軍的追殺而逃到一座有十三個女學生,一個男學生以及一個美國人的教學,她們都想讓那個美國人帶她們出城,可是那個人只是一位愛財如命的殮葬師,無意做這樣的冒險,然而隨著日軍的進攻和接連發(fā)生的悲劇,改變了他和那十四個青樓女子。最后,那些女子替女學生坐上了日軍的卡車,踏上了不歸路,美國人則帶領那十幾個學生逃離了南京的故事。
《金陵十三釵》反映的并不只有南京大屠殺,而是借這個事件完美地展現(xiàn)了人性的光輝,比如那個美國人約翰,他之當初進入教堂的目的只是為了找到一些錢財好讓他離開南京,他冷漠無情,拒絕了她們想借他離開南京的請求,但是他卻在日軍強行奪入教堂,企圖傷害那些女學生時,他本不是神父,卻以高于神父的姿態(tài)挺身而出,像個偉大的審判官一樣,厲聲阻止他們的罪行,在經(jīng)歷身邊一個個的伙伴離他而去之后,他開始重視人生的意義,當他為了尋找兩位離開教堂的女子時,他遇到了與他一同來到中國的朋友湯姆,湯姆告訴他,現(xiàn)在有一條船可以離開南京,希望與他一起離開。但是約翰卻在短暫的動搖之后,拒絕了湯姆,并說了一句讓我感慨萬千的話:“不,我不能離開,他們需要我?!?/p>
是什么導致了約翰的改變?
我想應該是人內(nèi)心深處的責任感吧,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使約翰在緊急關頭站了出來,冒著生命危險避開日軍的耳目,修好教學中那輛破舊的卡車,載著十二位女學生離開南京城,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似乎已經(jīng)喪失了那種責任感,近段時間一連串的事件正在挑戰(zhàn)我們的道德底線,我們何時才能喚醒這些魯迅筆下的看客?何時才能像片中的人們一樣,在災難面前挺身而出?
我也時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在我們身邊發(fā)生了類似的事件,我會不會勇敢地面對災難?如果面前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虎狼之獅,勢單力薄的我會不會為拯救他人而犧牲自己?是否我們都應該在緊急的時刻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勇氣?
所有人都具備了一種偉大的精神——奉獻,他們都為了別人奮不顧身地做著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我們這種精神應該才是《金陵十三釵》最想呈現(xiàn)給大家的吧!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5
這一次張藝謀與自己以及中國電影的以往完全不同。許多觀眾都說張藝謀與此前的電影有了超越。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張藝謀有了一種世界性的眼光。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張藝謀不僅僅還原了普遍的人性,讓人性重新回到了現(xiàn)實的大地,回到普通人的心底,還讓這普通的人性呈現(xiàn)出耀眼的光芒,足以燭照被戰(zhàn)爭和滅絕人性的罪惡陰霾籠罩著的黑暗的天空與大地;更重要的是,他將人性上升為一種超越國家與民族的精神,燭照著更為廣闊的人類現(xiàn)實時空與未來。
老謀子是改革開放后冒出來的最有成就的中國導演,也屬于恢復高考的第一代大學生,受過苦,歷過難,他的作品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腳印,得到了各年齡段的國人,特別是同時代人——老三屆與新三屆的認可。老謀子是玩色彩的大家,這次也是,但玩得更自然,讓人在不經(jīng)意間驀然進入了特定的氛圍,讓人知道色彩除了傳遞七彩、豐富視覺感官,竟然可以如此酣暢地表達和宣泄心緒。老謀子曾經(jīng)的短板——故事性不足的問題,在《金陵十三釵》也有了改進。期盼老謀子不斷為國人拍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大片。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心得5篇600字相關文章: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心得5篇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