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00字五篇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放牛班其實是由一些難纏的問題學生組成的班級,影片是從兩個老人看馬修老師的舊相片和日記開始的。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00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00字<一>
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就是一群“有問題的叛逆少年”,但他們在新學監(jiān)馬修的帶領(lǐng)下,慢慢的轉(zhuǎn)變,這正是安徒生的童話中丑小鴨褪變成天鵝的故事。《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兩種教育形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是校長哈森的嚴厲派,這似乎讓我想到了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在中國古代盛行的私塾中,從來就是先生想打便打,想罵就罵,而且禁錮學生的思想,背不過文章便拿戒尺責罰。只不過與現(xiàn)在不一樣的是,古時候的學生都很聽話,用戒尺也能使學生拿到好成績。但是現(xiàn)在,21世紀里,學生愈發(fā)叛逆,像彈簧一樣,老師硬,則他硬;老師軟,則他更硬。有的老師也懶得理會,便保持一貫傳統(tǒng)教育的思想——不打不成才。二是學監(jiān)馬修的思想派,他的教育方式也代表了一種開放教育。老師從來就不打罵學生,而是靠“溫暖”來感化學生,就算學生再不聽話,但學生“冰冷的心”也會有融化的那一刻。電影中的小男孩皮埃爾開始也是一個叛逆十足的少年,但馬修卻發(fā)現(xiàn)了他異常的唱歌天賦。他美妙的歌聲深深地震撼了我,是什么讓這個叛逆少年最終成長為一位優(yōu)秀的音樂家的?是馬修的堅持不懈,是他的火熱的心,終于感化了學生。這兩種教育我都經(jīng)歷過,我也被老師打過罵過。我也遇到過像馬修一樣的老師,深深地觸動著我的心靈。在電影中馬修最終戰(zhàn)勝了哈森,思想派戰(zhàn)勝了嚴厲派。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兩種教育模式還依然并存著,但不管怎樣,老師都是為了學生好,都是為了學生們的未來!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00字<二>
學校組織大家觀看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了以后感覺有很多的借鑒意義。電影中的學生都是一些問題學生,而我們學校的各個班級中也會有個別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的學生就更多了,電影中馬修老師的成功和校長的失敗給我很多啟發(fā)。
這部電影非常感人。影片中的馬修老師用音樂啟發(fā)孩子,他不顧院長反對,硬是要將學生組一個合唱團,它發(fā)覺這群叛逆的小孩有音樂天份,它要讓這群小天使高聲歡唱生命之歌。另一位是不屑參加合唱團的男高音同學,但他老是在掃地時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馬修老師聽見,覺得悅耳動聽,于是在一位夫人來參觀時安排了一場獨唱,獲得全場觀眾的贊賞。 這群孩子從一開始不服從馬修老師,花招百出的捉弄他,經(jīng)常氣得馬修老師七竅生煙,到最后孩子非常喜歡馬修老師,感謝馬修老師沒有放棄他們,讓他們唱出自己的天空。馬修老師用自己的方式取得了自己教育的成功。我相信這些學生通過參加合唱團不僅學會了遵守紀律,增強了自信心,也陶冶了情操,他們的人生可能因此而改變。由此可見,一位好的老師對于學生來說是多么重要,我作為一名職業(yè)高中的老師也深感責任重大。
影片中的校長則是一個失敗的典型,他憑借自己的判斷確定是那個壞學生(不知道名字)偷了學校的錢,在不經(jīng)過調(diào)查的情況下對那個學生又打又罵,并最終把那個學生趕出了學校,后來事實證明是冤枉了那個學生,但卻釀成了惡果。那個學生為了報復校長放火燒了學校的宿舍,幸虧同學們都不在里面,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一個學生他的道德品質(zhì)可能是不好,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壞事都是他干的,我們不能憑自己的經(jīng)驗去看待他的一切。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我們也常有這樣的思維定勢,不問青紅皂白地責罵學生,不僅不能教育學生,反而會讓自己的工作陷于被動?!斗排0嗟拇禾臁?,一部早有耳聞的經(jīng)典電影,傳說中的德育優(yōu)秀作品,果然名不虛傳。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00字<三>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開始講述了一個失敗的音樂家馬修帶著他用心創(chuàng)作的音符,來到了一個狹小而陰冷的學校---池塘之底。這里大多是一些有障礙和問題的兒童,他們性格孤僻,極端叛逆,在天使的外表下,有著一顆邪惡的心,我想這應該和校長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吧。每到學生犯錯,校長就會用及其殘暴的方式懲罰學生,壓制學生,并且要關(guān)禁閉15小 時,這一條條殘酷的校規(guī),無不使孩子們原本純真的心靈,濺上了不可抹去的污點。電影的開始,使我感到了一股悲傷的氣息。而之后馬修老師的到來,徹徹底底改 變了孩子們的生活,他教會了這些不懂音律,甚至唱歌會跑調(diào)的孩子們美好的音樂,有那么多孩子一起,與馬修老師相互協(xié)作,只要老師輕輕一揚手中的指揮棒,優(yōu) 美的歌聲便傾瀉出來,在馬修老師的帶領(lǐng)下,合唱團的歌聲變得很優(yōu)美,動聽。是的,馬修老師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教授孩子,同時也感化了孩子。他教育孩子 時,沒有打罵,沒有責備,有的只是理解與寬容,更多是去鼓勵孩子,如何做到更好。莫翰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個頑皮的學生,時常犯錯,不知被校長責罰 了多少次,而他依然屢教不改,馬修老師對此沒有多說什么,他留給了莫翰奇反思的空間,讓他自己思考,認識到事情的錯誤之處,叫他立即改正,并和他的母親進 行了多次交流。這顯然取得了不小的效果,莫翰奇有了明顯的改觀,但由于校長對馬修老師的不滿,馬修老師不得不離開學校,雖然他離開了,但孩子們對他都建立 了深厚的感情,他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他走時,孩子們在窗口揮動著小手,寫滿祝福的紙飛機從窗口飛出來。那個在二戰(zhàn)中失去父母的小不點,在馬修即將踏上離開的巴車時,跟著來了,乞求馬修老師帶他一起走,他欣然同意了。結(jié)局是美好的,孩子們和馬修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而我們也從這部樸實的影片中懂得了愛與尊重。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00字<四>
我利用暑假欣賞了《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著一個學監(jiān)和一群題目學生之間發(fā)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動的故事。影片講述了馬修--一位失業(yè)的音樂教師在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時,他如同進進了一個孩子們的地獄。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經(jīng)歷所震動,又親眼目睹了學校各項嚴厲的懲罰手段。校長的殘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們的無法無天及可憐無助,讓他產(chǎn)生了一種改變學校管教方式的沖動。他在樂譜上寫下了為孩子們譜寫的歌曲,他用純凈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解脫了束縛孩子們身心的繩索。馬修用音樂給這個如監(jiān)獄般的學校帶來了春天,他用音樂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凈化了孩子們的心靈,對他們今后的人生道路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群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看。這是一部美好的電影,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熱陽中翱翔,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著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起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濕潤了。
固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fā)了我對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同樣也為孩子的調(diào)皮搗蛋而煩惱,為家長的不理解而委屈。這一切與影片相比,顯得多么渺小。我想假如給我這么一群孩子,會像別人一樣逃之夭夭。所以,我很幸運,我的孩子們都很健康,很可愛,很聰明。我要尊重、關(guān)愛每一位孩子。正如母親不會由于孩子的妍媸存在左袒和私心一樣,做為老師,固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huán)境、先天素質(zhì)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孩子。既然我不會像馬修那樣偉大,但我可以扎扎實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多一份關(guān)愛、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欣賞,相信我也會有屬于我的教育精神。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更堅定了我要做一個象馬修老師一樣的受孩子喜愛的好老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以加倍的愛給我們的孩子,更會藝術(shù)化地教育好我們的孩子,只有深切的關(guān)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00字<五>
春天不僅意味著萬物復蘇、姹紫嫣紅,候鳥一路向南,它更是一個友好的季節(jié),我們大可以歡天喜地,穿紅戴綠。所以人們總是習慣用“春天”來形容美好,代替開始,謳歌希望。 一群叛逆的孩子,一個暴虐的校長,當他們遇見仁慈的校監(jiān),整個校園奇跡般地度過陰霾,迎來了春天。
校監(jiān)馬修善良而不失嚴謹。他懂得人的尊嚴,因而慈悲為懷。他是個不成功的音樂家,不茍言笑,然而卻執(zhí)著于音樂能使“壞小孩”轉(zhuǎn)變,給人帶去快樂。自然而然,同學們都成了小小合唱團的一員。每天的必修課就是唱歌。學著配合,學著使歌聲美麗,學著安定。孩子們由最初的五音不成調(diào),到最后的自信與默契,這一變化是深諳音樂魔力的馬修意料之中的事。正如我們不必過分擔憂花苞是否綻放,權(quán)可以靜待花香四溢。
春洗脫了冬的冷傲和秋的惆悵,當早晨八九點鐘,太陽高掛,溫暖便在心里靜靜流淌。人們會莫名地抬頭仰望藍天,并不是為了思念,而是一種祈禱或是感激。抑或只是單純地停駐,去欣賞向來被遺忘的風景。簡單使得春天擁有著可以高歌的權(quán)力。在孩子們的世界里,快樂顯得純粹。有歌聲,微笑便裝滿胸膛。就像一場春雨后的彩虹,那樣自然,又很可貴。春天似乎有點短暫,來得靜悄悄,去得也無影蹤。徐志摩先生的那一膾炙人口的詩句———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原來也可以安放在“春天”。學校著火了,學生們安然無恙,這個像是故事的事故卻導致了馬修的離職?!拔遗瓮芸匆姾⒆觽冇康介T口和我道別”,這是馬修心底里卑微的愿望。可惜并沒有。然而在路的轉(zhuǎn)角,孩子們用他們引以為傲的清脆的歌聲鋪滿了整條街,覆蓋了臨別時的憂愁。揮動的雙手,是在道別,更像是無助的表達,也在宣告著,從此后要獨自飛翔。還在念著“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一轉(zhuǎn)眼,春天已掠過身旁。不經(jīng)意地,我們竟看見小鳥歡唱、柳枝嫩綠、蝴蝶翩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