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熱門電視劇《小歡喜》優(yōu)秀觀后感影評5篇,小歡喜觀看感想

莊宇221147 分享 時間:

  《小歡喜》該劇改編自魯引弓的同名小說,以方圓、童文潔夫婦的視角,講述了方家、季家、喬家等幾個高三考生家庭在高三這一年的故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2019《小歡喜》觀后感

  作為一名普通觀眾,我恐怕并不是教育題材影視作品最“剛需”的受眾;站在評論者的視點,這類作品的文化和美學探討,其實也遠弱于對其“現(xiàn)實主義”關(guān)切的價值。

  “過于真實”的《小歡喜》

  都市情感劇《小歡喜》由汪俊執(zhí)導,黃磊、海清、陶虹、王硯輝、詠梅等主演,講述了方家、季家、喬家等幾個高三考生家庭的故事,于2019年7月31日首播。

  但恰恰是這樣一個貌似“事不關(guān)己”的立場,我也有了或許并不在我身份之上的一些思考。當現(xiàn)實中的“家長”和“子女”對一部教育題材劇集各執(zhí)一詞,它天然存在的兩面性,究竟投射出怎樣更“社會向”的啟示?

  正在浙江衛(wèi)視播出的電視劇《小歡喜》,就是這樣一個值得被商榷的樣本。今年其實是教育題材劇的大年,但上半年無論是《帶著爸爸去留學》還是《少年派》,似乎都沒能在這種類型中真正做到獨當一面。作為“小”系列的續(xù)作,《小別離》的成色已經(jīng)不錯,《小歡喜》能否出彩在開播前還畫著一個問號。眼下劇集即將進入尾聲,我們似乎已經(jīng)可以對這部劇形成一些初步的判斷。雖然部分橋段可能存在過于戲劇化的建制,但瑕不掩瑜,《小歡喜》的亮色不少,更重要的是,它對當代中國式教育多方立場的“撩撥”,是有逼近性的,是耐人尋味的。

  邏輯很簡單,因為它“過于真實”。

  當然,這個評價本身并不意在討論藝術(shù)真實性的問題,而在于《小歡喜》切中了當代社會現(xiàn)狀里某些具體側(cè)面的肯綮。帶出的相關(guān)思考,我們完全不必用二元對立的價值判斷。但這些看起來不言自明的現(xiàn)實狀況,卻在這部劇的放縮中引發(fā)了觀眾的豐富討論——這是教育題材劇的價值所在。“一地雞毛”不是最終旨歸,劇里的三個家庭也不會是所謂的代表性縮影,重要的是讓大家意識到從來沒有什么解決成長問題的“萬全之策”,于家長、于孩子、于老師都是如此。聽別人的故事共自己的情,最驚天動地的感慨不過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比起此前很讓人后怕的那部韓劇《天空之城》,同樣聚焦高三、對準升學議題的《小歡喜》在氣質(zhì)上則會顯得溫暖明亮不少。方家、喬家、季家,一組群像、各有確幸和困境??础缎g喜》的過程,體驗上是輕松愉快的,不時有方一凡、林磊兒撐起的“名場面”逗趣熒屏另一端的普通觀眾;但隨之而來的觀后感卻并不會那么一身輕松,至少在這個故事的情境里,太多人事都被我們曾經(jīng)目睹或正在經(jīng)歷,然后無可奈何。

  這部劇以上帝視角盡可能代入了較為豐富多元的教育觀和家庭觀。也是因為這樣,如果不涉入在自身立場身份上的太多主觀共鳴,這部劇釋出的價值起到了對“糾偏”的一種普遍性照拂,這種厘清體現(xiàn)在三個要點上。

  其一,是一個真正需要去承認和平視的現(xiàn)實。在具體的社會語境中,教育這個話題本身就意味著各種“煩惱”,家長的、孩子的、老師的。所以,其實大家都缺乏成熟、都會犯錯,也都在一同學會成長。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里總是過于倚賴“過來人”的經(jīng)驗,于是,家長和老師在孩子面前的話語往往被奉作圭臬(哪怕不是自愿的),這種能量的輸出并不一定站得住腳,甚至可能是一種過度期許?!缎g喜》里,主流的家長/老師或激進或溫和,不論風格氣質(zhì)差異卻大都缺乏一種最基本的對于子女/學生真正的體察和尊重,即便有,也幾乎呈現(xiàn)出一種想象性的力量。由此,大人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張力隨著時間推移不會被真正彌合,反而在反復拉扯里讓嫌隙變得越來越大。

  劇中方家的父親方圓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反思視角,他會有自我審視,即,“不是我們,我們?yōu)槭裁匆米约旱脑u價標準來要求他們”,又或者,“我們總是看到兒子做不到的我們的好,但卻也會忽略他做到的我們做不到的好”,等等。但比較戲謔的是,如此溫和看待家庭和子女的角色,自己也正面臨著失業(yè)難尋方向的中年危機,面對屬于自己的“成長”,他其實也束手無策;喬家在原生家庭層面的破碎,讓父親喬衛(wèi)東和母親宋倩走出了兩條全然對立的教育思路,一松一緊,但卻殊途同歸——最大的問題是,喬英子在他們的眼里是“女兒”、是“高三考生”,卻始終不是“喬英子”;季家的知性母親劉靜通達人情,就連別人家的女兒都要跟她來說體己話,可兒子季楊楊需要的不是心平氣和,反而是一點橫沖直撞的狠勁,她沒有真正理解,作為官員的父親更是無從談起。

  “過于真實”的《小歡喜》

  《小歡喜》給出了一個前提性的啟示,無論長輩或者小輩,真正缺乏的“美德”在于,多問一句“你怎么樣”,少強調(diào)一句“我怎么樣”。這個世界上并沒有那么多感同身受,高三也不會僅僅是一個孩子的“人生戰(zhàn)役”,是一家人、一群人的,每個人都在學習長大。

  其二,也是《小歡喜》試圖輸出的比較集中的一種價值觀:這個世界上的任何身份角色不會有完美,也做不到完美,殘酷的現(xiàn)實是我們要用漫長的時光來接受各自的平庸,并且與之和解。

  這樣的話語聽起來很“喪”,但比起我們正在經(jīng)歷的諸多無所適從或者強人所難,我認為反而是積極陽光的。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組家庭關(guān)系——大概也是大家最側(cè)目的那組——宋倩母女。她們對應(yīng)試教育太過謹小慎微的追尋,害怕一步踏錯步步踏錯。宋倩跟童文潔不同,并不是實質(zhì)上的“強勢”,相反是一種“低到塵埃里”的對規(guī)則的“甘于”服從。中國式的“以愛之名”,在宋倩和喬英子的身上最典型。一個是堅定不移遵循一條必然造成不可逆?zhèn)Φ膹妱葸壿媴s又對日常情感關(guān)系有極高期待的母親,一個是一定程度上“被迫”遵循這種邏輯卻又無時無刻不想逃離的女兒。她們彼此是熱愛的,卻沒有辦法去化解這種繞不開的不安。為了“完美”,她們都痛苦無比,哪怕這種結(jié)果可能會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可是,我們反過來看看,她們之間害怕傷害卻又不斷在彼此傷害,很糾結(jié)也很反復無常的焦慮,游走在壓抑和釋放里的微妙氣氛,這樣的“草木皆兵”怎么也揮散不去。

  她們過不去的“坎”是在所謂盡善盡美的追求里,忘掉了這個世界上其實從來都沒有什么盡善盡美。

  這或許也是值得我們?nèi)シ此嫉乃^“優(yōu)良傳統(tǒng)”。在現(xiàn)實邏輯里,對美好生活富于掌控力,希望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這是值得憧憬的世界觀;落實到方法論,卻是不盡相同的,甚至是另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徑。缺點也是“更好的人”的一部分,宋倩也好、喬英子也罷,她們身上缺的那一點“快樂”,才是在這個家庭共同的“人生轉(zhuǎn)折點”里最需要去補全的東西。

  最后,追《小歡喜》的過程也是重新理解中國式教育的一段心路。站在理性審慎的立場上看,中國式教育當然有結(jié)構(gòu)性的共性問題可以被普羅大眾“提煉”然后“化約”;但更多數(shù)沒被引起重視的難題恰恰是非結(jié)構(gòu)化的,散布各處的。換言之,在教育的問題上,沒有“大家”,只有“自己”。方一凡回懟母親童文潔的“名場面”里有一句耐人尋味,“各個家庭狀況不一樣,這根本就沒有可比性?!睆囊粋€孩子的嘴里蹦出這個“真道理”,不免有些唏噓;孩子都懂的道理,大人何嘗真的無動于衷?然而反觀現(xiàn)實,所謂的“起跑線”、所謂的分數(shù),永遠制掣著我們“做自己”的真正能量。

  聽過很多道理,卻總是越來越不懂道理。

  某種意義上,現(xiàn)實中的小朋友們可能過得遠比電視劇里更不快樂,這種不快樂的代價從長遠看又是乏于意義的,是一個過兩年就記不起的分數(shù)。但成人都明白,這些執(zhí)念本身遠沒有一個獨立、自洽、勇敢的人格更值得。教育題材電視劇的落腳點是要能有所糾偏,不是簡單鏡像;得有意識地相應(yīng)喚起,就是比起這些所謂的領(lǐng)先和落后,18歲的快樂才是不能重回的意義。

  我更樂于看到,當人們在觀看《小歡喜》時想到的,不是“喏,你看別人家的高三比你苦得多,你為什么還不更努力”,而是“嗨,比起他們剪不斷的煩惱,我希望自己負責任、很快樂地走過這一段特別的人生經(jīng)歷”。

  2019《小歡喜》觀看影評

  繼《少年派》之后,有一部高考家庭大戲《小歡喜》上映,我本來就愛看家庭倫理劇,正好里面有我喜歡的演員,黃磊、海青、陶虹。于是義無反顧的追了。

  其實電視劇折射出了現(xiàn)實的生活,像極了我們每一個家庭,回想起來自己高三的時代的悲催,從中不得思考教育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的。

  這部劇是以高考為切入點,用三個典型的中國家庭為樣本,向觀眾呈現(xiàn)了一個“原汁原味”的中國式家庭教育。家庭的情況不一樣,孩子也自然不同,但是父母都有一顆同樣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高三,最重要的一年,人生的轉(zhuǎn)折,于是就像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一樣,他們苦逼孩子,學習學習學習,分分分。一切都圍繞這些轉(zhuǎn)動。于是,各種雞飛蛋打,為了讓孩子能考個好大學。各種斗智斗勇愈演愈烈。

  這部電視劇幾乎完整地還原了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和痛點,寶媽們不防去看看,我們應(yīng)該深思,我們希望的孩子是什么樣子,而孩子希望自己的人生又是什么樣子呢!曾經(jīng)看過一段話,孩子認為父母指手畫腳干涉自己的生活,一直等待著父母的一句對不起,而父母卻因為自己的管理讓孩子少走了很多彎路,而等著孩子的一句謝謝。

  怎么才算有一個不遺憾的人生,只有時間知道!

  2019《小歡喜》觀看心得

  看這部劇,很多的時候都是流著淚看完的,雖然三個家庭都不相同,但是其中折射出來的道理都是一樣的。這和我們大多數(shù)的家長都一樣。為什么會看的流淚,那是因為在他們的身上我們也看到了現(xiàn)在的自己或者是當時的自己。很多的時候,我們的心也會很疼,一方面覺得和父母反抗是不孝,覺得很對不起他們。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想要得到的是父母也會尊重我們,聽聽我們的想法,遵從我們最開始的心。就這樣,活在兩者的糾結(jié)之中??傆幸惶?,是會爆發(fā)的。

  我的媽媽也是同樣,雖然已經(jīng)過了學生的年代,但是很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在我找男朋友想要結(jié)婚的時候,我媽不同意,想要我在家里,因為我家兩個女孩,怕我嫁過去受委屈,也怕以后沒人給他們養(yǎng)老。所以我想要帶男朋友回家,我媽都是一口拒絕我。

  我媽嘴上說的是為了我好,在家的話,就算以后兩人吵架了,也有人幫我。說我不懂。當時我的心里真的是好難過。我也想要我媽能夠理解我的感受。雖然是為了我好,但是我也想要和他在一起,不想和他分開。我媽都不聽我的想法,就把她的想法強加到我的身上。

  我從這部劇中,看到了我媽的影子。真的希望家長也能夠聽聽自己孩子內(nèi)心真是的想法。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識強加到自己孩子身上。溝通能夠讓兩個人的關(guān)系變得更好。相反的話,可能會害了自己的孩子。所以說,和孩子做朋友,什么事情都商量,也就不會有代溝這些問題了。

  2019《小歡喜》觀看有感

  汪俊執(zhí)導,海清、黃磊、陶虹、沙溢、王硯輝、詠梅等人領(lǐng)銜主演的《小歡喜》正在熱播。目前劇集已經(jīng)快要收尾,該劇愈發(fā)顯露出一部好劇的底色來。

  雖然這兩三年,國產(chǎn)教育題材的電視劇很多,尤其是這個暑期檔,之前已經(jīng)播出了《少年派》《帶著爸爸去留學》,但《小歡喜》不必露怯。只要不爛尾,它應(yīng)該會是近些年來國產(chǎn)教育劇的一個代表作。甚至從社會效應(yīng)上說,《小歡喜》比起前作《小別離》還更大一些,因為《小歡喜》關(guān)注的高考議題,比起低齡化留學更具普遍性。

  《小歡喜》好在哪里?

  真實與準確

  從劇本模式上看,《小歡喜》倒是挺套路化的。幾乎所有教育劇都如此,以幾個家庭作為橫切面,以小見大,反映整個社會的教育焦慮。劇集聚焦了三組家庭,方家、喬家和季家,三個家庭的孩子正在讀高三,高考迫在眉睫。

  方家,虎媽貓爸式。母親童文潔(海清 飾)是典型又非典型的中國式媽媽,這個角色既是《小別離》中童文潔的延續(xù),也是國產(chǎn)劇其他虎媽的一個進化。典型是,她會竭盡所能地為孩子付出,但也因為“恨鐵不成鋼”,脾氣著急暴躁,動不動就大聲嚷嚷,雖然很多時候嚷嚷也是“虛張聲勢”。非典型是,她并不走極端,與孩子的關(guān)系平等,并且相對地“從善如流”。

  方圓(黃磊 飾)是既典型又非典型的中國式爸爸。典型是,失業(yè)前,他在兒子方一凡(周奇 飾)學業(yè)上并不太操心,是兒子與妻子之間的潤滑劑,妻兒矛盾升級了,他得中間調(diào)停。非典型是,他的高情商,他的溫和、包容、開放,是絕大多數(shù)油膩的中年男性并不具備的。不過,像他在職場上渾水摸魚結(jié)果中年失業(yè)的,也少見。

  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也影響了兒子方一凡的性格。方一凡性格好、脾氣好、心地好、情商高、朋友多,哪怕超級學霸表弟林磊兒(劉家祎 飾)到來,他也不會因為成績被比下去而自卑,或者妒忌林磊兒分走了爸媽的愛與關(guān)注。但也因為家庭氛圍寬松,他不熱衷于學習,性格活潑過頭,鬼點子雖多,卻不怎么花在學習上,還曾考過年級倒數(shù)第一。

  喬家,是虎媽貓爸+離異家庭式。喬衛(wèi)東(沙溢 飾)與宋倩(陶虹 飾)離異,喬衛(wèi)東是小有成就的商人,宋倩是金牌物理老師,女兒英子(李庚希 飾)由宋倩撫養(yǎng)。喬衛(wèi)東怕前妻,自帶喜感,唯唯諾諾。宋倩則是比較極端的“虎媽”,與今年初爆款韓劇《天空之城》里那些極端的媽媽有一拼。她將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于女兒身上,對女兒非常嚴厲,實行嚴格“監(jiān)控”,強勢規(guī)劃著女兒生活的每一步。

  宋倩對女兒要求非常高

  女兒英子對于宋倩的控制感到壓抑。但她鮮少反抗,一方面是知道宋倩強勢,反抗無效,另一方面她明白宋倩對她的付出和犧牲,媽媽將她拉扯大,愛她也只有她。因此,宋倩與英子的母女關(guān)系既靠近又疏離,彼此有一種有距離的“客氣感”;英子并不想告訴宋倩她的心里話,倆人之間始終存在矛盾,只是都隱忍不發(fā)。

  季家,是一個官員家庭,并因為工作關(guān)系,讓孩子一度成為“留守兒童”。在國產(chǎn)教育劇里,這個家庭是非常少見的。季勝利(王硯輝 飾)現(xiàn)在是一個區(qū)的區(qū)長,曾外調(diào)長達6年時間,妻子劉靜(詠梅 飾)也跟著丈夫走南闖北。季勝利官職上去了,但6年的陪伴缺席,讓兒子季楊楊(郭子凡 飾)內(nèi)心有疙瘩,性格叛逆,與父母關(guān)系不免有些緊張。

  季勝利一開始并不知道如何與叛逆的兒子相處

  雖然都是“幾組家庭、一組突出,塑造群像、反映百態(tài)”的劇本模式,但《小歡喜》還是要比《少年派》《帶著爸爸去留學》高明不少,主要在于少概念化,多生活化,避免為了戲劇沖突的離譜情節(jié)設(shè)置。教育劇包容性廣,可以囊括中年危機、代際沖突等話題,但時下不少電視劇過于追逐話題本身,嘩眾取寵、喧賓奪主。比方說中年危機,一定得有個“第三者”,比如說代際沖突,孩子動不動就尋死覓活。像《少年派》最后林妙妙“人設(shè)崩塌”,《帶著爸爸去留學》更是因狗血垮得一塌糊涂。

  《小歡喜》由黃磊擔任總編劇,這回黃磊值得夸,他沒有偷懶,少了狗血,但在劇本結(jié)構(gòu)上下了功夫,比如第20集三個家庭在酒店泳池的鬧騰,第30集方家、喬家因為誤會孩子談戀愛的對峙,這樣的群戲既好看、有戲劇性,又不浮夸,相當精巧。

  并且,《小歡喜》的人物刻畫,從始至終都在一個邏輯鏈條上。很多電視劇的人物個性會反轉(zhuǎn)得非常突然,比如原本控制性很強的父母,一下子就頓悟了,不懂事的孩子,一夜之間就成熟了。但人哪里是說變就變的,人之所以復雜、很多問題之所以難解,就在于人“本性難移”。

  像第28集,宋倩和童文潔聚餐,倆人各自檢討教育方法上的不足,想像孩子爸爸一樣,跟孩子成為好朋友,痛下決心要改。童文潔一回去就向方一凡道歉,痛哭流涕地說,不該打他,只要是方一凡提的正當要求,她都答應(yīng)!可當方一凡試探性地問了一句,藝考答應(yīng)嗎?童文潔讓方一凡換個要求。看,改變就是一時沖動,童文潔還是原來的童文潔。

  宋倩也不例外。平時一向嫌棄外面的食物不干凈,破天荒地帶著英子去意大利餐廳,推心置腹地對英子說,自己作為母親也知道自己在教育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并且愿意改正,希望英子能像對喬衛(wèi)東那樣對自己,把她當成朋友??僧斢⒆诱f出想報考南京大學時,宋倩依舊固執(zhí)己見。

  這些細節(jié)乍看非常普通,但它卻關(guān)系到人物刻畫的準確性。

  理解每個人的難處

  教育劇播出后,常常會在網(wǎng)絡(luò)引發(fā)“父母皆禍害”的討論。就像《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媽媽,網(wǎng)絡(luò)上到處流傳著她與英子吵架的截圖,網(wǎng)友們也順道回憶起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那些“恐怖體驗”。

  對于個體的成長體驗,自然應(yīng)給予充分的尊重,但作為一部大眾化劇集,如果只是片面地傳遞出類似“父母皆禍害”等觀念,那么它是媚俗的,也是不負責任的。優(yōu)秀的作品,應(yīng)該是對人的困境有寬容、有體恤、有溫柔的拂照,這不是和稀泥式的“大家都不容易,忍一忍”,而是善意提醒,問題改善的可能。

  宋倩錯就錯在,她以戀愛式的思維來處理她與英子的關(guān)系。因為離異,她將所有情感都投注在英子身上,也希望英子能夠給予她同等的情感回饋,英子一違背她的意愿,她就琢磨著女兒是不是不愛她了,英子與別人親近一點,她也會隱隱吃醋。而最新的劇情,英子背著宋倩報了南大夏令營,宋倩的反應(yīng)的確讓人個感受到這份愛帶來的一種“窒息感”。

  父母需要檢討,但導向的不該是“父母皆禍害”的結(jié)論。極端的愛的另一方面也是極端的付出。像宋倩愛英子,她為英子做出了諸多犧牲。比如為了方便照顧女兒,她辭去春風中學老師的職務(wù)。與女兒雖時不時鬧別扭,但事后也會多少讓步,自我檢討。當然,更關(guān)鍵的是,她作為一個單親媽媽,多年來獨自照顧女兒的衣食起居和學習,實在是很辛苦。

  網(wǎng)上有聲音認為,中國的孩子不能既要自由,又要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愛林大為、喬衛(wèi)東這樣的爸爸,溫和、開明、尊重自己的意愿,這難免給大家一種感覺:爸爸更好,媽媽就是不可理喻。實際上這非常片面。筆者曾撰文指出,真實的情況是:在絕大多數(shù)家庭,是媽媽一個人操持著孩子的衣食住行,接送孩子上下學,給孩子補課檢查作業(yè)。媽媽承擔得更多,她必然念叨得更多。而爸爸常常是可有可無的“配角”,下班了陪孩子說說笑,節(jié)假日帶孩子出去玩,偶爾孩子告狀了說媽媽幾句。爸爸缺席了孩子的學習生活,他沒有念叨不見得是他“開明”,而是他根本就不知道從何念起。若讓爸爸媽媽互換一下角色,讓爸爸一天都圍著孩子轉(zhuǎn),“貓爸”也會變“虎爸”。

  所以宋倩抱怨喬衛(wèi)東,英子小時候沒發(fā)揮啥作用,孩子大了,每周見一次,帶她吃喝玩樂,反倒顯得他開明了。《小歡喜》有幾處細節(jié),是主創(chuàng)者借劇中人物,體恤了宋倩的難,體恤了很多主外又主內(nèi)的媽媽的難。閨蜜童文潔一直站在她這一旁就不必說了,第16集燕窩風波后,喬衛(wèi)東說他作為一個父親沒得說,方圓則說,這些年英子是宋倩含辛茹苦帶大的,喬衛(wèi)東現(xiàn)在做得再多,只能叫錦上添花。

  理,就是這個理。一味指責宋倩式母親是容易的,但如果喬衛(wèi)東曾多分擔一點,也許情況就能改善許多。很多“媽媽愛咆哮”的家庭也是如此,爸爸多分擔,媽媽就會少咆哮??催h一點,就能看到人的難處。

  高三的孩子往往反感于父母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壓力,他們愛聽一些空大的道理,什么“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小坎”“沒考上大學,不代表人生就是失敗了”。話是沒錯,但我們又得承認,從概率上來說,高考順利了,之后的人生路可能會更順,太多的機會,只有順利考上大學才有資格爭取。

  童文潔的說法雖然絕對了,但從概率上說,有很大一部分人的人生因高考而改變

  就像龍應(yīng)臺所說的:“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笨即髮W,是為了孩子日后的人生少一些“被迫”。

  《小歡喜》以三個家庭的焦頭爛額,體恤了父母的用心良苦,也體恤每一個孩子高壓下的辛苦。觀眾可以從劇中人物看到對方,不是為了相互指責,而是理解各自的難處,多哪怕一丁點的惺惺相惜。至少劇中人物所走的那些彎路,他們或許會有避免重蹈的意識。

  建設(shè)性現(xiàn)實主義

  《小歡喜》的三個家庭,都住在同一個叫“書香雅苑”的學區(qū)房里。假若按照韓劇《天空之城》的路線,它完全也可以拍一部《書香雅苑》。

  但《小歡喜》的風格與《天空之城》截然相反,事實上,這也是社會問題劇的兩種完全不同的走向。

  《天空之城》是批判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它是暗黑的,偏激的,極端的。那些教授、醫(yī)生的太太們,哪怕學歷很高都辭掉工作成為全職太太,全部生活重心只有一個:讓孩子考上理想大學。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她們無所不用其極,用一個詞形容,就是“瘋狂”。這也造就了補習班老師金珠英這種惡魔的存在。

  《天空之城》以近乎黑色寓言的極端凸顯批判價值,如果不是突然反轉(zhuǎn)的結(jié)尾,它堪稱經(jīng)典。批判是必要的,像匕首、像短刀,戳中時代問題的膿瘡,讓每個人在驚詫體驗中反省自身處境。每一個時代都需要匕首式的作品,但經(jīng)典的作品,并不只有這個面向。

  有人負責批判,也得有人負責建設(shè)。如果說,《天空之城》是批判式思維,那么《小歡喜》則屬于建設(shè)性思維。不同于天空之城里人與人之間的妒忌、猜忌、隔閡、算計,書香雅苑里有著動人的夫妻情、兄弟情、閨蜜情、同學情,有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它也看到了《天空之城》所揭露的普遍存在的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但它試圖尋找紓解之道。

  如何紓解?除了理解作為人的弱點、體恤彼此的難處,還有尤為重要的一點是,愛孩子,而不是工具化孩子。

  《天空之城》中那些貴婦們,要求孩子一定得上名校醫(yī)學院,更多為的是家族的榮光,是自己的顏面。《小歡喜》里,季勝利一開始覺得自己是個區(qū)長,孩子成績也得好,“虎父無犬子”嘛。但后來季勝利也順著妻子說,支持孩子的賽車夢,但得好好高考,夢想的實現(xiàn)需要知識儲備。方圓支持方一凡的藝考夢,因為方一凡有這方面的潛質(zhì),而他自己也喜歡。哪怕宋倩不支持英子去南大,她也愿意支持女兒的航天夢?!缎g喜》的三個家庭,并未將孩子視為“工具”,雖在意成績,也能做到以孩子興趣為主、因材施教。

  另外一點是,溝通。溝通是一個說濫了的詞,但《小歡喜》具象化、可操作化了。劇中目前有兩處道歉戲讓人印象深刻。一處是第20集,大家在泳池折騰完,季勝利向所有家長道歉,并就自己失手打兒子一事,在眾人面前向兒子道歉。一向拽拽的季楊楊也用浴巾蒙住頭,哭了起來。多少父母與孩子的心結(jié),就是源于一次又一次類似誤會的堆積,但打開它并不難,比如一次誠懇的道歉。

  另外一處是第22集,方一凡期中考試不理想,童文潔和方一凡在補習中心大鬧一場,回家后兩個人都氣呼呼的。方圓以其三寸不爛之舌,以一套橫豎理論讓方一凡向童文潔道歉,方一凡照做后,他又以同一套理論勸說童文潔,讓童文潔向方一凡道歉。

  絕大多數(shù)普通的中產(chǎn)父母,都會為孩子的教育而焦慮,知道再多的大道理,在自己身上也常常是失效的。就像劇中詠梅飾演的劉靜,溫柔賢淑,英子羨慕季楊楊有這樣一個好媽媽。劉靜則告訴英子,每個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都一樣,不知道如何去表達,對別人的好孩子都是羨慕?!缎g喜》并不會立竿見影改變什么,很多父母該焦慮還是焦慮,跟孩子有矛盾還是會有矛盾,但它至少讓觀眾看到了焦慮之余的小歡喜,并給予了觀眾一些暖心的鼓勵和啟示,一些可供參考的方法論。難題的解決無法一蹴而就,一部劇能促使觀眾觀念上有“小”進步,就值了。

  《小歡喜》是一部能帶給人力量的好劇,它讓人聯(lián)想到勞倫斯的一句話:“現(xiàn)在沒有一條通向未來的康莊大道,但是我們卻迂回前進,或攀援障礙而過。不管天翻地覆,我們都得生活?!?/p>

  2019《小歡喜》觀看體會

  爸爸方圓(黃磊飾)、兒子方一凡(周奇飾)和媽媽童文潔(海清飾),宋倩(陶虹飾)、女兒喬英子(李庚希飾)和前夫喬衛(wèi)東(沙溢飾),媽媽劉靜(詠梅飾)、兒子季楊楊(郭子凡飾)和父親季勝利(王硯輝飾)。每個人都有心事重重的時刻,但終究會滿懷希望地笑對生活。

  現(xiàn)實主義題材劇《小歡喜》在東方衛(wèi)視播出以來不僅收視連續(xù)第一,豆瓣評分高達8.1,劇中各種話題也輪番登上熱搜榜。該劇圍繞三個中國高考家庭的故事展開,聚焦家庭教育、親子關(guān)系、升學壓力等社會熱點話題。日前,新京報專訪導演汪俊,對于劇中母親形象引發(fā)了網(wǎng)友關(guān)于“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的大討論,汪俊坦言,媽媽是最重要的“家庭推動機”,中國家庭一般也都是女的說了算,“而且寫媽媽比較好看,媽媽可以撒開來寫?!?/p>

  劇情

  不表達教育理念的對錯

  高三,是人生的重要節(jié)點,無論對家長還是孩子。正如《小歡喜》中海清飾演的童文潔所說的那樣:“熬過這九個月,你的人生就一帆風順了,熬不過,你就抱憾終身?!薄缎g喜》的編劇通過數(shù)百位考生家庭的采訪,提煉出三戶為子女備戰(zhàn)高考的家庭,將高考面前孩子的考試壓力與家長焦慮一一展現(xiàn)。

  在汪俊看來,《小歡喜》與《小別離》同樣,都沒有表達教育理念的對錯,人人都有他(她)的道理,還是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汪俊稱拍這部劇不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或提出什么觀念,“我們只是把現(xiàn)實呈現(xiàn)給觀眾,讓大家自己去討論。我經(jīng)常看到網(wǎng)友說,跟爸媽在一塊兒看,然后彼此會心一笑,這里面就有思考在,我們不想給觀眾一個現(xiàn)成的答案。”

  據(jù)汪俊透露,在戲外,演員們聊到自己的孩子共同語言也很多,“他們都是爸爸媽媽,經(jīng)常在私底下聊自己的孩子,海清、陶虹、沙溢、黃磊他們聊得最多,我看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

  近兩年的熒屏,關(guān)于高考教育類題材的作品不少,近期就有《少年派》《帶著爸爸去留學》等劇。汪俊認為同樣的題材可以表現(xiàn)出不同的戲劇形態(tài),關(guān)鍵是故事、人物的不一樣,而一部教育題材劇的成功更在于細節(jié),“我們這個戲有很多都是采訪來的一些素材,也有很多是黃磊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不怕大題材的雷同,就在于故事、人物和細節(jié)的不一樣?!?/p>

  《小歡喜》以輕松幽默的風格描繪出了一幅“中國式家庭教育圖譜”。有個鬼機靈學渣兒子的方家,代表了大多數(shù)家庭,他們的相處方式也跟大多數(shù)家庭一樣,“虎媽貓爸”式的父母角色分工明確,好說話的爸爸方圓是家里的潤滑劑,方一凡是個調(diào)皮搗蛋的后進生,媽媽童文潔恨鐵不成鋼,和兒子之間味甚濃,方圓對待孩子的教育卻很佛系,甚至幫兒子在媽媽面前打掩護;離異家庭的喬英子,母親宋倩嚴謹負責但是非常強勢,一心撲在學霸女兒身上,有著極強控制欲,前夫喬衛(wèi)東吊兒郎當,但是非常開明,愛女心切;而季勝利、劉靜身為官員家庭的父母,因工作長年在外不曾陪伴兒子的成長,而導致親子關(guān)系產(chǎn)生了裂隙。叛逆的兒子面對突然“空降”回到自己身邊的父母產(chǎn)生了諸多不適,這一家的矛盾也最為棘手。

82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