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南瓜餅是什么意思
在節(jié)氣排序中,冬至排序位于第二十二節(jié)氣,但它卻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那么冬至吃南瓜餅是什么意思呢?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冬至吃南瓜餅是什么意思,供大家閱讀參考。
在鹽城,人們把冬至的前一天叫“小冬”,把冬至當天稱之為“大冬”。因為從這天算起,真正的冬天即已來臨了,要再歷經(jīng)三個月的時間才能迎來春天,所以本地亦有“大冬大似年”之說。
在鹽城,人們冬至時節(jié)為了消災避禍,在大冬這天早晨日出之前,家家都要喝南瓜湯,一般人家還會用赤豆和南瓜共煮,以湯代粥;也有的人家,常以南瓜和面粉相和做南瓜餅,據(jù)說這樣可保一年內(nèi)頭不疼;還有的地方,這天時興吃湯圓,謂之“過冬吃湯圓,過個太平年”,以圖吉祥。
老鹽城人之所以在過冬時吃南瓜,有一個傳說。據(jù)說,很久以前在范公堤西有對姓相的老夫妻,平時愛種南瓜,而且長得又大又好。每年秋天,老夫妻都要收藏一屋子的南瓜,但他們這樣把南瓜當寶貝,別人卻并不當一回事。
直到有一年災荒起,饑餓的人們才想起了相爹爹的南瓜,老夫妻毫不吝惜,用此救了不少人的性命。特別是餓得頭昏眼花的人,吃了相爹爹的南瓜,一個個頓時神清氣爽。由于這一天正好是冬至,于是冬至吃南瓜的風俗也就這么沿襲下來了。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冬至節(jié)的重要性在今天不如古時,但其豐富的節(jié)日內(nèi)涵依然世代傳承?,F(xiàn)在鹽城西鄉(xiāng)仍有冬至早晨日出之前,喝南瓜湯、吃南瓜餅的風俗習慣,還有人家會用赤豆和南瓜煮粥吃,或者食用以蔬菜為餡料的“菜繭子”。
傳說之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lǐng),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傳說之二: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F(xiàn)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傳說之三: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吃餃子
也是冬至節(jié)的一項飲食習俗。相傳漢朝名醫(yī)張仲景看到很多窮人臘月時耳朵凍爛了,就把藥材和羊肉一起煮,撈出來后切碎,用面 皮包成耳朵樣子的餃子給人們吃。人們吃后,頓覺兩耳發(fā)暖。從冬至這天到除夕,凍耳朵的鄉(xiāng)親都被這餃子治好了。于是,民間就有了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
吃餛飩
冬至節(jié)的又一飲食習俗,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相傳春秋戰(zhàn)國冬至時節(jié),沉湎酒色的吳王夫差吃膩了山珍海味,西施就和面搟皮,做出了簸箕式的面點,獻給吳王。
祭祖
人們在這天有冬至祭祖的習俗。祭祖的習俗有多種,如“送寒衣”,即子孫在嚴冬到來之時給故去的祖輩送去御寒的衣服。又如江南某些地方的“棺材天”,即在冬至節(jié)黑夜把老人腐朽的棺材燒掉,把遺骨移人陶甕中。人們認為舉行這樣的洗骨和二次葬,能使祖先安息于九泉之下。
祭煤窯神、生育神
民間有的地方,還有祭祀煤窯神的習俗。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好心的姑娘,寒冬臘月為了躲避兇狠的財主,進了一個山洞。洞里有一位老爺爺給了她一塊烏黑發(fā)亮的石頭,姑娘拿到后倍感溫暖。好心的她又拿了許多黑石頭發(fā)給鄉(xiāng)親們,鄉(xiāng)親們誰有了黑石頭,家里就暖烘烘的。原來那位老爺爺就是煤窯神。于是,到了冬至,人們就會去祭祀煤窯神和那位姑娘。另外,廣東東莞的冬至節(jié),有去廟里祭拜十二娘神析求得子的習俗。
冬至吃南瓜餅是什么意思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