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家是什么》優(yōu)秀教案
《家是什么》是新教材三年級第二學期的課文,它通過兩個真實的故事,說明了“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guī)淼臏贪嫒昙壵Z文下冊《家是什么》優(yōu)秀教案,一起來看看吧!
《家是什么》課文原文
在美國洛杉磯,有一個醉漢躺在街頭,警察把他扶起來,一看是當?shù)氐囊晃桓晃獭.斁煺f讓我送你回家時,富翁說:“家?我沒有家?!本熘钢h處的別墅說:“那是什么?”“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說。
在我們這個世界,許多人都認為,家是一間房子或一個庭院。然而,當你或你的親人一旦從那里搬走,一旦那里失去了溫馨和親情,你還認為那兒是家嗎?對名人來說,那兒是故居;對一般百姓來講,只能說曾在那兒住過,那兒已不再是家了。
家是什么?1983年在盧旺達的一個真實故事,也許能給家做一個貼切的注解。
盧旺達內(nèi)戰(zhàn)期間,有一個叫熱拉爾的人,37歲,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兒幾乎全部離散喪生。最后,絕望的熱拉爾打聽到5歲的小女兒還活著,輾轉(zhuǎn)數(shù)地,冒著生命危險找到了自己的親生骨肉。他悲喜交集,將女兒緊緊摟在懷里,第一句話就是:“我又有家了?!?/p>
在這個世界上,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它有時在竹籬茅舍,有時在高堂華屋,有時也在無家可歸的人群中。沒有親情的人和被愛遺忘的人,才是真正沒有家的人。
《家是什么》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輾轉(zhuǎn)數(shù)地”、“悲喜交集”等詞語,并能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理解。
2、學會在閱讀文本時自主質(zhì)疑,并憑借自讀感悟、交流釋疑。
3、憑借朗讀、比較、感悟,明白家的真正含義。
4、憑借想象發(fā)散,提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教材來源
滬教版三年級下冊
課時設計
一課時
流程預設
一、談話揭題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最依戀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家”。(板書)你能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家嗎?
那你知道家是什么嗎?(補全課題)今天,我們要通過兩個小故事來回答這個問題。
二、初讀故事,自主設疑
1、(課件出示故事1,師講述)
在美國洛杉磯,有一個醉漢躺在街頭,警察把他扶起來,一看是當?shù)氐母晃?當警察說要送他回家時,富翁說:"家?我沒有家."警察指著不遠處的別墅問:"那是什么?" "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說.
聽了這個故事,你腦海中最先閃出的問題是什么?(據(jù)學生回答板書:?別墅≠家)
2、我們再來聽一個故事,你能像剛才那樣提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嗎?(課件出示故事2,師講述)
1983年,發(fā)生在盧旺達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也許能給家做一個貼切的注解。盧旺達內(nèi)戰(zhàn)期間,有一個叫熱拉爾的人,37歲,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親,兄弟,姐妹,妻兒幾乎全部離散喪生.最后,絕望的熱拉爾打聽到5歲的小女兒還活著,于是輾轉(zhuǎn)數(shù)地,冒著生命的危險找到了自己親生骨肉,他悲喜交加,將女兒緊緊的摟在懷里,第一句話就是:"我又有家了."
(交流并板書:?女兒=家)
三、細讀故事,自主釋疑
(一)、細讀第一則故事
1、生帶問自讀,思考“?別墅≠家”
2、交流
預設:(因為他沒有親人、缺少親情)從何而見?(醉倒街頭)
你能想象富翁會遭受怎樣的冷遇呢?
當富翁滿懷喜悅回家時,( );當富翁帶著悲傷回家時,( );當他病倒在床時,( );當他遇到困難時,( )…
那你在家時,碰到這些情況時,又是怎樣一番情景呢?
3、重點句朗讀
怪不得當警察要送他回家時,他( )說:“家,我沒有家!那是我的房子?!?請你在括號中填上最能表現(xiàn)富翁心情的話,并帶著這種心情來讀一讀)
4、 這是一個可憐的富翁的故事。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樣評價這個故事的。
(出示:在我們這個世界,許多人都認為,家是一間房子或一個庭院。然而,當你或你的親人一旦從那里搬走,一旦那里失去了溫馨和親情,你還認為那兒是家嗎?對名人來說,那里是故居;對一般老百姓來說,只能說曾在那里住過,那里已不在是家了)
(二)、細讀第二則故事
1、生帶問自讀,思考“?女兒=家”
2、交流(有了女兒就有了親情,有了親情就是有了家)
3、如果富翁的故事。讓你覺得同情、可憐,熱拉爾父女的故事又給你怎樣的感受呢?(感動、痛心等)
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相機討論“輾轉(zhuǎn)數(shù)地”、“悲喜交集”等詞;想象熱拉爾在尋親途中會遇到哪些艱難險阻;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前進?)
4、經(jīng)歷了那么多艱險,熱拉爾總算找到了自己的親人,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又有家了?!?/p>
你能說說他當時的心情嗎?問中用了哪個詞(悲喜交集)理解這個詞嗎,把你的理解用朗讀告訴我們。(多次感情朗讀“我又有家了”)
四、書寫理解,比較原文。
1、 把我們剛才學習的幾段話連在一起,就是一篇未添加結(jié)尾的文章。請把你對“家是什么”這一問題的理解寫下來作為它的結(jié)尾。交流。
2、 出示原文的結(jié)尾,對照朗讀。
在這個世界上,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它有時在竹籬茅房,有時在高屋華堂,有時也在無家可歸的人群中.沒有親情的人和被愛遺忘的人,才是真正沒有家的人.
3、 結(jié)合兩個小故事,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4、 你能再寫一個等式來回答課題嗎?(板書 :家=親情、愛)
五、拓展深華
除了與爸爸媽媽組成的小家之外,我們平常還稱哪些地方為家呢?(班級、學校、祖國)為什么?
總結(jié):有房子不一定有家,沒有房子不一定沒有家,有親情和愛的地方就是真正的家。
板書: 家是什么
別墅≠家 女兒=家
家=親情、愛
家是什么教學反思
這次個人研究課,我選擇的課文是三年級下第四單元第16課《家是什么》。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課文,通過兩個真實的故事,說明了家是充滿親情的地方!課文通過正反兩個事例的對比,揭示了家的內(nèi)涵。全文夾敘夾議,先擺事實,再下結(jié)論,是一篇議論性很強的文章。我牢牢抓住課文的'主要精髓——家是什么,展開教學。
一、讀準字音,理解詞語
進入三年級后,更多的是自主識字,學生通過預習,基本可以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但對于個別容易讀錯、寫錯的字,有必要在課堂中做提醒,例如:竹籬茅舍的舍,是多音字,讀第四聲,我告訴學生,舍在這里是房子的意思,因此讀“shè”。又如“洛杉磯、盧旺達”與學生的生活較遠,也有必要讓學生多讀幾遍,讀正確。
前兩個單元的重點是用各種方法理解詞語,課文中詞語的理解我也是各有側(cè)重點。課文開始,出示了洛杉磯和盧旺達后,我?guī)ьI學生一起讀讀書后的注解,也是告訴學生讀書的方法,不要遺漏書后的注解。其次,我充分利用媒體,出示圖片,讓學生理解“別墅、竹籬茅舍、高堂華屋”,為家是什么的概念,進行鋪設感悟。在理解“離散喪生、輾轉(zhuǎn)數(shù)地、悲喜交集”這三個詞語時,我又設計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例如,學到“悲喜交集”這個詞,我設計練習上下文,說說:悲在哪里?喜在哪里?此時,讓拉爾的心情十分復雜,悲傷和喜悅交織在一起。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
二、感悟文本,關(guān)注表達
整篇文章的教學,我緊緊圍繞“家是什么”,在學生初步了解了“家是什么”的基礎上,我進行第一個故事的教學。第一個故事圍繞“富翁有別墅為什么說自己沒有家?”這個問題進行教學,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來體會有房子而沒有親情不能算有家,課文的難點也得到了突破。
教學第二個故事時,我圍繞家到底是什么?展開教學。通過了解熱拉爾一家發(fā)生的不幸遭遇,他怎么做,結(jié)果怎樣?感悟到父親對女兒的愛,女兒對父親的牽掛。雖然沒有房子,但是沒有房子有親情也是有家的。
三、語言訓練,促進思維和表達
我們班的學生進入三年級后,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較差,課堂上加強語言和思維的訓練是很有必要的,本課,通過多種形式的說話訓練,引導學生,充分讓學生表達。特別是復述課文內(nèi)容,它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也是難點,根據(jù)課后練習,復述第二個故事,我在教學課文時,讓學生抓住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熱拉爾一家發(fā)生了什么事?他怎么做,結(jié)果怎樣?理清事情的順序,讓學生根據(jù)相關(guān)的詞語,進行復述,學生的復述能力在漸漸的提高,如果在結(jié)尾加上父女相逢,女兒見到父親的那一刻,怎么說,怎么做,就更好了。
滬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家是什么》優(yōu)秀教案相關(guān)文章:
★ 小學語文備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