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音樂教學教案設計
人教版九年級音樂教學教案設計5篇
教學進程常常有可能離開教學設計所預想的情況,因此教師不能死扣教學設計,把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壓下去。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改變原先的教學計劃和方法,滿腔熱忱地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針對疑點積極引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級音樂教學教案設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
人教版九年級音樂教學教案設計1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根據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體會作品在反復比照與矛盾沖突中凸顯人物性格的方法。
學習重點
1.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2.體會作品中多處進行比照的用意。
學習過程
一、導入
播放《哆來咪》這首歌,讓學生傾聽后隨意地說說這首歌帶給自己怎樣的一種情緒或感覺。以“先聲奪人”的方式建立學生與影片女主角瑪麗亞的初次“鏈接”,既而引領學生去課本中認識這位快樂活潑的姑娘。
二、簡介影片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攝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發(fā)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影片獎、導演獎、音響獎、改編音樂獎和剪輯獎五項大獎。
《音樂之聲》是全世界票房的電影之一,在各國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歡迎的影片。影片節(jié)奏明快、細膩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兑魳分暋分猩屏济利悺⒉皇芊蔽目d節(jié)約束的修女瑪麗亞,奧地利迷人的阿爾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陽光,以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還有反抗納粹統(tǒng)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節(jié)選的部分講述了怎樣的情形。
2.課文中的情節(jié)發(fā)生在怎樣的不同場景中?它們各自具有怎樣的特征?你認為這樣兩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讀課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學生分角色上臺表演朗讀課文。
要求“演員們”模擬修女們和瑪麗亞的動作、表情和說話語調,體會動與靜、活潑與古板、率性天真和壓抑收斂之間的對比,以及在對比中呈現出來的矛盾沖突與美感趣味。深化對不同人物性格的體會和把握。學習一些舞臺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樣評價瑪麗亞的?她們喜歡她嗎?你從何得知?
從文中找到修女們的評價是很容易的,而她們對瑪麗亞的態(tài)度則分為兩類:以院長嬤嬤為首的眾多修女對瑪麗亞是似“恨”實愛,而貝爾塔的態(tài)度則較為嚴厲。不過她們的觀點是一致的:都認為瑪麗亞不適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討性閱讀
1.瑪麗亞是一名見習修女,你認為她合格嗎?如果你是院長嬤嬤,能執(zhí)掌瑪麗亞的去留大權,你會讓她留下嗎?
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從遵守規(guī)矩方面來看,她不算一個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質淳良友善,內心充滿愛意,就這一點來說,她也可以說是一個好修女。院長留她,可以助她修身養(yǎng)性;不留她,是不勉強她的個性發(fā)展。應該說怎樣做都是有道理的。
2.課文中存在哪些沖突?把它們找出來,說說作者這樣設計有什么好處。
品味課文中隨處可見的沖突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劇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間里盡可能多地集中矛盾沖突和變化,將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課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規(guī)戒律”的修女與無拘無束、無視“清規(guī)戒律”的瑪麗亞的沖突。在沖突中我們對雙方的原則、觀點、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還有:
①景色的比照:阿爾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純自然景觀,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觀,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著瑪麗亞和修女們之間必然產生的矛盾沖突。
②語言節(jié)奏的比照:群口雜唱《瑪麗亞》一段節(jié)奏很快、很緊湊,把眾修女七嘴八舌數落瑪麗亞的情態(tài)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問答節(jié)奏很慢,似乎在我們眼前活畫出幾位修女在尋找措辭的樣子。語言節(jié)奏富于變化,使人讀來興味盎然。
③同類人物不同語言和態(tài)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長嬤嬤比照貝爾塔,身份同屬修女而性格、修養(yǎng)迥異。作者描繪群像而絕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態(tài)、動作的比照:瑪麗亞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樣子比照瑪麗亞在修道院里發(fā)現眾人嚴肅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樣子。
……
在頻繁的對比沖突中,情節(jié)豐富了、形式更多樣更活潑了,劇本的主題也更好地顯露出來。
3.讀完本課,我們仿佛看到瑪麗亞就站在我們面前,活靈活現的。作品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呢?作品既為我們正面展示了瑪麗亞的舉止、語言,又通過眾修女的評價從側面對瑪麗亞的形象加以豐富,所以我們感覺到瑪麗亞其人如在眼前。
4.介紹故事??垖W生設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離奧地利以后的情形。請注意,設想應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為依據。
故事梗概:
女主角瑪麗亞是一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愛唱歌、愛跳舞的見習修女。她熱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美麗。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門,在蒼翠的群山之間像云雀一樣歌唱,在清澈的溪水邊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為她不拘的天性,被認為不適合成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離開了修道院。
她來到前奧地利帝國退役軍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師。特拉普上校是一個脾氣古怪的鰥夫,他愛他的孩子但卻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個孩子因為感受不到父親的愛而變得異常頑劣,曾氣走了11位家庭教師。瑪麗亞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愛孩子、理解孩子,待他們以誠懇和真誠,很快贏得了孩子們由衷的喜愛。她教孩子們唱歌,帶孩子們去郊游,歌聲與笑聲灑滿了田野和山谷?,旣悂喌牡絹斫o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旣悂喓吞乩丈闲O鄲哿?,他們建立了和諧幸福的家庭。
與此同時,戰(zhàn)爭的陰影籠罩了奧地利。為了不當亡國奴,他們一家不得不離開家園,奔向自由的地方。
人教版九年級音樂教學教案設計2
教學目標:
1、理解劇本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寫法。
2、學習用語言、動作、表情描寫表現人物。
3、感受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4、體會課文的畫面感。
教學重點:
1、理解劇本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寫法。
2、學習用語言、動作、表情描寫表現人物。
課前準備:
1、(教師)多媒體課件 《音樂之聲》視頻、音頻
2、(學生)自學課文字詞 反復朗讀課文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音樂之聲》中的插曲《鈴兒響叮當》。電影《音樂之聲》中的主人瑪麗亞熱愛歌唱,并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她對祖國的熱愛,今天,我們共同走進瑪麗亞的音樂世界,體會她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及偉大的愛國情懷。
(二)簡介影片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取材于1938年法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瑪麗亞,在德國并吞奧地利之后,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影片以善良美麗的瑪麗婭,奧地利美麗迷人的秀麗風光,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打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本片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影片獎。
(三)、了解劇情
思考:課文可分為幾個場景?每個場景寫什么?
明確:全文共有兩個場景:
第一場景:(開頭至“急速地跑下山來”)在薩爾茨堡的野外,瑪麗亞忘情于山上的風光,縱情歌唱。
第二場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結尾)在修道院內,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四)、劇情表演
第一個場景表演:
由一個女學生表演主角“瑪麗亞在薩爾茨堡的野外,瑪麗亞忘情于山上的風光,縱情歌唱”的情景。(歌詞可以讀)(播放背景音樂《音樂之聲》主題曲)
第二個場景表演:
由八名女同學分別表演瑪麗亞、修道院院長、貝爾塔、瑪格麗塔、貝爾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亞在修道院內的情形。(歌詞可以讀)(放背景音樂《鈴兒響叮當》《哆來咪》)
學生點評表演。
(五)人物形象分析
我們認識一個活潑自由、熱愛生活、音樂、心地善良美好、有豐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長及眾嬤嬤眼中的瑪麗亞是什么樣的姑娘呢?
(明確:在眾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guī),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旣悂喿杂苫顫姷男愿?,是與修道院的環(huán)境和要求極不協調的,因此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六)問題探究,深入賞析:
1、課文中哪些地方是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描寫,有什么藝術效果?
(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時的情形,是對瑪麗亞形象的正面描寫;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的對話和對唱,則是側面描寫。
課文對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側面描寫很見藝術功力:它豐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松歡快的喜劇氣氛。)
2.課文是怎樣體現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課文作為電影劇本的節(jié)選,其中瑪麗亞的內心獨白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帶有夸張的歌唱,則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了《音樂之聲》的音樂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體現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
3、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么?
(恰當。院長唱詞的意思是說拿瑪利亞毫無辦法,這正如人們無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潔的月光”。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做這兩件事物,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瑪利亞自由活潑的性格和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4、《音樂之聲》的成功之處: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
畫面美-----景物秀麗明快
形象美——活潑快樂天使瑪麗亞
音樂美——音樂悠揚動聽
(七)音樂欣賞:
《鈴兒響叮當》、《 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哆來咪》
(八)小結:
結束語:享有“音樂之鄉(xiāng)”之稱德薩爾茨堡是音樂大師其特的故鄉(xiāng),濃郁的音樂氛圍使這一片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更具靈氣。影片體現出來的真善美是獻給人類靈魂的聲響禮物,這種美我們將繼續(xù)傳唱!
人教版九年級音樂教學教案設計3
【學習目標】
1、培養(yǎng)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2、培養(yǎng)根據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3、體會作品在反復比照與矛盾沖突中凸顯人物性格的方法。
【學習重點】
1、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2、體會作品中多處進行比照的用意。
【學習過程】
一、導入
播放《哆來咪》這首歌,讓學生傾聽后隨意地說說這首歌帶給自己怎樣的一種情緒或感覺。以“先聲奪人”的方式建立學生與影片女主角瑪麗亞的初次鏈接,既而引領學生去課本中認識唱這首快樂活潑充滿諧趣的歌的姑娘。
二、簡介影片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攝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發(fā)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它獲得了1965年(第38屆)的奧斯卡影片獎、導演獎、音響獎、改編音樂獎和剪輯獎五項大獎。
《音樂之聲》是全世界票房的電影之一,在各國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歡迎的影片。影片節(jié)奏明快、細膩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樂之聲》中善良美麗、不受繁文縟節(jié)約束的修女瑪麗亞、奧地利迷人的阿爾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陽光,以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還有反抗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的心。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節(jié)選的部分講述了怎樣的情形。
2、課文中的情節(jié)發(fā)生在怎樣的不同場景中?它們各自具有怎樣的特征?你認為這樣兩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讀課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 學生分角色上臺表演朗讀課文。
要求“演員們”摹擬修女們和瑪麗亞的動作、表情和說話語調,體會動與靜、活潑與古板、率性天真和壓抑收斂之間的對比以及在對比中呈現出來的矛盾沖突與美感趣味。深化對不同人物性格的體會和把握。學習一些舞臺表現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樣評價瑪麗亞的?她們喜歡她嗎?你從何得知?
從文中找到修女們的評價是很容易的,而她們對瑪麗亞的態(tài)度則分為兩類:以院長嬤嬤為首的眾多修女對瑪麗亞是似“恨”實愛,而貝爾塔的態(tài)度則較為嚴厲。不過她們的觀點是一致的:都認為瑪麗亞不適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討性閱讀
1、 瑪麗亞是一名見習修女,你認為她合格嗎?如果你是院長嬤嬤,能執(zhí)掌瑪麗亞的去留大權,你會讓她留下嗎?
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從遵守規(guī)矩方面來看,她不算一個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質淳良友善,內心充滿愛意,就這一點來說,她也可以說是一個好修女。院長留她,可以助她修身養(yǎng)性;不留她,是不勉強她的個性發(fā)展。應該說怎樣做都是有道理的。
2、 課文中存在著哪些沖突?把它們找出來,說說作者這樣設計有什么好處。
品味課文中隨處可見的沖突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劇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間里盡可能多地集中矛盾沖突和變化,將人物性格展示于其中。課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規(guī)戒律”的修女與無拘無束、無視“清規(guī)戒律”的瑪麗亞的沖突。在沖突中我們對雙方的原則、觀點、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還有
① 景色的比照:阿爾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純自然景觀,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觀,二者的不同風格恰恰暗示著瑪麗亞和修女們之間必然產生的矛盾沖突。
② 語言節(jié)奏的比照:群口雜唱《瑪麗亞》一段節(jié)奏很快、很緊湊,把眾修女七嘴八舌數落瑪麗亞的情態(tài)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問答節(jié)奏很慢,似乎在我們眼前活畫出幾位修女在尋找措辭的樣子。語言節(jié)奏富于變化,使人讀來興味盎然
③ 同類人物不同語言和態(tài)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長嬤嬤比照貝爾塔,身份同屬修女而性格、修養(yǎng)迥異。作者描繪群像而絕不千人一面。
④ 同一人物前后神態(tài)、動作的比照:瑪麗亞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樣子比照瑪麗亞在修道院里發(fā)現眾人嚴肅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樣子。
……
在頻發(fā)的對比沖突中,情節(jié)豐富了、形式更多樣更活潑了,劇本的主題也更好地顯露出來。
3、 讀完本課我們仿佛看到瑪麗亞就站在我們面前,活靈活現的。作品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呢?作品既為我們正面展示了瑪麗亞的舉止、語言,又通過眾修女的評價從側面對瑪麗亞的形象加以豐富,所以我們感覺到瑪麗亞其人如在眼前。
4、 介紹故事梗概,請學生設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離奧地利以后的情形。請注意設想應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為依據。
人教版九年級音樂教學教案設計4
單元教學內容
1. 唱歌:《月之故鄉(xiāng)》《彎彎的月亮》。
2. 欣賞:
(1)中國作品:《二泉映月》《月兒高》《花好月圓》。
(2)外國藝術歌曲作品:《月夜》。
單元教學目標
1. 欣賞《二泉映月》《月兒高》《花好月圓》《月夜》等中外音樂作品,了解不同體裁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
2. 學唱歌曲《月之故鄉(xiāng)》《彎彎的月亮》了解歌曲的音樂特點,用情帶聲提高演唱能力。
3. 初步了解變奏曲式及藝術歌曲的相關知識,提高音樂表現的綜合能力。
單元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學唱《月之故鄉(xiāng)》,并能有感情地背唱。
2. 對比欣賞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與弦樂合奏的《二泉映月》,并在音色、風格上進行比較,細心體會樂曲的內涵。
3. 通過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對月當歌、抒懷寄情的激情。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表現力以及藝術鑒賞能力。
教學難點:
(1)準確演唱切分節(jié)奏和臨時變化音。
(2)對比分析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與弦樂合奏《二泉映月》不同之處。
(3)分析《月夜》中鋼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單元主要教學方法
聽唱法、 拓展實踐法、自主學習法與合作探究法、多媒體直觀教學法、比較法。
重難點指導
1.《月亮頌》單元圍繞著“月亮”的主題展開,讓學生理解“月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其蘊含的文化底蘊。教師可采用演唱、聆聽、配樂詩朗誦、聽樂賞畫等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表現力以及藝術鑒賞力。
2.《二泉映月》是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原曲為二胡獨奏曲,后改編成多種形式的器樂曲。欣賞弦樂合奏《二泉映月》,一方面加強學生對民族樂器音色的辨別力,另一方面運用電影錄像、阿炳演奏的錄音、學生視唱、演奏及弦樂合奏錄像,積極引導學生感受樂曲表達的悲憤交集的情感。
3.歌曲《月之故鄉(xiāng)》抒發(fā)了海外赤子的思鄉(xiāng)之情。語言質樸、真摯、感人。在演唱方面要注意氣息均勻,線條流暢,音色柔美,還要注意演唱情緒的細微變化,以形成對比。歌唱藝術的核心是情,是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切分節(jié)奏和臨時變化音#4的演唱??梢越柚?jié)奏的對比× × × × ×|× × × × × ×|和固定音高的方法,先唱#4(升4)→ (還原4)→3;再過渡到23 #4 3—|的演唱加以解決。
4.變奏曲式
變奏曲式是采用同一主題材料,根據樂曲的發(fā)展要求而加以變化重復,形成主題─變奏1─變奏2─變奏3─變奏4……的曲式結構。這種曲式在民族民間音樂和說唱音樂中用得較多。變奏曲式也常用以寫成獨立的器樂曲或用于奏鳴曲、交響曲等大型樂曲中,其變奏的次數并無限制,少則四、五次,多則數十次。
第一節(jié)
教學目標
1. 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月之故鄉(xiāng)》。
2. 了解變奏曲式的相關知識。
3. 圍繞著“月亮”的主題展開,讓學生理解“月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其蘊含的文化底蘊。
4. 啟發(fā)學生用真摯的情感,演唱歌曲《月之故鄉(xiāng)》。
教學重、難點
1. 指導學生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月之故鄉(xiāng)》,體會歌曲內在的情感,表現歌曲的意境。
2. 辨別弦樂合奏、二胡獨奏《二泉映月》的不同,從而進一步理解樂曲的內涵。
3. 臨時變化音#4的演唱。
教材分析
1.《月兒高》是琵琶傳統(tǒng)大套文曲,器樂藝術中描寫月亮的之作。全曲古樸動人,委婉纏綿,優(yōu)雅華麗,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無比珍貴的音樂遺產。
全曲共分十二段:
海島冰輪 江樓望月 海嶠躊躇 銀蟾吐彩
風露滿天 素娥旖旎 皓魄當空 瓊樓一片
銀河橫渡 玉宇千層 蟾光炯炯 玉兔西沉
2. 歌曲《月之故鄉(xiāng)》
歌曲《月之故鄉(xiāng)》由彭邦楨作詞,由劉莊、延生作曲,是一首游子懷念故鄉(xiāng)的歌曲。語言質樸、真摯、感人,抒發(fā)了海外赤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全曲是起、承、轉、合四句體樂段結構,連續(xù)三次變化重復構成。音調用的是雅樂七聲羽調式,與清樂七聲羽調式的交替,使該曲具有濃郁的、古典的民族風格,柔和的色彩和深沉、優(yōu)美的旋律,使人感到思鄉(xiāng)之情更加深沉內在。韻轍是“江陽”韻,教學要點是:首先要求每一句的收聲要到后鼻腔,并始終保持在同一個位置上;其次,聲音要求連貫自然,字與字之間要在聲母之間連接,過渡自然;再次,情感要真摯,體現兩岸同胞的骨肉情深和祖國人民對寶島早日回歸的期盼。
3.《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我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創(chuàng)作于20世紀30年代。原曲為二胡獨奏曲,后改編成多種形式的器樂曲。如:二胡與樂隊、弦樂四重奏等。樂曲由引子和六個段落構成。(引子A+A1+A2+A3+A4+A5)它以一個音樂主題為基礎,在全曲中進行了五次變奏和發(fā)展。這是我國民間音樂中最為常見的變奏體曲式結構。解放以來改編的《二泉映月》,一般都將原曲的六段譜縮減成四段譜。許多演奏家對樂曲也作了各自獨特的處理和解釋。如:張銳的柔美純凈,王國潼的渾厚蒼勁,閔惠芬的哀怨深沉,姜建華的激昂悲憤,呈現了藝術風格的多樣化?!抖吃隆返闹黝}音樂帶有傾訴性的、令人沉思的,旋律則富于起伏變化,恰如海潮般的感情在奔騰。音樂主題以及后來的一系列交替出現和變奏,把阿炳由沉思而憂傷,由憂傷而悲憤,由悲憤而怒號,由怒號而憧憬的種.種復雜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教學過程(一份供任課教師參考的完整教案)
一、導入
1. 教師朗誦詩人李白的古詩《月下獨酌》。(《月兒高》片段)
2. 教師提問:此首詩作者抒發(fā)了何種感受,背景音樂是由哪種樂器演奏的?
學生回答:李白、《月下獨酌》,詩人以明月、身影為伴,對月高歌,抒發(fā)的是作者在孤獨中向往自由和光明,琵琶獨奏等。
3. 師:古往今來,月亮是中國人永恒的話題,也是文人騷客吟唱的對象。因為月亮傾注了無盡的情思,寄托著人們對故鄉(xiāng)的無限眷戀。提起月亮,胸中涌起無限期望。千百年來,多少人把月亮的贊歌唱響!今天讓我們一起歌唱、贊美月亮,一起學習第一單元《月亮頌》。(出示月亮圖片)
二、欣賞琵琶獨奏曲《月兒高》
師:月亮,這個大自然賜給我們的寶貴禮物,月中有美麗的嫦娥,有古老的傳說。(欣賞嫦娥奔月動畫)讓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機和活力,有了靈性和感悟。那份眷戀之情油然而生,我們自然會聯想到與她相關的優(yōu)美音樂作品。音樂家是如何運用不同的音樂形式描寫月亮的呢?剛才大家聽到的背景音樂就是琵琶獨奏曲《月兒高》的片段,下面就請同學們完整地欣賞《月兒高》這首作品。
1. 聆聽過程中請同學們思考問題:
(1)在聆聽中,想象樂曲表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2)《月兒高》的旋律有何特點?音色是怎樣的?
(3)琵琶屬于哪個樂器組?
2. 學生回答問題:
a. (1)樂曲描繪了晴朗夜空、明月高掛的情景。
b. (2)用舒展的旋律,清亮的音色,典雅的風格把我們帶到了美麗的月夜之中。
師可提示:這首樂曲的旋律是(舒展、緊張)?音色是怎樣的(明亮、暗淡)?
(3)琵琶:是民族樂器,屬彈撥樂器組。
師補充:彈撥樂器琵琶常用的定弦法是A、d、e、a低音區(qū)渾厚、低沉;中音區(qū)柔和、明亮;高音區(qū)清脆、堅實 。
三、學唱歌曲《月之故鄉(xiāng)》
1. 的賞月時間是哪一天?說一說這一天我們都要做什么?
(八月十五,家人團聚、吃月餅、賞月……)
2. 我們來了解一下關于中秋節(jié)的一些小知識。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3. 中秋節(jié)這天我們都能和家人團聚在一起歡度佳節(jié),但是往往有很多人卻一直漂流在他鄉(xiāng),不能和家人團聚。他們又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呢?下面就請大家欣賞一首思念故鄉(xiāng)的歌曲《月之故鄉(xiāng)》。
4. 欣賞歌曲《月之故鄉(xiāng)》后,讓學生描述歌曲所表達的情感。(表達了海峽兩岸人民月夜思鄉(xiāng)、心系中華的共同情愫。)
5. 發(fā)聲練習:(解決作品中大量出現的切分節(jié)奏型和臨時變化音的音準問題。)
1=C 4/4
Liang~~~~~~~~~~~~~~~~~~~~~ (用此音作為發(fā)聲練習,為了配合歌詞的韻轍“江陽”韻。)
Liang~~~~~~~~~~~~~~~~~~~~~~~~~~~~~
1=C 4/4
#4 — 3 —|2 3 #4 3 —||
Lu lu lu lu lu lu
6. 視唱樂譜。(《月之故鄉(xiāng)》歌曲學習)
7. 填唱歌詞。
歌曲表現了怎樣的意境?哪些地方應做強弱處理?
感受樂曲的力度變化:當唱到“看月亮,思故鄉(xiāng)”時,聲音和感情要有推進,而后的“一個在水里,一個在天上”,可以加大力度,放慢速度,然后恢復原速,最后的結束漸慢、漸輕,把人帶入遐想的空間。
8. 今年的春節(jié),兩只熊貓團團、圓圓在臺北的動物園和寶島臺灣的同胞們一起過年。它們帶著我們的期盼和思念,更帶去了我們的祝福和掛牽。讓我們用輕柔圓潤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作品。歌唱藝術的核心是情,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大熊貓團團、圓圓的生活照)
四、欣賞《二泉映月》
唐代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提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痹铝烈娮C了人間的悲歡離合,人類對月亮也傾訴了無數的人生夢想。下面請欣賞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對月的感情流露。
1. 播放《二泉映月》音樂主題,結合阿炳的身世,你從音樂中感悟到了什么?
學生能說出痛苦、辛酸的心情。能力強的學生還說出音樂優(yōu)美、樸實、時而也激動。
2. 介紹民間音樂家阿炳。(《二泉映月》電影片段)
3. 邊聽二胡獨奏《二泉映月》音樂邊哼唱、記憶主題,注意主題有幾個樂句?每句之間最明顯的變化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 聽賞后,請學生稍加議論,共同歸納有三個樂句。各句之間以什么為劃分標志?如何正確判別?各句之間主要是音區(qū)逐漸向高發(fā)展,表現作者不安于現狀,要斗爭的激動心情。
繼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jié),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qū)上流動,并出現了新的節(jié)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
5. 初聽《二泉映月》。
在主題A的基礎上變奏五次。高潮部分在第四次變奏。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地抒發(fā)。
6. 復聽樂曲:主題每次變奏的主要音樂要素是什么?如何幫助學生聆聽到每次變奏的音響變化?
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并結合旋律活動音區(qū)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fā)展和迂回前進,深化主題。
樂曲第一變奏變化大,它是將a句縮減,b句保持不變,而將c句伸展變奏發(fā)展而成。而碎弓的演奏,隱含著凄楚之情。
樂曲第二變奏系用a句微變,b句不變,c句變化發(fā)展而成。旋律中出現新的高點音。變宮音“7”的出現使旋律具有離調的性質,音樂情緒有所轉折,表現出對新生活的向往。
樂曲第三變奏的a句變化不大。但b句中出現了長音“2”,這和前面樂段僅屬一音之差,但樂思卻迥異,可謂妙筆,它使音樂產生了疑問的語氣。清角音“4”的出現,使音樂具有新的情調。這一樂段音樂色彩較為暗淡,或許是作者回憶起了過去的不幸。
樂曲第四變奏,旋律挺拔高昂,起伏動蕩較大,隨著速度的自然加快,情緒一步緊似一步。而用強力度﹑小抖弓和頂點音奏出的旋律,推出了全曲的高潮,音樂似沖天的巨浪,感情的潮水掀開了壓抑的閘門奔瀉而出。這是盲藝人積壓多年的憤怒情緒的爆發(fā)。
第五變奏是以全曲最低音開始做為尾聲,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旋律最后幾拍,聽來果敢﹑雄健,這是作者性格和意志的表現。
7. 變奏曲式。
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來講解。比如:把主題材料稱為傳統(tǒng)月餅、變奏分別在傳統(tǒng)月餅的基礎上變化重復發(fā)展成五仁月餅、豆沙月餅、棗泥月餅等,學生會有很好的理解。
8. 欣賞弦樂合奏《二泉映月》視頻片段,思考二胡獨奏與弦樂合奏。
教師提示學生從音色、風格、表現手法上分析。總結二胡演奏音色質樸,有民族風味。弦樂合奏音色豐滿,音響敦厚。
五、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了歌曲《月之故鄉(xiāng)》,深刻體會到了游子們借“月”思鄉(xiāng)的真摯情感。只要我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用“心”歌唱,相信一定會字字帶情、聲聲感人的?!抖吃隆繁蛔鳛槊褡迤鳂非姓滟F的遺產,它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聽完樂曲后淚流滿面地說:“此樂曲應跪下來聽?!币魳肥菦]有國界的,真正優(yōu)秀的民間音樂才是世界的寶貴財富。我們要了解自己的音樂,喜歡自己的音樂并向世界宣傳我們的音樂。
人教版九年級音樂教學教案設計5
教學目標
1. 學唱歌曲《彎彎的月亮》,體會歌曲中幽幽的思鄉(xiāng)之情,培養(yǎng)歌唱能力。
2. 初步了解藝術歌曲的相關知識。選用不同的伴奏方法為歌曲配伴奏,發(fā)現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3. 欣賞《花好月圓》,了解民族管弦樂的特點,風格特征。
教學重、難點
1. 通過唱樂、吟詩、賞畫實踐活動,對“月”之情結作一次深刻體驗。
2. 用輕柔深情的音色演唱《彎彎的月亮》,較好表達歌曲意境。
3. 體會鋼琴伴奏在藝術歌曲《月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 通過欣賞《月夜》和《花好月圓》,了解外國藝術歌曲和中國民族管弦樂不同旋律的特點、表現方法以及風格特征。
教材分析
《月夜》是一首古典藝術歌曲,它體現了詩歌、旋律、伴奏三位一體的藝術特征。舒曼在德國民間詩歌的原詩上,配上了樸素的音樂,歌曲在寬廣寧靜的旋律上展開,全曲幾乎僅用同一旋律不斷反復,而且對照樂句A和對照樂句B,樂句B也可說是A的旋律的變形。在第三節(jié)情感加強,推向高潮,在漸弱的和聲中,全曲結束。鋼琴伴奏描摹月光的閃耀,手法很是寫實的,具有獨立表現意義。其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樂絲毫不顯單調,引出月夜的寧靜、安詳的自然美麗夜空之景,抒發(fā)了作者思念故國、熱愛家鄉(xiāng)的心情。
《花好月圓》由黃貽鈞作曲,彭修文編曲,演奏形式是管弦樂合奏。這是一首采用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的輕音樂作品,是ABA結構。全曲在熱烈的快板引子中開始。A 主題柔和、輕盈,先由笛子以明亮音色呈示,然后轉入高胡和二胡變化重復,描繪了一幅輕歌曼舞的畫面。B的主題先在揚琴和秦琴上出現,輕快活潑;然后由笛子和二胡、高胡的變化重復;通過一個切分節(jié)奏的變音,樂曲由G調轉入C調,低音樂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有舞蹈性的節(jié)奏型,生動地表現了人們在月下花叢盡情歡舞的場面。最后,樂隊以快速的加花演奏,變化再現A的主題,使樂曲在熱烈歡騰的情緒中結束。作品大意表現了圓月之夜百花盛開、人們歡悅的生活情景。
《彎彎的月亮》,曾經風靡了大半個中國。歌曲采用bA大調,4/4拍子,結構為單樂段分節(jié)歌形式,由兩個樂句組成。這首歌曲旋律抒情流暢,節(jié)奏自由舒展。歌詞動人,內涵豐富,被音樂界公認為中國通俗歌曲的一首代表作品。演唱時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勻,與聲帶形成配合,用柔美圓潤的音色,表達對美好情感的追尋與回憶。
教學過程(一份供任課教師參考的完整教案)
一、學唱歌曲《彎彎的月亮》
1. 月有陰晴圓缺,你最喜歡什么形狀的月亮? (白玉盤般的圓月、彎彎像小船的彎月。)
有這樣一首歌,歌里有彎彎的月亮、彎彎的小橋和童年的阿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歌曲《彎彎的月亮》。
2. 欣賞《彎彎的月亮》動畫。
3. 請學生回答歌曲的音樂情緒及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表達了幽幽的思鄉(xiāng)情和對童年的追憶。)
4. 欣賞劉歡演唱的《彎彎的月亮》視頻片段,學生小聲哼唱。
(1)學生對作品很熟悉,引導學生注意切分節(jié)奏在歌曲中的作用及反復記號的運用。
(2)討論演唱方法。
(教師提示:圓潤優(yōu)美的嗓音,訓練有素的氣息控制,清晰含情的咬字吐字,良好內在的音高節(jié)奏感以及婉轉自如的運腔和心靈真情的抒發(fā),其歌聲一定是甜美抒情動人的。)
5. 簡介演唱者劉歡(圖片)及詞曲作者李海鷹(圖片)。
6. 學生以各種形式演唱、表演《彎彎的月亮》,并評選出表現最為出色的給與表揚。
二、欣賞《月夜》
同學們的歌聲,悠揚動聽。老師仿佛通過歌聲,看到了一輪彎彎的月亮就在眼前,還有月亮下面美麗的阿嬌……外國歌曲作品中也有一首歌唱月亮的,讓我們對比欣賞一下,看看風格上有什么不同。
1. 聆聽藝術歌曲《月夜》。
樂曲的音樂情緒是怎樣的?描寫的內容是什么?
旋律流動平穩(wěn)。獨立的鋼琴伴奏,展現了月夜寧靜、安詳的自然美,也表現了一個熱愛故鄉(xiāng)、思念故國的人的心靈美。
2. 復聽《月夜》片段,體會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重要作用。(教師彈奏鋼琴伴奏。)
(1)兩遍樂曲在伴奏上有何不同?
(第一遍演奏簡單的和聲伴奏,[自己編配就可以];第二遍演奏歌曲原伴奏。原伴奏加強了鋼琴伴奏內聲部旋律的活躍性,更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及表現范圍。和弦的模棱兩可的作用、意想不到的解決,打亂了我們對調性的感覺,突出了月光朦朧和神秘的意念。)
(2)鋼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鋼琴引出月夜的寧靜、安詳的自然美麗夜空之景,鋼琴伴奏使樂曲更加豐富,起到了襯托的作用。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樂絲毫不顯單調,抒發(fā)了作者思念故國、熱愛家鄉(xiāng)的心情。舒曼把藝術歌曲曲調與鋼琴伴奏結合得天衣無縫,使鋼琴伴奏更能體貼入微,有時鋼琴部分甚至超過歌唱部分。)
三、欣賞《花好月圓》
1. 欣賞《花好月圓》,請同學聽完后,說說這首作品描寫的是什么場面,是通過什么手段表現的?
2. 教師結合樂曲,說出該作品的演奏形式,復習民族管弦樂隊的構成。
(演奏形式是管弦樂合奏,它采取吹、拉 、彈、打四個樂器組的多種配合與組織。)
民族樂器分類 代表性樂器
吹管樂器組 笛子、嗩吶、簫、塤等
拉弦樂器組 二胡、高胡、板胡、京胡等
彈撥樂器組 琵琶、古箏、揚琴(擊弦)等
打擊樂器組 鑼、鼓、镲、響板、木魚等
3. 進一步思考:該作品體現了怎樣的一種音樂風格?判斷樂曲主題與表現內容。(作品表現了圓月之夜百花盛開、人們歡悅的生活情景。)(三段主題音頻:《花好月圓》A主題、《花好月圓》B主題、《花好月圓》A’主題)
主題A 快速地加花變化再現主題段落,樂曲情緒熱烈歡騰。
主題B 音樂節(jié)奏歡暢、舒展,描繪了一幅輕歌曼舞的畫面。
主題A’ 舞蹈性的節(jié)奏型表現了人們盡情載歌載舞的場面。
四、唱樂、吟詩、賞畫藝術實踐活動(根據時間,學生回答,也可把這一環(huán)節(jié),作為課后的作業(yè),讓學生在課下自由探究。)
《花好月圓》表現了圓月之夜百花盛開、人們歡悅的生活情景,把我們帶到一幅輕歌曼舞的音畫里。在以“月亮”為主題的中外藝術作品中,有歡快的、含蓄的、抒情的、傷感的,它們是藝術家們“借月感懷”的心情寫照。同學們可以說出哪些和月亮有關的民俗活動,說出、唱出哪些作品?
1. 中秋活動:吃月餅,玩花燈,部分少數民族的祭月拜月習俗,越南中秋節(jié)兒童唱主角,韓國人在中秋節(jié)會吃松片。
2.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和德彪西的《月光》,《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半彎》《月亮惹的禍》《春江花月夜》,凡高的《月亮升起》,課本上的《松溪泛月圖》。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水調歌頭》
3. 月亮里有音樂嗎?同學們知道有哪些歌曲搭載“嫦娥一號”去探月啦?
回答:《半個月亮爬上來》……
4. 欣賞神州七號航天飛船的圖片和宇航員楊利偉圖片。
神州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成功完成任務,大家正沉浸在神七太空漫步的喜悅之中,航天人將繼續(xù)載著國人的探月夢想 ,飛向太空。
5. 如果有一天國人能夠成功實現探月的夢想,讓我們準備幾首和月亮有關的作品帶到“月宮”。同學們,你們會推薦什么呢?也許……但老師盼望會有同學們的作品,也在其中。
五、課堂小結
月亮是愛與美的象征,因為月亮光照大地的時候,讓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機和活力,有了靈性和感悟。特別是中秋夜圓圓的月兒,就是人們心目中團圓的象征。中秋佳節(jié)才會代代相傳,綻放出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熠熠光輝。望月賞樂,孤單的夜晚會變得溫暖,音樂與心情可以一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