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記500字七年級滿分范文
農(nóng)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月三日記500字七年級,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三月三日記500字七年級1
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總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俗,比如端午節(jié)的賽龍舟,中秋賞月等。但是我最喜歡的莫過于三月三的趕廟會。
三月初三,我們早早的吃了早飯,蹦蹦跳跳地來到趕廟會的現(xiàn)場,我和弟弟妹妹早已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期待與激動。雖然我們早早就到了,可現(xiàn)場依舊人山人海,奶奶帶著我們擠進人流中,去落山廟拜佛。奶奶稱這座廟為“落山廟”,奶奶說,拜佛可以保佑我們身體健康,學(xué)業(yè)有成呢!拜完后,還沒等奶奶站起來,我就和弟弟妹妹一溜煙地跑進人群中。
我們剛進入人群,就看到了許多好吃的好玩的,有賣葫蘆畫的,賣糖人的,套沙包,蹦極,釣魚,還有雜耍,可好玩了。我最喜歡就是“吃糖人”,只要一看見賣糖人的就停下來纏著奶奶去買,直到吃膩了才肯罷休。奶奶又給了我一些零用錢,我買了些街邊小吃和一些玩意兒,真是太有趣了。
到了晚上,奶奶拉著我們?nèi)蚺_處聽豫劇。我們剛到,表演就開始了,只見三個人來到臺上,唱著戲,鼓聲鑼聲響個不停,場面真熱鬧。雖然我聽不懂他們在唱什么,但是奶奶非常喜歡聽豫劇。奶奶還告訴了我豫劇的由來——豫劇發(fā)源于河南開封,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chǔ)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起來的。建國后因河南簡“豫”,故稱豫劇。
表演結(jié)束后,人們戀戀不舍地散開了,我們也和奶奶一起回家了,但趕廟會的歡樂在我的腦海中久久回味著……
三月三日記500字七年級2
又是三月三,風箏飛滿天……
每到這個時候,抬頭望望在天空中隨風飄蕩的風箏,我的腦海中總是浮現(xiàn)出兒時的情景——
農(nóng)歷三月三,是傳統(tǒng)的“風箏節(jié)”,在我的故鄉(xiāng),這個時候是孩子們的天堂。
春風微微地吹過田野和山坡,天空中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大的小的,圓的方的,長的短的風箏。有蜈蚣,有蜻蜓,有瓦片,還有燕子……
這些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才能放的風箏。那時候,我家里很窮,就只能放自己用紙糊的風箏,這也是當時最普遍的風箏了。
紙糊風箏很簡單,一張廢報紙,兩根竹子,另外一杯漿糊,再加自己的巧手,就可以做成令人心動的風箏了。
風箏糊好了,我們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心愿和理想。
迎著春風,讓手中的風箏放飛到天空。
風箏飄啊飄,有時翻兩個跟頭,有時搖擺一下尾巴……像是在跟我們訴說:一份成功·一份感動!
夜,來臨了。我們將手中牽著風箏的線,輕輕一放……
啊!風箏飛吧!飛得更高更遠!帶著我們的愿望盡情地飛吧!
……
光陰似流水,童年的美好時光,只能留在記憶深處回憶。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現(xiàn)在的我正當風華正茂,青春年少——我要回首昨天,吸取不足的教訓(xùn);把握今天,努力做好手頭上的事情;展望明天,有計劃地走好以後的人生道路!
朋友,跟我一起努力吧!!!
三月三日記500字七年級3
農(nóng)歷三月三,也叫上巳節(jié)。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節(jié)日。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三月三活動,廣西首次在三月三節(jié)日放假兩天,太令人喜出望外啊。
天空細雨綿綿,我來到了壯鄉(xiāng)。這壯鄉(xiāng)隱藏在群山懷抱之間,一眼望去,全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腳樓,滿地都是嫩綠的野草,一副多么美麗的田園詩畫啊。樸實的壯族人們熱情地邀請我們這些外來的游客進屋里歇息,避雨。我進了一位老大娘的家中,她熱情地給我沏上了一杯熱乎乎的茶,我和老大娘攀談起來,對三月三民俗有了更多的了解:相傳為了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jié)日,故又稱歌仙節(jié)。人們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
雨住了,人們的心也不由自主地火熱起來了。只見方圓幾十里的壯族男女青年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來到了精心搭制的歌圩臺上載歌載舞。圩臺周圍人山人海,煞是熱鬧。我好奇地望著舞臺上,只見男女分成了兩個隊,像拋繡球一樣,你拋來一句,我就回一句。對山歌到了高潮,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內(nèi)容也更精彩紛呈了。姑娘唱問:“什么結(jié)果一條心?”小伙子唱答“就是芭蕉結(jié)果一條心呀!”還有很多斗智的歌詞,大家也被情不自禁地帶入到了思索歌詞之下句的境界中了。驀然回過神來,才知壯鄉(xiāng)人民的智慧之大,以及壯鄉(xiāng)人民對于歌曲的追求之多,這些早已把人們都折服了吧。
天色晚了,人們漸漸散去了,但這壯鄉(xiāng)美妙的山歌已深深留在了人們心中。
三月三日記500字七年級4
壯族人一直認為五彩繽紛,鮮艷誘人的五色糯米飯是“吉祥”“幸?!钡娘垺D女們以能制作顏色鮮艷純正的五色飯為傲。
三月三,壯族村寨到處可聞到五色糯米飯的芳香。屋前房后,孩子們手拿五色糯米飯,邊吃邊玩;村頭樹下,婦女們互相品嘗“杰作”,交流蒸飯經(jīng)驗。有的年輕男女,則揣著用荷葉包著五色糯米飯去趕歌圩,他們要把自家的“杰作”送給心上人品嘗。下午2時左右,人們就要帶上五色糯米飯和其他供品,到祖宗墳前祭掃了。
晚上,許多壯族村寨還有夜歌圩,歌手們正通宵達旦地對歌,吸引了眾多村民,場面非常熱烈。五色糯米這種民族風味食品,與祭祖娛神活動融在一起后,更充滿情趣。
斗轉(zhuǎn)星移,時間過了數(shù)千年。壯族的五色糯米飯,雖從古而來,但并不因時間的流逝而被人“拋棄”,散發(fā)的'芳香卻越來越誘人。自從南寧國際民歌藝術(shù)節(jié)開始舉辦后,壯族的五色糯米飯更成了“寵兒”。一些東南亞友人還專程帶五色糯米飯回國給家人品嘗。
壯族五色糯米飯,是壯族祖先留給后人的無形財富。我們相信,壯族五色糯米飯永遠不會“褪色”,流傳萬代。
三月三日記500字七年級5
“青草地,放風箏,汝前行,吾后行?!庇质且荒耆氯欠棚L箏的好時節(jié)。
今天,天氣格外的晴朗,微風輕輕地吹拂著,藍藍的天空中漂浮著朵朵白云。在一片寬闊碧綠的草地上,小明、小軍和他的妹妹小紅一起放風箏。
小明對小軍說:“你拿著風箏,我拿著風箏線,我數(shù)三聲你就松開風箏,這時我往前奔跑,風箏就可以飛起來了?!毙≤娺B連點頭表示贊成。于是小明一邊抻著風箏線,一邊往前跑,而小軍站在原處用雙手把風箏舉得高高的。“一、二、三,松手!”一聽到小明的號令,小軍立刻松開手。而小明像一陣風似的跑了起來,耳畔“呼呼”的風聲呼嘯而過。此時,云燕風箏也穩(wěn)穩(wěn)地、緩緩地升高了,像一只伶俐可愛的小燕子在天空中自由自地飛翔。一旁的妹妹興奮壞了,樂得直拍手叫道:“哇!風箏飛得好高呀!我也要放風箏!”
“成功了!成功了!”遠處傳來一陣歡呼聲,只見一個小男孩像風一般地奔跑著,那歡快的聲音像一串串美妙的音符,由風箏信使捎給了白云姑娘,她們都咧開嘴笑哩!
在同一片天空下,還飄浮著形狀各異的風箏,有威風凜凜的老鷹風箏、有身長足多的蜈蚣風箏、有雙眼鼓脹的小金魚風箏、還有那沉穩(wěn)大氣的金三角……在藍天和白云的映襯下,構(gòu)成了一幅明麗絢爛的圖畫。
三月三日記500字七年級6
三月三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節(jié)日,其間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給人們帶來許多快樂。
“三月三地菜煮雞蛋?!笔墙弦粠У乃自?。傳說農(nóng)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這天一大早,好心的王母娘娘為了天下人少受疾病的磨難,命觀音娘娘普降圣子。于是最有靈氣的地菜,便充當了這一愛心的使者。
地菜是一種綠色植物,小小巧巧的葉片貼地而生,學(xué)名叫薺菜。幼苗時期很不起眼,不仔細看很難找到,也許是為了方便人們采挖吧,地菜一般長在堤岸和菜地里。地菜是隨了春風春雨來的。春風過處,你會看到嫩嫩的地菜齊刷刷的鉆出地面高中優(yōu)秀作文 ,你會發(fā)現(xiàn)一大片綠油油的地菜挺起了腰桿,葉片兒托著一粒粒珍珠般的小雨滴,讓你感到生機盎然,耳目一新。
民間不僅有“陽春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諺語,還流傳著“春食薺菜賽仙丹”的說法??梢娝j菜不僅是佳肴一碟,更是靈藥一方。在中藥裹,薺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祖國醫(yī)學(xué)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止血,明目等效用。
與其它少數(shù)民族的三月三相比,我們江南毫無特色可言,僅僅是吃的節(jié)日罷了。
像聚居在貴州、湖南、廣西的苗族、瑤族的三月三是“花炮節(jié)?!边@天,人們喜氣洋洋地觀看或參加富有特殊競技性、對抗性的體育運動——搶花炮比賽?;ㄅ谑莻€直徑6厘米、外纏彩綢的鐵環(huán),點燃火藥后,鐵環(huán)被轟到場地上空。當鐵環(huán)墜落下時,凡拾奪者使得分。
還有許多的民族在三月三日有不同的節(jié)日,這一天,其是歡樂無比啊!
三月三日記500字七年級相關(guān)文章:
★ 三月三風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