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最新的經典故事孔融讓梨后的讀后心得
人生猶如一場旅行,有時候可以放慢腳步。一本書,一次光合作用,卸下心中的負累,誕生美好的力量。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身心的光合作用,帶我們發(fā)現(xiàn)更美好的風景。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融讓梨后的心得,供大家參考。
孔融讓梨后的心得(一)
東漢魯國,有個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聰明,也很懂事。在他四歲時,有一次,爸爸拿回來一袋梨,給孩子們吃。爸爸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奶奶,把比較大的給爸爸媽媽,把其他的給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什么是尊老愛幼,團結友愛。也讓我想到了很多……
我的同桌,有個哥哥,他們上學前和父母吃完飯,因為早飯不多,最后還剩下一個饅頭,父母硬要叫他們兩兄弟吃,而他們不約而同地給了父母。這樣,讓人感動的家庭氛圍,這兩兄弟,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孔融呀!他們知道父母的辛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父母的關心和愛!
我最近看了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頭狼和一只狐貍抓到了一只小羔羊,彼此都想獨吞,還互相殘殺,最后小羊跑了,它倆餓死了。這個故事與《孔融讓梨》成了鮮明的對比,孔融的孝心讓人感動,而狼和狐貍的故事卻被人們用來諷刺那些為了爭搶利益不會謙讓而最后兩敗俱傷的那些人。
這樣為利益爭搶的事也曾發(fā)生在我身上。那一天,我和同桌為了一本課外書,“在我的,是我的”的話語中,我們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最終我們都不再理會對方。而當我讀到《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時,我覺得非常羞愧難當,覺得自己不應該和同桌為了一本書而爭搶,以后無論什么東西,我都會和她分享。經過這件事,我發(fā)現(xiàn),其實分享、謙讓這些美德做起來并不難,而且也能使大家其樂融融。
“百善孝為先”“尊老愛幼”“謙讓”,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人人都應該從自身做起,從我們的點滴做起,感恩父母,感恩長輩,相互謙讓,學會分享,將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繼續(xù)弘揚。
孔融讓梨后的心得(二)
《孔融讓梨》讀后感《孔融讓梨》讀后感王奕凱今天,我讀了《感悟童心的300個美德故事—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故事是這樣講的:孔融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他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兹诤苄〉臅r候,就懂得友愛和謙讓。在他四歲那年,有一次全家人一起吃梨,母親把洗好的梨好在一個盤子里,從中選了一個最大的梨,遞給孔融,孔融沒有接受,而是挑選了一個最小的梨,吃了起來。
父親非常好奇,問他為什么不吃大的而吃小的,孔融說:“因為我年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啊!”讀完這個故事之后,我很受感動,孔融這么小就懂得尊敬兄長、友愛謙讓的道理,他的品德是我們從小就應該學習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一種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救濟藥。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這種美德,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今后我一定要以孔融為榜樣,學會禮讓,在學校多幫助同學們,在家里也不能什么都自己占有,有好的東西應讓給爸爸媽媽共同分享。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做一個謙讓有禮的好孩子吧!
孔融讓梨后的心得(三)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聽的,可是它卻讓我難以忘記。尊老愛幼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的,可是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呢?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在很久以前,有個小孩叫孔融。每個人都夸他很聰明。有一天,孔融的母親買了幾個梨回家,當梨端上桌子時,媽媽把最大的梨給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卻不要,將這個最大的梨讓給了哥哥。
這個故事使我受益匪淺,也讓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種.種。孔融他愿意也毫不猶豫地將最大的梨讓給了哥哥,而我呢?我不僅沒有這樣做,還總是與弟弟搶東西。我身為姐姐,卻比當?shù)艿艿目兹谶€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總是第一個沖上去挑,東挑西挑,必須要把最大,看起來最美味的拿來吃,堅決不留給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一絲絲的內疚與后悔,而且,不僅如此,吃飯時,總會有一些很美味的東西吃,只要飯菜一端上來,我就會毫不猶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東西全部夾在碗里。媽媽每次都教育我要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可是我總將她說的當耳邊風。
有時候在坐車時,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邊,可是我卻看了她們一眼,就坐在那里了。有時,這些小朋友會用可憐巴巴的眼神望著我,就算我的心再怎么虛,為了我個人的利益,我的心還是控制住了雙腳。
現(xiàn)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及自責。我以前太自私了,只為自己著想,從來沒想過別人。我連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愛幼應該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做什么事都要為別人著想,不要滿腦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們每個人的榜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讓位置給老少;將好吃的留給別人等等。
孔融讓梨后的心得(四)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是一個具有傳統(tǒng)文化的國家;中華自古以來都傳承著禮讓的傳統(tǒng)美德,在暑假里,我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讓我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禮讓,在古代的小孩都懂得禮讓,我們現(xiàn)在新時代的小學生更加要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孔融讓梨的故事主要講的是——在古時候,有一個小孩,名字叫做孔融,在他四歲的那年,有一天,他家里來了客人,并帶來了一大堆梨??腿俗尶兹诎牙娣纸o大家吃,孔融在爸爸的同意后,就起來給大家分梨。他先拿了個最大的梨給客人;然后挑了兩個大的給父母;再把大的一個一個分給了哥哥們;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客人問小孔融為什么拿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客人聽了孔融的回答連連夸獎他。
對比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小孩,特別是獨生子女,家里的大人都圍著轉,長輩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會毫不猶豫給小孩,無比地溺愛,生怕自己的小孩受一點點委屈。
在我還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對我呵護有加,千依百順,有好吃的、好穿的都是第一時間想到我,我也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給的愛,但是我從來也沒有想過要回報,也從來沒有想過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直到我進了幼兒園、然后又進了小學,在老師的教導下,在與同學的相處中,我慢慢的懂得了,禮讓是人與人相處必不可少的一種美德,懂得禮讓才能和同伴和睦相處,才能受同學們的歡迎。在我成長中,我也慢慢地體會到了爸爸媽媽對我的付出,在假期里,我盡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拖地板、洗碗、擦桌子等,給爸爸媽媽下班以后多得一些時間休息。我的表現(xiàn)讓父母得到欣慰。
我們要向古人學習,與人相處要懂得禮讓,不要你爭我奪,不怕吃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才會和睦,才能繼續(xù)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禮讓!
孔融讓梨后的心得(五)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講了孔融為家人讓梨,自己吃小的,給家人吃大的??兹谧尷娴墓适伦屛抑懒艘獔F結友愛,互相謙讓。
星期三的早上,學校按慣例這一天為我們提供的早餐是兩個面包和一盒250毫升的牛奶,老師的早餐也和我們的分在一起。當值日生把我們班上的早餐抬回教室時,老師還沒到教室,同學們自覺排著隊依次領取早餐,領到早餐的同學都津津有味地喝著牛奶吃著面包。當時我排在隊伍的最后面,終于輪到我了,這時我發(fā)現(xiàn)牛奶箱里只剩下兩盒牛奶了,如果我拿了一盒,語文數(shù)學兩位老師中就有一人沒有牛奶喝,我不拿,牛奶那香甜的味道又是我最喜歡的。怎么辦呢?這時我眼中浮現(xiàn)了老師為我們講課時聲音沙啞的情景,想起了孔融讓梨的故事,于是我拿起兩個面包,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掏出書包中自己帶來的礦泉水,一邊吃包一邊喝礦泉水,我吃得津津有味,面包和礦泉水也是那樣的香甜。孔融能讓梨,我也能讓牛奶。
還有一次,數(shù)學老師給我們發(fā)新的數(shù)學作業(yè)本,同學們高高興興地到講臺前領取新作業(yè)本,當作業(yè)本發(fā)到一半的時候,老師停了下來,原來老師發(fā)現(xiàn)夾在中間的一本,封面上有一個小洞,還有一條皺皺的折痕,這時老師環(huán)視了一下教室,說:“作業(yè)本的本數(shù)剛夠,這本又有點小問題,怎么辦呢?”說完,老師舉起了那本有問題的數(shù)學本,拿到新本子的同學都高高興興地在本子上寫著自己的名字,聽老師這么一說,教室里出奇的安靜。我還沒領到新本子,這時我又想起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我舉起小手,站起來說:“老師,我要你手上的本子?!崩蠋熉犖疫@么一說,帶頭鼓起掌來,教室里想起了熱烈的掌聲,我走向講臺,從老師手中接過本子,教室里的掌聲更響了,我美滋滋的回到了座位上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這種美德,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相關文章:
5.親子老師個人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