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心得體會

若水221147 分享 時間:
  2016年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是第三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下面就是在線學習網(wǎng)為您整理的2016年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心得體會,請參考。

2016年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心得體會
 

  2016年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心得體會 篇1
 
  上午7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隆重的升國旗、下半旗儀式。
 
  1937年12月13日,古城淪喪、煉獄六周、生靈涂炭、血染秦淮、水赤長江、同胞罹難、山河泣血。
 
  1937年12月,法西斯日軍悍然侵入南京城,對城內(nèi)大量平民及戰(zhàn)俘進行屠殺、搶掠、強奸、無惡不作。這個曾為民國首都的繁華城市幾天內(nèi)變成了充滿死寂和絕望的墳墓。
 
  40多天的人間地獄,30多萬的生靈哀鳴……無論死亡人數(shù),還是行兇手段,南京大屠殺都堪稱滅絕人性的絕對反人類暴行,成為法西斯帶給人類巨大災難的見證。
 
  79年歲月流逝,在世者已經(jīng)越來越少。2016年11月26日,89歲的張福智老人離世后,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108位。
 
  如今,累累白骨尚在、血淚記憶猶存
 
  蝕骨之痛經(jīng)久難愈,民族之殤當祭之以國
 
  每年今天,我們舉國公祭
 
  寄托民族的哀思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軍國主義在侵華戰(zhàn)爭中犯下的殘暴罪行,但仍有少數(shù)人試圖抹殺、掩蓋、歪曲這段歷史,對國際正義和人類良知進行公然挑戰(zhàn)。也讓我們感謝那些為保存這段歷史而奔走呼號的人們,是他們讓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鐵證如山。
 
  我們悼念——所有在日本侵華戰(zhàn)爭中不幸死難的同胞們!
 
  我們感恩——79年前救助中國人的約翰拉貝、魏特琳等義士的善行大愛!
 
  我們銘記——這段歷史,它已從城市記憶上升為國家記憶、世界記憶!
 
  我們自強——唯有自強,方有和平!唯有自強,方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今天,我們慎終追遠
 
  以國之名行祭之禮
 
  以史為鑒,在歷史痛感中砥礪前行
 
  2016年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心得體會 篇2
 
  第三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一些來自國外的消息引人注目:加拿大安大略省議會二讀通過議案,意在將每年的12月13日定為安大略省“南京大屠殺紀念日”;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物理學家鄭洪以大屠殺幸存者的真實經(jīng)歷為題材,歷經(jīng)10年創(chuàng)作的《南京不哭》問世;南京大屠殺史實展第一次走進法國,名為《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的展覽,突出了歐美人士對大屠殺的見證……作為慘絕人寰的戰(zhàn)爭悲劇,南京大屠殺的記憶正在更深切地進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西方世界對南京大屠殺的研究和認識,如今到達新的階段。去年10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入選的11組檔案,均為最典型的南京大屠殺第一手史料。從南京市民羅瑾冒死保存下來的16張侵華日軍自拍照片,到美國牧師約翰·馬吉的16毫米攝影機及其膠片母片;從南京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zhàn)犯谷壽夫判決書的正本,到美國人貝德士以及幸存者陸李秀英的證詞,還包括親歷大屠殺人士的若干日記。這些具有毋庸置疑權威性、真實性和唯一性的材料,對于在全世界形成一種感性記憶,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很多人提起南京大屠殺,第一印象就是“30萬”的死難者數(shù)字。作為二戰(zhàn)三大慘案之一,在國際上卻沒有形成與其相適應的強大記憶,除了某些勢力別有居心地掩蓋罪惡和篡改歷史,也跟大屠殺記憶在具體層面的建構不足有關。猶太人歷史學家舒衡哲認為,大屠殺意味的不是數(shù)字,“而是一個人,加一個人,再加一個人”。在一點一滴中顯現(xiàn)軍國主義的瘋狂,在一個又一個故事中顯現(xiàn)人性的破碎,更能夠讓今天的人體味大屠殺受難者對戰(zhàn)爭犯罪的控訴。
 
  抗戰(zhàn)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過檔案、資料、事實、當事人證詞等各種人證、物證來說話。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個要求,針對的正是彌補和豐富人類共同記憶的重要工作。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口述史整理,其實是從新世紀才集中進行的,這些工作在近些年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口述史大部分已經(jīng)整理完畢。通過這些資料,人們更能體會切膚之痛的無助與恐懼。就像杰弗里·哈特曼說的那樣:“在奧斯維辛之前,我們是只能在想象中體驗罪惡的兒童,而在奧斯維辛之后,我們已經(jīng)不再是兒童?!蹦暇┧N含的“感情記憶”,只有在深深剖析精神創(chuàng)傷的基礎上,才能真誠傳遞給外面的人,傳遞給后來的人。
 
  走進每一個受難者的世界,是一件艱難的事,但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來說,其意義巨大。納粹集中營幸存者保羅·策蘭在《死亡賦格》中寫道:每日每夜,我們飲下黑色牛奶,為自己挖掘一座不再擁擠的空中墳墓。所謂的“黑色牛奶”,指的就是無法痊愈的人道傷痛。屬于南京的“黑色牛奶”,需要被今天熱愛和平與發(fā)展的人們,特別是在心理上一直遠離東方戰(zhàn)場的人們所飲下。南京大屠殺應成為沉埋在人們心中的活生生的歷史記憶,因為如果人類沒有直面真正的黑暗,就無法解釋光明從何而來。
 
  2016年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心得體會 篇3
 
  12月13日,是第三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赝?9年前的寒冬,古城淪陷,同胞被屠,積貧積弱的中華民族在外敵入侵時無力掙扎。究其根本,貧窮落后是挨打的主因。貧困及其衍生出來的饑餓、疾病、社會沖突,讓近代中國受盡欺凌,發(fā)展受阻。歷史的車轍留下的印記告訴我們,只有富強才能不受欺辱。
 
  精準扶貧擺脫貧困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開發(fā)工作,經(jīng)過多年努力,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國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奮斗,開創(chuàng)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模式,讓7億人快速擺脫貧困,創(chuàng)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跡”;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70%,在世界減貧史上鑄刻了“中國成就”。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第一個百年夢想。還有4年時間,還有3000多萬人口的脫貧任務,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中央要求東部地區(qū)“率先探索減少相對貧困、實現(xiàn)共同富裕有效途徑”,江蘇沒有辜負中央的這一期望。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有832個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縣和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江蘇榜上無名;全國還有5575萬農(nóng)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而江蘇的411萬農(nóng)村低收入人口整體實現(xiàn)4000元脫貧目標。到2020年,確保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農(nóng)村低收入人口脫貧,是江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場硬仗,也是“強富美高”新江蘇的追求。
 
  近年來,沒有國家級貧困縣的江蘇,以精準扶貧的理念參與到“攜手奔小康”的東西援建之中,從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到西藏拉薩市,從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到貴州銅仁市,處處可見江蘇人的身影。
 
  聚焦富民邁向全面小康
 
  如今站在江蘇省張家港市善港村的村口,怎么也想象不到,這座擁有120多家企業(yè)、村可用財力達2200萬元的江蘇省三星級康居鄉(xiāng)村曾是張家港有名的經(jīng)濟薄弱扶貧村。
 
  2009年,35歲的年輕企業(yè)家葛劍鋒“臨危受命”,被推上善港村黨支部書記的位置,挑起了強村富民的重擔。他以企業(yè)家獨有的思維理念,帶領善港村改造用活工業(yè)閑置區(qū),盤活存量土地90畝,新、改、擴建標準型廠房及三產(chǎn)用房3萬平方米,使得村里每年增收500萬元;在村里開設“有機農(nóng)場”,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模式,使得善港產(chǎn)的日本越光大米、無花果凍果、美國金瓜等產(chǎn)品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全村200多名閑散勞動力實現(xiàn)就業(yè)……7年光景,善港村便成為了江蘇省生態(tài)村、三星級康居鄉(xiāng)村。
 
  善港村的變化僅僅是江蘇人“聚焦富民”的縮影,“百姓富”是“新江蘇”建設成效的重要內(nèi)容和直觀反映?!笆濉蹦?,江蘇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突破7萬億元,江蘇城鄉(xiāng)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7173元和16257元,全國縣域經(jīng)濟與縣域經(jīng)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江蘇占了四分之一,前十名占六名。聚力創(chuàng)新,引領發(fā)展轉型升級;聚焦富民,讓百姓過上更好生活?!皟删垡桓摺?,是新時期江蘇發(fā)展的期許和承諾。
 
  少年強則國家強
 
  “在知道我的外婆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后,更加堅定了我向世人講述這段歷史的決心,要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曾經(jīng)的屈辱歷史,激勵他們勿忘國恥,奮發(fā)圖強?!蹦暇┐笸罋⑿掖嬲呦氖缜俚耐鈱O女夏媛在今年國家公祭日系列活動之一——“眾籌聲音、講述歷史”傳承歷史記憶志愿者行動的啟動儀式上說。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如今,越來越多的海外中國留學生,選擇學成之后報效祖國,南京大學80后教授王欣然便是其中之一。
 
  2011年,已在美國深造7年的王欣然,看著祖國的國力蒸蒸日上,回國奮斗的想法也越來越強烈?;氐侥感:?,他帶領團隊瞄準國際前沿的二維電子材料領域,埋頭苦干,在短短4年多的時間里完成了多項創(chuàng)新成果,為二維材料在下一代信息技術中的應用奠定基礎。“在祖國,我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祖國需要我,我更需要祖國?!闭沁@樣一份愛國情,讓王欣然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如今,江蘇每年有50多萬大學畢業(yè)生,更有數(shù)以萬計的為了家庭幸福和個人夢想在各行各業(yè)誠實勞動、勇于創(chuàng)新的年輕人,他們一起撐起了江蘇未來的希望。
 
  2016年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心得體會 篇4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一群需攙扶而立的老人們。執(zhí)念,讓他們在寒冬的12月13日,不約而同地聚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廣場。
 
  他們中的不少人從1985年紀念館落成開始,幾十年堅持到館參加活動、做講解,從青絲到白頭。
 
  “每年這時,我都心如刀絞。說好不哭的,還是難過?!庇浾咭延洸磺暹@是多少次親自聽到幸存者夏淑琴這樣自言自語,說話間,她又流下淚來。
 
  記者跟訪夏淑琴老人多年。這是一位身材不高卻高聲快語的老太太,今年近90歲。
 
  12月13日是第三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中新社記者泱波攝
 
  老人在晚年成了“義工”、“斗士”。在國內(nèi)外不同場合,她一次又一次自揭童年夢魘,說起祖孫九人中有七人轉眼就遭日軍屠殺的慘劇而失聲痛哭;65歲時踏上日本國土,成為戰(zhàn)后赴日控訴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的幸存者;為爭一口氣,在古稀之年多次赴日、耗時6年打跨國官司,直至勝訴……
 
  13日這天,南京下著大雨,她和熟人們又在紀念館碰面了,“我真沒想到,能活到80多歲;只要活著,我就把這些事說給年輕人聽?!?br />  
  今年是第三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
 
  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雖已“退居二線”,但他說:“我比過去還要忙,工作還要重?!?br />  
  他的焦點沒有離開幾十載的工作領域,今年開始領銜南京大屠殺微觀史的調(diào)查:對300多戶受害者家庭進行探查,記錄受害者整個家族記憶,匯成南京大屠殺史的立體證據(jù)鏈。
 
  朱成山相信,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必須走向微觀、縱深,發(fā)掘幸存者遭受的曠日持久、伴隨一生的影響。細節(jié)最動人之處,能還原歷史的溫度。
 
  和平集會年復一年,這飽含著所有參與者不忘初心的堅守。
 
  4000余萬字《南京大屠殺史料集》主編、南大史學教授張憲文,還在出版最新書籍;企業(yè)老板吳先斌自費千萬元人民幣維持著“一個人的抗戰(zhàn)博物館”;“80后”女研究生文心十數(shù)年為抗戰(zhàn)老兵籌集物資;兩鬢斑白的日中協(xié)會理事長白西紳一郎從1986年起堅持到南京種樹,以“綠色贖罪”寄望中日和平……這些錯綜復雜的人生串聯(lián),也在構成歷史一部分,奔涌向前。
 
  史訓,如長河中巨石沙礫沉淀,冥冥中予人啟示。
 
  昭昭前世,惕惕后人。歷經(jīng)近代血淚洗禮、滄桑巨變,中華民族遭受外敵侵辱、任人宰割的時代一去不返。華夏兒女,正心懷前所未有的民族自信,走向未來。
 
2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