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可以出遠門嗎
在民間習(xí)俗中,大年初一是不可以出遠門的,也不適合去旅游,因為大年初一是團圓日,那么下面給大家分享關(guān)于大年初一可以出遠門嗎,歡迎閱讀!
大年初一可以出遠門嗎
傳統(tǒng)的民間習(xí)俗之中,大年初一這一天是絕對不可以出遠門的,眾所周知的,知道春節(jié)有一個非常隆重的重要意義是團圓,能夠一家人和和氣氣的在一起過年,是春節(jié)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新的一年開始最美好的部分,所以在這個時候不會建議出遠門。
為何不能出遠門
首先是因為要聚集在一起才能過上比較幸福簡單的生活,大年初一各家都要上香,給先人百拜年上香,出門怕沖撞先人穢氣。中國人比較重視大年初一這一天,意味著一年內(nèi)的兆頭,所以不能出什么意外的,出了意外就說明一年都不順。不出門就不會遇到問題,相對來說更好。百姓中流傳的,比如“三六九出門走,二五八回到家”,討個好口彩,高興就好。百姓們還認(rèn)為,初一十五不宜出門,這個倒是有點科學(xué)道理。
大年初一宜什么
大年初一的習(xí)俗有吃餃子、拜年、給壓歲錢等。一般在大年初一早上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則吃湯圓。餃子寓意著新的一年交好運,湯圓寓意是有元寶。現(xiàn)在拜年多為到親朋好友家里祝賀新春,大年初一長輩會給孩子一些壓歲錢,也稱為“守歲”、“壓歲”。這些都是人們恭賀新年、表達期望的一種方式。
大年初一忌什么
不要說不吉利的話
大年初一是一年的開始,是辭舊迎新的日子,因此,新年的第一天不要說不吉利的話,要多說寫吉利的話,如“恭喜發(fā)財”、“財源廣進”“金榜題名”等。
不要喝醉
大年初一,全家人團圓在一起,不免要喝酒助興,但千萬禁忌喝醉啊。喝醉后胡言亂語、酒后失態(tài),還有可能酒后嘔吐,把屋里弄臟,給新年的氣氛帶來不好的印象。加之,春節(jié)親戚來往多,被別人知道了影響不好啊。
不要吵架
大年初一,各家各戶都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如果在這一天吵吵鬧鬧,那就會顯得特別刺耳,讓大家議論紛紛,被傳為笑柄。初一切記不要吵架,有什么問題可以慢慢協(xié)商,理智來解決。
不要吼孩子
小孩子有時候不懂事,會闖一些小禍,辦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大年初一出現(xiàn)這種情況,千萬不要吼小孩子啊,不然會搞得他一個春節(jié)都過得不愉快,你自己心里也一個春節(jié)難受,小孩子也有自尊心,要以教育為主。
不要起得太晚
大年初一早上,既要早點起床點鞭炮,迎福氣,還得出門給長輩拜年,因此切記不要起得太晚。起得太晚,你就錯過一年一度給老人拜年的機會,是很失禮的。
不要亂吃藥
初一最好不要吃藥,討個好意頭,不過如果是急癥或醫(yī)生囑咐要吃藥,那可不能耽誤啊。
拜年的禁忌
和人一起去拜年的時候,如果對方起晚了,催他起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人姓名,如果你喊他名字,這意味著對方全年都要被人催促做事情。拜年時,千萬不要跟睡覺的人拜年,一定要等對方起床以后再拜。
不要做衣物
初一千萬不要做衣服或修補衣服。做衣服的話,就用到刀子和剪子,使用針線,這些的寓意都不好。據(jù)傳動了刀子和剪子,在新的一年逃脫不了口舌和是非。
農(nóng)歷正月初一是什么日子
正月初一是春節(jié)。
春節(jié)別稱:
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歲首、元旦。
正月初一又稱大年初一,也就是我國的農(nóng)歷春節(jié),民間俗稱過年。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jié)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xù)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
道教天臘之辰
在道教中有五臘良辰的信仰,正月初一是道教的天臘之辰?!对企牌吆灐肪砣哂涊d:“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臘?!碧炫D一詞由此而來。
道教認(rèn)為一年中的五臘是良辰吉日,適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獲得福佑,天臘之辰即是祭祀正月初一的慶典。這一天是“五帝校定生人神氣時限長短”之日,各道觀常設(shè)壇慶賀,舉行法事活動。在這一天應(yīng)在禮敬神明祖先的同時,反省自己的言行德性,為善去惡,進于同道。
正月初一的習(xí)俗
1.走親戚
初一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梢远毫舫燥?、玩耍。
2.禮節(jié)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yīng)主動跪拜,主人應(yīng)走下座位做攙扶狀,
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yīng)擇日回拜。
3.感謝性的拜訪
凡是上年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y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4.串門式的拜訪
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fā)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jié)。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有些機關(guān)、團休、企業(yè)、學(xué)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5.古代拜年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nèi)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眱勺郑礊槌蟹棚w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jié):“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背蔀闀r尚。大戶人家特設(shè)“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xué)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jié)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fēng)。
上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cè)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lián)年誼,以敦鄉(xiāng)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xí)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F(xiàn)如今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shù)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jié)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jié)”,初十以后叫“拜燈節(jié)”,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后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6.開門炮仗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7.占卜運程
舊時中國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dāng)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dāng)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習(xí),認(rèn)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fēng)無雪為吉。后代由占歲發(fā)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fēng)俗。
8.貼畫雞
古時春節(jié)在門窗上畫雞來驅(qū)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dāng)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jié)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jù)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后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后世剪紙藝術(shù)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俄n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