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bha9z"></label>

  1. <i id="bha9z"><del id="bha9z"></del></i>

    
    	

    過臘八節(jié)傳統(tǒng)飲食習(xí)俗大全

    柳琪220 分享 時間:

    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fēng)俗。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過臘八節(jié)傳統(tǒng)飲食習(xí)俗大全,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過臘八節(jié)的意義

    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fēng)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jié)日食俗。

    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jié)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jié)日,后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tǒng)文化把臘八節(jié)定為佛成道日。

    臘八節(jié)傳統(tǒng)飲食習(xí)俗

    1、臘八粥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jié)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佛粥,民間傳說來自天竺。中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背耘D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將麥仁、薏米、小米、糯米、紅米、蕎麥、芝麻、紅棗、枸杞、葡萄干、桂圓、花生、核桃、杏仁、栗子食材豆類、米類、蜜餞堅果類分開放,清洗干凈。在豆類中加入清水,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浸泡一夜,沒有時間的話可以浸泡4個小時。繼續(xù)在米類中加入清水。有時間可以浸泡半天,沒有時間可以浸泡2小時。先將豆類放入鍋中,煮20分鐘左右,再倒入浸泡好的米類,熬煮45分鐘左右。待粥微微濃稠時放入蜜棗,繼續(xù)熬煮片刻即可離火。放入冰糖,即可實用。

    2、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臘八前后,用小黃豆做成豆腐,中間挖洞放入食鹽,在溫和太陽下烤曬而成,使鹽分慢慢吸收。

    3、臘八面

    我國一些不產(chǎn)或少產(chǎn)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做臘八面前一天下午就得炒好臊子、和好面。做臊子時,先把新鮮的豬肉或羊肉切成肉丁,再把豆腐、白蘿卜、紅蘿卜、大蔥等蔬菜切成丁;把肉丁放進熱油鍋炒到快熟時加入蔬菜丁,炒好后盛出備用;將和好的面搟成薄片、再切成菱形長條;鍋里水燒開后,先把洗泡過的黃豆、小米、粉條、木耳、黃花菜等下入,煮至快熟時,下入面,最后再把準備好的肉臊子調(diào)進去,加入鹽、花椒等調(diào)料,這樣,一鍋香噴噴的臘八面就做好啦。

    4、粘火勺

    俗話說臘八天里太冷了,會凍掉下巴,因此要吃一些粘性大的食品把下巴粘住。粘火勺就是一項北方傳統(tǒng)的臘八節(jié)食物,臘八這天一次烙上數(shù)百個,烙好后,放倉房大缸中以雪凍之,食用時,取出放鍋中餾一下即可。粘火勺以糯米粉為原料,添加大米粉中和粘性,鍋中大火熬爛紅小豆或是烘熟的芝麻作為餡料。糯米粉揉成面團,中間填入甜甜的紅豆沙餡,壓成小厚餅,上鍋烙熟。出鍋后咬上一口,外皮酥脆粘牙,內(nèi)餡香甜軟糯,個頭又小巧精致,像極了中國版的銅鑼燒。

    5、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jù)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征連年有余。

    6、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華北一帶的習(xí)俗,從臘八前后開始泡制,7到10天就變成湛青翠綠的顏色了。臘八蒜的制作也挺簡單的,挑紫皮的最好,蒜瓣小泡得透,泡出的蒜脆香;普通蒜頭雖說個頭大,但泡出來發(fā)紫口感不脆。紫皮蒜去皮后浸入米醋,裝入小壇子封嚴。米醋色淡,泡過的蒜色澤如初,橙黃翠綠,口感酸辣適度,香氣濃而微甜。蒜辣和醋酸的香味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涼菜也可以用,味道獨特。臘八蒜是過年家常菜的健康作料,不論是炒雜菌、炒藕,還是炒肥腸、炒牛肉,都為菜色增添了一抹碧綠。

    7、臘八豆

    臘八豆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民間多在每年立冬后開始腌制,至臘月八日后食用,故稱之為“臘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且異常鮮美,因而很受人們的喜愛。臘八豆做法有點復(fù)雜:將黃豆洗凈,并撇除空皮殘粒,用涼水泡脹,撈出,加水下鍋(煮水要蓋過黃豆一寸),先用大火煮熟后,再用小火煮爛,煮至用手一擠就成泥狀即可。再把豆從水中撈出(煮豆水中放點鹽,保存?zhèn)溆茫?,攤涼放在布袋?nèi),再把布袋放在筐或其它容器里,四周用稻草或棉絮圍上保溫,放在20攝氏度左右的地方。約2-3天后,黃豆發(fā)燙,取出攤涼;然后裝在缽子里,加入原來的煮豆水;再加配料,按每斤黃豆加食鹽50克,花椒2錢,辣椒粉5錢,也可適量加入生姜,一起拌勻;拌時如咸味不夠,可以添加些食鹽,另加點酒,以增加香味。最后把拌勻的黃豆裝入壇內(nèi),封嚴壇口,10天后即可取食。

    8、臘八飯

    寧夏、河南等地的習(xí)俗是吃臘八飯。寧夏臘八節(jié)做臘八飯一般用各種豆類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河南的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谷豐登。西寧臘八節(jié)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jīng)一夜文火煮熬,麥仁飯異香撲鼻,十分可口。

    臘八節(jié)的5個傳說故事

    一、牧女乳糜救佛祖的傳說

    提到臘八節(jié),就不得不說臘八粥。相傳,臘八粥來自印度,是一種宗教節(jié)日食品。

    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佛本是印度北部迦吡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兒子,名字叫悉達多。他當時看到眾生受到生老病死的痛苦折磨,就決心出家修道,尋求解決生死煩惱的方法。在他修苦行期間,因為每天只吃一麻一米,所以瘦骨嶙峋,好似枯木一般。有一位牧女把自己的午餐拿出來布施給悉達多太子,悉達多太子才恢復(fù)了元氣。后在菩提樹下靜坐悟道成佛,人們?yōu)榱思o念佛祖成道,就效仿牧女獻乳糜的傳說,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為“八寶粥”。

    二、悼念民工的傳說

    傳說秦始皇在修長城時,民工常年吃住在工地,吃飯問題還要自己解決,讓家人送飯吃。有的人家因為貧窮或者遙遠,糧食就不能及時送到。有一年臘月初八,民工們斷了糧,大家就開始翻騰糧袋,把收集到的豆子、米等各種糧食都匯集到一起,熬了一鍋粥吃了,但最終還是都餓死了。為了紀念這些民工,人們每到臘八的時候,就吃“臘八粥”。

    三、寶娃悔過的傳說

    傳說有個人叫寶娃,好吃懶做,生活奢侈,不久就把父母留下的家產(chǎn)糟蹋光了。到了臘月初八,別人都開始準備年貨,他家卻一貧如洗,看著滿面淚水的媳婦,寶娃羞愧難當。鄉(xiāng)親們知道后,就東家一碗米,西家一碗豆,送來了各種糧食、蔬菜。寶娃媳婦將這些糧食蔬菜合到一起,熬了一鍋粥,解決眼前的困難。從此以后,寶娃不僅勤奮勞動,而且生活節(jié)儉,很快就富裕起來了。為了讓寶娃記住這個教訓(xùn),寶娃媳婦每到臘八這天,就熬臘八粥。人們?yōu)榱擞眠@個故事教育子女,也在這天吃臘八粥,漸漸形成了風(fēng)俗習(xí)慣。

    四、朱元璋吃粥的傳說

    相傳朱元璋當年在牢房里受苦時,又冷又餓,朱元璋就從監(jiān)牢的老鼠洞里刨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谷物糧食,他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為這天是臘月初八,所以朱元璋就美其名曰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jiān)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就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jié),把自己吃過的雜糧粥命名為臘八粥。

    五、紀念岳飛的傳說

    相傳南宋年間,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zhèn),當時正值數(shù)九寒冬,因糧草不足,岳家軍挨餓受凍。老百姓們知道后,都相繼送些粥來,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后,大勝而歸。這天正是臘月初八,岳飛死后,人們?yōu)榱思o念他,每到臘月初八,就以雜糧豆果煮粥,后來便約定俗成,沿用至今。

    663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