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小年習(xí)俗
到了臘月二十三,意味著春節(jié)越來越近了,那么,臘月二十三有哪些習(xí)俗和講究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2022臘月二十三小年習(xí)俗,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目錄
臘月二十三小年習(xí)俗
祭灶王
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漢族民間稱"灶王爺"。相傳灶王原來是一個叫張單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賢慧女子郭丁香為妻,后又休妻續(xù)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懶做,不久就把張家財產(chǎn)揮霍一空,改嫁他人。張單家境敗落,又遭火災(zāi),淪為乞丐。一天,他乞討到一戶人家,主人給了他熱湯熱飯,后發(fā)現(xiàn)施飯者就是他休棄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難當(dāng),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為灶王。
小年這天,也是漢族民間祭灶的日子。漢族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四,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祭灶對聯(lián)
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guān)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shù)淖焐?。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
二十三,把豬殺
俗語說:“二十三,把豬殺”。這一天,大部分人家都要殺豬,并為過年包餃子、做菜準(zhǔn)備肉料,民間將此舉動稱之為“殺年豬”。東北童謠中說“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月就是年”,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盼望過年和殺年豬吃肉的心情。
殺年豬是為過年做準(zhǔn)備,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里脊、排骨、后鍬等部分分解成塊,和灌制的血腸、粉腸等一起,放進大缸里冷凍貯藏備用。由于民間有正月初一到初五前不能動刀的習(xí)俗,一般在除夕前就把這幾天要用的肉料按用途切好剁好,放在缸內(nèi)的盆碗里,到用時拿出來 “緩”(解凍融化)一下就可以加工了。東北冬季寒冷,年豬肉從臘月存放到二月初也不會變質(zhì)。精打細(xì)算的人家就會把這些肉按“計劃”食用,則民間視為“過年”的整個正月里,都應(yīng)“不斷肉吃”。
臘月二十三,撣塵掃房子
臘月二十三,撣塵掃房子”的風(fēng)俗 ,由來已久。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fēng)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xí)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年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xí)慣。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小年是什么時候
小年,即每年農(nóng)歷臘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爺?shù)墓?jié)日。它是整個春節(jié)慶?;顒拥拈_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xí)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
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xí)俗歷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時候發(fā)生了變化呢?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jié)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zhǔn)備年貨,準(zhǔn)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布依族把六月六稱為“過小年”,又稱“敬盤古”。相傳很久以前,布依族的始祖名叫“盤古”。他喜種稻子,和海龍王的女兒結(jié)為相親相愛的夫妻,生了個兒子名橫。盤古死在六月六日。為了紀(jì)念他發(fā)明的水稻種植技術(shù),祈愿五谷豐登,人們要在這天“敬盤古”。這天人們要吃播米飯,喝擂米酒。播米飯用植物葉子浸染為五種顏色,象征五谷豐收?!械娜诉€屠宰豬羊,祭土神、灶神和地母,以鑲災(zāi)祈福,預(yù)祝農(nóng)田豐收。
臘月二十三南北方不同的習(xí)俗講究
臘月二十三也叫小年,小年的日子不是固定的,南北相差一天,每年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南方是臘月二十四。北方過小年時,祭灶吃糖瓜、貼灶神畫像、剪窗花、大掃除、放鞭炮、吃餃子、吃火燒樣樣少不了,而南方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家家戶戶吃年糕,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此外,海南的小年則在農(nóng)歷十五元宵節(jié)。海南民間有這么一句話:“年三十的煙火,正月十五的燈”。對于海南人來說,年未過正月十五,是不算結(jié)束的;元宵節(jié)這天如果你在文昌某個鄉(xiāng)下過節(jié),如果你晚上在誰家的菜地外面看到有人正在悄悄的采摘蔬菜,你可不要大呼小叫。其實,這是當(dāng)?shù)亓鱾鞫嗄甑脑?xí)俗“偷青”。他們采摘蘿卜、黃瓜、青菜等一些新鮮的蔬菜,即使被菜園主人遇到了,也絕不會挨罵。有些菜地的主人還會幫你采摘分量更大的蔬菜以分給年輕人,還有一些會唱歌的主人還會送你祝福的文昌歌謠:“小姐姐,摘棵蔥,保你聰明又伶俐;小哥哥,拔把芹,祝你勤勞又快活;小弟弟,來拿菜,愿你明朝發(fā)大財。青年將采摘的菜帶回家,意味著新的一年中好運常有,萬事順意。
臘月二十三來歷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后逐漸演化為“二十三,過小年”。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每到這一天(或二十四),人們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和掃塵活動。從此揭開了整個春節(jié)慶祝活動的序幕。
臘月二十三傳說
灶王爺?shù)膫髡f
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fù)責(zé)管理各家的灶火,保護和監(jiān)察一家。一年后要將這一家一年中發(fā)生的所有事情向玉皇大帝匯報。關(guān)于灶王爺?shù)膫髡f有很多,下面兩個流傳比較廣,也比較適合講給孩子聽。
第一個傳說:
從前有個叫張單的人,不愿種地,出門做生意,發(fā)了財,回家后嫌棄糟糠之妻,娶了一個揮霍無度的人做老婆。張單不再像以前那樣勤奮,在外不務(wù)正業(yè),家道敗落。后來又遭遇大火,財產(chǎn)全部燒光,張單淪為乞丐。
有一年臘月二十三,要飯要到了原來妻子的家中,羞愧難當(dāng),一頭鉆進爐灶,被憋死。玉皇大帝為了警戒人們不要像張單那樣犯錯,就封他為灶王,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一家人的言行。
第二個傳說:
在某個朝代,皇帝派一個大臣到河北大平原當(dāng)州官。大臣到任之后,天天到百姓家吃酒席,開始是一個人去,后來全家人、隨從、家里的雞狗也一起去。一年就吃得白白胖胖,百姓叫苦連天。
有個叫“張大巴掌”的,力氣很大,想教訓(xùn)一下州官。就謊稱家里燉了“龍鳳肉“,邀請州官去吃,州官毫不客氣地帶著人去了。到了那里,發(fā)現(xiàn)肉沒熟,州官質(zhì)問“張大巴掌”。
結(jié)果張大巴掌給他一頓臭罵:“你們把老百姓吃得好苦哇!這回算跑不了啦!今天讓你們嘗嘗我的巴掌吧!”
張大巴掌的媳婦說,“就把他們打在墻上,死后看著老百姓吃好東西!”張大巴掌真的就把他們打到灶旁上的墻上了。
有人提議把他們的畫下來,每家都貼上一張,看到家家戶戶的好東西,就讓他饞吧!
皇上知道后很生氣,但也很無奈,只好貼告示說:州官兩口子是皇上的“御膳廚子”,侍候皇上有功,死后封他們?yōu)樵钔鯛?、灶王奶,家家戶戶畫上灶王像,貼在灶旁墻上,以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