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節(jié)氣要吃荔枝的原因
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從夏至之后開始,白晝時間慢慢變短,夏至開始飲食要注意少糖,以開胃為主,很多地方有不同的夏至習俗。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夏至節(jié)氣要吃荔枝的原因,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夏至為什么要吃荔枝
荔枝含天然葡萄糖多,還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補腦,健身,益智但是多吃上火,會引起體內糖代謝紊亂,造成“荔枝病”(即低血糖),輕者惡心,出汗,口渴無力,重者頭暈昏迷荔枝可強身適當吃并不會導致肥胖。
不要連續(xù)大量進食荔枝,可在吃荔枝前后喝一點鹽水或者涼茶,綠豆水、冬瓜水、生地湯等也有良好療效。對孩子來說,荔枝和芒果、龍眼等水果一樣,內火重的小朋友最好不要吃,而正常兒童也盡量少吃;對老人而言,有便秘現(xiàn)象的老人盡可能不要食用;特別是有肝病、腎病、糖尿病、胃腸病患者更應慎重。
荔枝屬性溫燥,陰虛火旺的人最好少吃(一次最好在0。25公斤以內)。如果正在長青春痘、生瘡、傷風感冒或有急性炎癥時,則不適宜吃荔枝,否則會加重病癥,但身體虛寒、胃寒的則適宜多吃。
有人贊美荔枝對身體的好處:食之能使五內清涼,可以消肺氣,滋真陰,返老還童。但亦有人相信,荔枝是“補火”的果品,多食能引起“火燥”,若身心有燥熱,實不宜食用。
荔枝的“補火”之說,可能是由于荔枝所含的天然葡萄糖特別多,而天然的葡萄糖對補血健肺有特殊的功效,對血液循環(huán)、產溫機能有特殊的促進作用。因此,平素“肝火容易妄動”,“體溫容易亢進”的體弱者,多吃荔枝,就有可能引起煩躁不安。
但是,凡有“補火”功能的藥物或食品,多數有滋養(yǎng)強壯作用,所以荔枝可當作食療品以滋補身體,對于心臟衰弱、肺弱之人,吃荔枝有壯心健肺的功效,一般體溫不足、貧血衰弱者,不妨當作滋養(yǎng)強壯補益品。
夏至的風俗活動
祭神祀祖: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jié)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吨芏Y·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敝艽闹良郎瘢鉃榍宄哪?、饑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后,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后,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队详栯s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薄吧取?,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夏至”食品:
“麥粽”與“夏至餅”: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吳江縣志》:“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辈粌H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冬至餛飩夏至面: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qū)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p>
夏至習俗吃什么
夏季因為多汗,體內的鹽分損失過多,此時應該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苦味以清心。夏至除了飲食清淡,還可多吃苦菜類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濕、清涼解暑、促進食欲等作用。不過,苦味食物均屬寒涼,雖然能清熱瀉火,但體質較虛弱者不宜食用。
冬至餃子夏至面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qū)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這大概是因為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麥粽”與“夏至餅”
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秴墙h志》中記載:“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比藗儾粌H吃“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搟面做薄餅,烤熟,夾著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贈親友,俗稱“夏至餅”。
廣東:涼食避暑
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補涼湯、涼茶、酸梅湯等比較傳統(tǒng)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調醋,少鹽、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類等為主。
江蘇常州、無錫:吃餛飩
夏至這天,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背赃^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節(jié)氣要吃荔枝的原因相關文章:
夏至節(jié)氣要吃荔枝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