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jié)氣的傳統(tǒng)習俗2021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這天,太陽位于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冬至節(jié)氣的傳統(tǒng)習俗,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冬至節(jié)氣的傳統(tǒng)習俗
1、北方吃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對于北方人來說,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在冬至這天吃的餃子,大多數人會選擇羊肉餡的。理由是羊肉性溫熱,冬至吃可起到溫陽作用,幫助機體驅寒,還有溫養(yǎng)臟腑的作用。
2、南方吃湯圓
南方人冬至吃湯圓,在我國江南尤為盛行。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寓意團團圓圓。古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3、閩南吃姜母鴨
冬至也是閩南人十分重視的一個節(jié)日,不僅要祭天祭祖,而且家家戶戶都要進補,要食用姜母鴨、四物鴨等溫性食物。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yī)認為姜有溫補功效,而鴨子滋陰補氣,所以閩南民間至今有冬至進補的習俗。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F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5、吃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6、祭祖
因為冬至節(jié)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個掃墓節(jié),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jié)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冬至的意義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個節(jié)氣,在每年陽歷的12月21日至23日,太陽運行到黃經270度時。據史料記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其節(jié)日習俗傳承已近3000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被制定的一個節(jié)氣,古稱“日短”或“日短至”。
冬至日這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過了這天,太陽逐漸北移,白天開始一天天變長。冬至過后,我國各地氣候都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氣象資料顯示,每年的冬至前后都有強大的冷空氣南下,造成驟然降溫。冬至這天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冬至這天起開始步入“進九天”。
老人們常說“冬至不過不寒”,這話有一定道理。明日,我們迎來冬至,這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自冬至開始,我國便進入“數九寒天”,即人們常說的“進九”。冬至過后,我國各地氣候都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氣象資料顯示,每年的冬至前后都有強大的冷空氣南下,造成驟然降溫。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同時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冬至節(jié)有自已的飲食,北方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面”,全家圍桌而食,稱“蒸冬”,南方則吃豆腐,當地諺語:“若要富,冬至吃塊熱豆腐”。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jié),但春天已經不遠,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jié),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jié)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吃什么
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jié)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年糕
杭州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食物,屬于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jié)和冬至,我國很多地區(qū)都有講究吃年糕。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tǒng)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冬釀酒
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釀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撲鼻。斟酒入杯,酒香漸漸泛起、然后擴散,最后滿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氣,讓人不飲先醉。不過冬釀酒度很淡的,老少婦孺均能喝上兩杯。舊時的蘇州冬釀酒是一種米酒,與桂花一同釀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澤金黃,隱隱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冬至團
蘇州人冬至夜吃“冬至團”。冬至團又稱“稻窠團”,用糯米粉加餡料做成,餡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蘿卜絲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贈送親友。冬至團又稱為“稻窠團”,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為團,以肉糜、菜果、豆沙、蘿卜絲為餡,祭祀并互相贈送?,F在仍有吃冬至團子的習俗。
冬至節(jié)氣的傳統(tǒng)習俗2021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