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杰出滿分作文范文5篇
作文是語文考試的重中之重,想要寫出好的作文,可以多看一些滿分作文,靈活運用來提升自己的作文分值。下文是小編為你精心編輯整理的高考杰出滿分作文范文5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更多內(nèi)容,請點擊相關(guān)欄目查看,謝謝!
高考杰出滿分作文范文1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無己、無功、無名,所以擁有了三秋。“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陽光敞開胸懷,擁有了全世界;人打開門窗,才會永遠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陽光里。這就是中華兒女傳揚和踐行的“眼界格局說”——眼界無窮世界寬!
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異?!皦菙?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是眼中充滿自我的孤芳自賞,桀驁中透著孤寒,所以它只能絢爛一隅?!安菽局翰痪脷w,百般紅紫斗芳菲”是滿眼功名的你爭我搶,積極進取中透著自我,所以它們只能哀嘆春之歸去?!昂雾殰\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著高尚與豁達,所以桂花與秋永恒。它不將群芳爭艷視為進取,也不將自我封閉視為高潔,而是將全部精神用于醞釀:每一?;ǘ寄哿饲镏A,每一次呼吸都散發(fā)著靈魂的芳香!為什么柳永熱情地歌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為什么人們殷切地期望“蟾宮折桂”?因為桂花是深深體味秋之真諦的哲人,是深沉、濃郁、成熟的象征。它彰顯了秋天,也彰顯了自己。
人在理解宇宙的運行中提升境界?!笆芄庥谙兑娨淮?,受光于窗見室央,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原來陽光與人都在成長。當陽光的眼界與身影由窗欞間、窗戶、庭戶擴大至天下時,它擁有的世界也由一床、室央、一堂擴大至四方。魏源正是在太陽的運行中領(lǐng)悟了眼界和境界提升的關(guān)鍵:所受者小,所見者淺;所受者大,則所見者博。滿足于一米陽光的人怎能體味真正的光明與溫暖;睜開雙眼看世界才能擁抱時代,擁抱世界。
杜甫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王安石說“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莊子筆下望洋向若而嘆的河伯,用巨鉤巨餌、踞會稽、投竿東海的任公子,井底之蛙與東海之鱉,還有“摶扶搖羊角而上”的大鵬......汪洋恣肆的筆端分明流淌著兩個詞:眼界與格局。哲人的話言猶在耳,社會上卻早已喧囂著浮躁、自我、狹隘與淺薄。君不見,“秀”成了“規(guī)定動作”:秀顏值,秀財富;秀孩子,秀愛人;秀仁善,秀孝順!到底是要彰顯對方,還是虛榮自卑自私自利地彰顯自己?君不聞,“保護自己”成了“必修課”:不與陌生人說話是保護自己的法寶;思想和內(nèi)心是不敢被陽光觸碰的堡壘;“世界那么大”的誘惑敵不過“社會充滿陷阱”的恫嚇!到底是陰霾太多還是我們自我封閉太小家子氣?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落霞成就了孤鶩,還是秋水彰顯了長天?“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是蘇軾成就了赤壁與黃州,還是命運與歷史成就了大師?我想,成熟的人一定能給出正確的答案:擁有大眼界和大格局才能趨向真善美的境界。是為“眼界無窮世界寬”。
高考杰出滿分作文范文2
杜甫詩中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逼鋵嵞睦锊皇怯乃{的夜空和象牙白的月亮,為何偏偏在“故鄉(xiāng)”看到的那一顆,分外地明亮皎潔呢?
中國人常常對故鄉(xiāng)有一種奇怪的執(zhí)念。尤其是那些帶著一身酸氣的文人騷客,那些身居海外的漂泊游子,人至中年后,幾乎無一例外地開始懷念故鄉(xiāng),尋找故鄉(xiāng),時不時感嘆一句,再也回不到記憶中的“故鄉(xiāng)”。
而這也不難理解。他們中的許多人懷念的,是在那個“故鄉(xiāng)”中,他們所度過的童年與青春。我們的傳統(tǒng)總是鄙棄喜新厭舊之輩,因而也就造就了更多懷舊,戀舊的人。他們對故鄉(xiāng)的留戀,其實是一種“憶往昔”,他們的鄉(xiāng)愁,愁的是自己回憶中最為美好無憂,卻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年少。
這其中的另一些人,他們所尋找的,則是自己的“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的文化,便是從這樣一個“源”,一個“根”,伸展出繁茂壯麗的無數(shù)枝葉。而對于一個人來說,他的軀體生于父母,因而要重孝道。他的思想源于自然的偉大和祖先的智慧,這些“根”,在他最初開始的地方。他們尋找記憶中的故鄉(xiāng),尋的是這思想的源頭,尋的是自己的“根”,有些人與他的父母、長輩不生長在一個地方,他其實有兩個故鄉(xiāng)。這兩個地方思想、文化的共同引導,才成就他這樣一個完整的人!
人們對故鄉(xiāng)的感情往往十分復雜。它常會讓人有“家”的歸屬感,也會產(chǎn)生“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認同感。少年人常常想要離開家鄉(xiāng),他們所想要的,是外面能讓他們自由飛翔的廣闊天空;中年人常常想要回到家鄉(xiāng),他們所想要的,是故鄉(xiāng)記憶中的童年快樂和年少輕狂。人生像一個無休止的循環(huán),從蹣跚學步到步履蹣跚,大家急著離去,最終又匆匆歸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一個人,每一個人生,我們做著同樣的事情:醒來,又睡去;活著,便走向死亡。曾經(jīng)在故鄉(xiāng)看膩了的黃橙橙的月亮,成了長大后眼中最明亮的一顆牽掛!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當你歷盡滄桑,別忘了回家的路,那個籠罩著皎潔月光的故鄉(xiāng),還在等待著當年那個輕狂少年人!
高考杰出滿分作文范文3
古往今來,歷史的車輪如狂風般呼嘯而過,卷起的風沙曾湮滅多少輝煌?!然而,一直有一群人昂首在天地之間!他們是歷史的弄潮者,他們永遠忠于自己民族的靈魂,他們稱自己為:中國人。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闭\然,這是中華民族自古便有的民族精神,它作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支柱,屹立千年,以至于時至今日,這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仍深埋在我們民族的靈魂之中。
靈魂是不可棄的。若連靈魂都可以遺棄,又談何精神?又談何民族?然而,中華民族歷史上卻又不乏丟失靈魂的時候。君可記得曾經(jīng)的喪權(quán)辱國?君可知曉文_革中的人心惶惶?這都是我們曾經(jīng)的“落魄”。但君又可記得虎門上空熊熊的熱浪?君又可知曉粉碎四_人幫時的舉國歡慶?沒錯,中國人一直未曾忘記他們民族的靈魂!那是他們永恒的,不屈的精神!
“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边@是魯迅對曾經(jīng)的中國人的告誡。而這句話又是否適用于現(xiàn)代中國人?我們中不乏缺少民族精神的人,沒有上進心,崇洋媚外,民族歧視者怕是大有人在。然而人們總以一種抱怨教育、抱怨社會、抱怨國家的心態(tài)回避問題,而不是從自身調(diào)整。而那些問題也并未有所解決。我們是不是該反省,我們是不是錯了?我們是不是已經(jīng)丟失了民族的靈魂?我們是不是應該正視這“慘淡的人生”?!
中華民族的靈魂是堅定不移的磐石,是勇往直前的激流,是不朽不折的古樹,是昂首挺胸的雄獅!
中國人可能不是最偉大的民族,但中國人絕對是不向任何人低頭的民族!所有的輝煌我們都記著,所有的屈辱我們也記著。因為我們知道,這輝煌是所有屈辱的血淚支撐起來的!我們要讓所有的后代都知道,中國人面對屈辱并沒有妥協(xié),而是在忍辱中豐滿羽翼,等待崛起后的一飛沖天!
正如毛主席所說:“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我們不能遺忘曾經(jīng),我們要銘記歷史,銘記所有的屈辱與輝煌,更要銘記那永垂不朽的民族的靈魂!
高考杰出滿分作文范文4
蕓蕓眾生中,每個人都似一朵綻開的花,各具特色,獨領(lǐng)風騷,或艷麗、或芬芳、或淡雅、或清新……何須強求自身所不具有的特點,每個人本身便是一道靚麗的景色。
正如李清照吟出的:“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們并不生來十全十美,但必生來就獨具特點,正視這些別樣的特點,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可發(fā)展的優(yōu)點并不少!
不強求自己與別人同化,不逼迫自己學來他人優(yōu)點,而是找到自身優(yōu)點,發(fā)現(xiàn)自己,發(fā)現(xiàn)你便是那獨特的“花中第一流”。與其羨慕別人的“淺碧深紅”,渴望將自己油漆成“淺碧深紅”,倒不如正視自己,正視自己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自己一流的地方!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學不可以已”早已成為許多人的座右銘。這樣的思想讓許多已足夠優(yōu)秀的人忽略了正視自己,忽略了正視的重要性。
正視究竟有多么重要?
魯迅曾回答說:“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p>
這位具有時代意義的革命家的話,敲響了我們腦海中的警鐘:我們可曾正視過自己?
我們不停地忙著提升自己的能力,忙著提升自身素養(yǎng),可到頭來卻忽略了這之中最重要的東西——自己。我們本就具有的優(yōu)點被我們遺忘在了陰暗的小角落,以至于當我們遇到需要這些優(yōu)點來處理問題時,我們“不敢做”,“不敢當”,“不敢說”,甚至連“想都不敢想”!
孰不知,正視了自己,了解了自己的優(yōu)點,就不必再為“淺碧深紅”而苦惱,因為那時你早已知道自己便是花中第一流了!當年的阿西莫夫不就正是這樣嗎?正視自己,發(fā)現(xiàn)了自己寫作的天賦,憑借這筆與墨汁造就了跨時空的科幻小說的傳奇!
不可否認,“正視”對阿西莫夫這一生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蛟S,他忽略了正視自己的話,他至死也只是個普普通通的大學老師。
“學”卻乎“不可以已”,但“正視”也如“學”一樣,不可以忽略。正視自己,發(fā)現(xiàn)獨特的優(yōu)點,你將是最大的贏家!
不刻意與別人一樣,發(fā)現(xiàn)并正視自己的獨特之處——這便是這兩句所教授給我的全部。
高考杰出滿分作文范文5
杜甫《月夜憶舍弟》中有兩句令人共鳴難忘的詩,那便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前半句是寫實,后半句則是寫心。何謂“寫心”?抒寫心中所思所想所好所惡。那么問題來了:月怎么會是“故鄉(xiāng)明”?他鄉(xiāng)就沒有明月?他鄉(xiāng)明月就晦暗不明?難道他鄉(xiāng)故鄉(xiāng)會是兩個月亮?
月亮當然只有一個,他鄉(xiāng)月與故鄉(xiāng)月也不可能有本質(zhì)的不同。所以問題不出在月上,而出在望月的人上,出在望月的人的心情心緒上。故鄉(xiāng)的月亮之所以會獨明,換句成語說,這叫“愛屋及烏”,因愛故鄉(xiāng)這個“屋”,連帶偏愛了月亮這只“烏”。這在心理學上叫“暈輪效應”,又稱“光環(huán)效應”。它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jù)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后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zhì)的現(xiàn)象。在認知上,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心理弊病。
所以一旦主觀上認定“月是故鄉(xiāng)明”,愛屋及烏,很容易就演變成偏愛偏袒,而偏愛偏袒向前一步就是偏聽偏信。一個人的偏喜偏嗜似乎無關(guān)大局也無傷大雅,但如果這個人是一家之主呢?一族之長呢?一縣之宰呢?甚或是一國之君呢?那樣的話,這種偏執(zhí)偏好就是不公的開始,腐敗的溫床,混亂的淵藪,就是致命亡國的了。
和“月是故鄉(xiāng)明”這種什么都是自己自家的好相反,則是“月亮是外國的圓”這種什么都是別人別國的好,這兩個極端的看法做法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患病的根源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只憑主觀臆斷,全無旁觀客觀。這種人這種事這種想法做法,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是一一指出,辛辣嘲諷過的,可惜,病癥的診斷不等于病患的根除?,F(xiàn)今的中國,深患這兩種癥候的還大有人在,要想弊絕風清,我們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那么,怎么走?魯迅在《論睜了眼看》中也開出了一劑良方:“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p>
這正視,我想,首先就是正視自己。不但正視己長,更應正視己短?!兜赖陆?jīng)》上說“自知者明”,就是此意??墒?,自知何其難,總要找面鏡子照一照,以鑒妍媸,以別雅俗。唐太宗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也恰恰是這位視魏徵為人鏡的李世民,在魏徵死后半年,就下令砸了魏徵的墓碑,毀了這塊明鏡。所以,當權(quán)力失去制約走向極端,再好的明鏡也未必有用武之力。這還是號稱千古明君的唐太宗,要是碰上《白雪公主》里的魔鏡與王后,就更不知會鬧出什么幺蛾子了。
其次則是正視他人。也包括正視他族他國,總之,我之外的一切古今中外的人、事、物、理。《道德經(jīng)》說“知人者智”,不過,這種智慧也非易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大原則,可是何者為精?何者為粗?還是需要正視的這個人立得正,站得穩(wěn),端得平,看得清,分得明。所以魯迅再三強調(diào)“首先要這個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但不說別的,放眼天下,熙來攘往,又去哪里尋找那位“不自私”的圣賢君子呢?
而且,我還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月明”和“他國月圓”雖是兩種癥候,患病的卻常常是同一個人。其可怪也歟?其實道理很簡單:自卑的人往往自傲,極度的自卑往往產(chǎn)生極度的自傲。反之亦然。這大概也是物極必反的又一證明吧!只不過,這種證明一點也不令人愉快。
行文至此,似乎也該開出一副療救的方子,可我不想開,藥醫(yī)不死,佛度有緣,再好的方子也救不下必死之癥,作死之人。這么說,好像又悲觀了,不夠正能量。那就算是負能量好了,負能量也是能量不是。況且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讀《圣經(jīng)》看《神曲》,一點也不喜歡耶氏父子的天堂,老覺得滿天都是神光太刺眼,滿空都是鳥人太單調(diào)。我天性厭惡厭倦動輒清一色,異口同聲,一致同意之類,因為《論語》中孔子早就告誡“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全體的贊同與反對本身就不正常。所以,這篇哪怕打入荒腔走板,只要仍屬于不同的聲音,也認了!
高考杰出滿分作文范文5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