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后感作文600字
《金陵十三釵》以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1937年被日軍侵占的中國南京,在一個教堂里互不相識的人們之間發(fā)生的感人故事。這里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金陵十三釵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
金陵十三釵看完了,心情很低落,中日戰(zhàn)爭給我們的印象總是沉痛的,8年的抗戰(zhàn)勝利換來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不管是電影《南京,南京》還是電視劇《亮劍》、《雪豹》等,都是以日本侵華為素材。
中國成立前,就是處于一個戰(zhàn)爭年代,很多家庭被迫分離,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例子頻頻不斷。《金陵十三釵》一個簡單而又意義深遠的抗日題材,抗日戰(zhàn)士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保護女學生的安全,他們沒有什么文化學問,但是一旦遇到外敵的時候,都會展現(xiàn)出一種愛國精神,一種軍人無私的勇氣。人肉炸彈保女學生,鏡頭中的他們也只是一閃而過,但他們的作用卻是偉大而不可磨滅的,沒有他們女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撤離。
最后一名士兵也是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秦淮河的女人們,沒有人愿意一生下來就從事這種職業(yè),他們也是被逼無奈。整理發(fā)型后的他們,也是一樣充滿孩子氣息,他們心底也是保有一份純潔的。
犧牲自己救贖那些孩子,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從這里也反應一種崇高的人道主義,中國人的血性、不屈不撓的精神。不把一顆子彈留給敵人。
每個人都有一顆無私的心,一旦觸及不管是什么崗位層次的人,都會爆發(fā)出來,拾荒的老人會抱起小悅悅,過路的行人會跳下水救困在公交車的同胞等,希望每個人多奉獻一點無私的心,讓社會充滿愛,讓國家充滿溫暖,那么這個冬天我們就不會感到寒冷!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2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對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我承認我不是真正的勇士,甚至不是勇士??赐辍督鹆晔O》,我的心情低沉到了極點,痛苦而壓抑,也許這需要好幾天的時間才能恢復,我能夠體會張純如在寫作《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時的痛苦和矛盾的心情。雖然我屢屢下定決心,關于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以后絕不觀看,但我沒有辦法控制,一個眾所周知的秘密卻又似藏著無數(shù)人類未知的秘密,我竭力通過下一部電影探尋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關于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我已經(jīng)看過好幾部,大多是以紀錄片或是旁觀者、幸存者的采訪或是歷史遺留的資料片的形式再現(xiàn)歷史的真實面貌,這些影片大都十分沉重,震撼人心,從影片一開始就猶如一把尖刀刺入你的心臟,剜出一塊塊血肉,令你窒息。有些是以南京大屠殺為線索,講述一個故事,或刻畫一些人物形象,表達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電影《金陵十三釵》我感覺特別震撼人心,其震撼的地方在于真實的還原了南京城慘遭蹂躪的真實場景,真實的再現(xiàn)了中國軍人武器裝備落后的情況下以命相搏的勇敢和慘烈,真實的再現(xiàn)了南京人老老少少面對禽獸般猙獰的日本鬼子時的絕望和無助和令人窒息的恐懼。但是,電影的主體并不是單純的回顧那一段痛苦的歷史,而是刻畫了12名秦淮河的風塵女子(本來是14名,被日軍殺害2名)為了12個教堂女學生(本來是13人,一人因反抗日軍暴行從樓上摔下死亡)免遭侵華日軍殘殺挺身而出的感人事。
當然,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導演和編劇對于風塵女子的描寫進行了裝飾和美化,歷史上,確實有類似的故事,我記得看過一個紀錄片:劇情大概是外國傳教士領著一群中國人逃難,其中有男女老少,女學生,也有妓女。但在路中遭到日軍的堵截,他們強行要扣留下一部分女性,當然,禽獸的日軍跟想要留下女學生,在外國傳教士嚴正交涉下,日本兵同意只留下人群中的性工作者(妓女),在此萬分緊急的關頭,人群中的十幾名妓女為了保全大家,最中還是從中站了起來.......
影片中,導演采用了極度浪漫主義的手法來演繹,使得如此沉重題材的電影給人們在苦澀和沉痛之余帶了稍許的調味。比如,一名風塵女子為了給即將死去的傷兵(她覺得他長得像她的弟弟)談一首完整的曲子,竟和一名為了拿丟失了耳墜的女子一起冒著生命危險重新跑回青樓去拿琴弦,結果,琴弦拿到了,卻不可避免的碰到了日本兵,其后果之慘烈我不愿再回憶。但實際上,這只是浪漫主義的故事情節(jié),事實中,那時人們躲命都來不及,又怎么會去演繹這個電視和電影中常常見到的感人情節(jié)呢,這就是電影的藝術性所在吧。
還有,在12名風塵女子為了代替12名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慶功宴時,12名妓女換穿女學生的校服時,卻出現(xiàn)令人哭笑不得的情節(jié),由于女學生的校服太小,而妓女的胸又太大,因此大家的校服都拼了命的往里拉也扣不上扣子,于是,妓女頭牌玉墨下令大家,撕窗簾,纏胸部,改衣服,這一戲劇性的情節(jié)不僅使得妓女們放聲大笑,相互開起玩笑,也令現(xiàn)場的觀眾忍俊不禁。這表現(xiàn)了妓女們樂觀的精神和善于打情罵俏的本性,在我看來也是浪漫主義手法的體現(xiàn),馬上就要奔赴刑場了,戰(zhàn)戰(zhàn)兢兢是肯定的。但若真是這樣,電影就不是電影了,也就沒有觀賞性了。
電影的男主角約翰和玉墨的邂逅也頗讓人值得玩味。約翰不是傳教士卻最終扮演了神父的角色。他出場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外國流氓、混世魔王加情場老手。然而戰(zhàn)爭的殘酷性和人性本來的惻隱之心卻讓他的人生角色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最終成了保護女學生的神父。他和玉墨的邂逅、調情到后來的愛慕也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約翰和玉墨的調情,對話頗具韻味,既有美國式的幽默,又有法國的浪漫,有點給人以美國好萊塢大片的感覺,然而我不得不佩服老謀子導演水平的已經(jīng)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3
有一次,有個外國記者問周總理,你們中國有沒有妓女,周總理說有,就在中國的臺灣,當我讀過這段史料時,我非常欽佩周總理的機智,既很好的回避了老外刁難的問題,又申明對臺灣的立場。如果周總理也能讀過金陵十三釵的故事,他還可以加一句,這些妓女中有些還很高尚,很偉大。她們的故事可以大書特書,并不是什么丟人的事。
我知道這樣的題材有人會不喜歡,中國的歷史向來都是男人的歷史,女人只是配角罷了,至于妓女之流更是拉不上臺面的。所以說紅樓夢偉大,因為你很難想象在那個年代,居然有一部作品描寫那么多美好的女性,不帶偏見,甚至可以說是歌頌。
都說是紅顏禍水,頭發(fā)長見識短。而那十二個女人,在昏暗的歷史背景中,選擇了成為英雄。這不是什么民族大義,不是什么家國存亡,不是舍生取義,而只是“我就是看著那十二個女娃可憐。”這些女人從來不用那些,只有男人們才用的讓人起雞皮疙瘩的言辭,這就是最樸素的人性,真真切切。
有人說豆蔻傻,至于嗎,就為了一把琴弦,冒那個險?這種豆蔻的邏輯,男人不會懂,她們就是感情動物,情真了,意切了,生啊,死啊,也就淡了。一個鐲子,一塊帕子都是寄情之物。說豆蔻傻的人讀不下紅樓夢的,因為黛玉也傻,司棋也傻,甚至尤三姐。浦生死時沒聽見豆蔻給他唱《秦淮景》,但這一生也值了,他碰到兩個有情有義的人,一個是李教官,一個是豆蔻。
有人說,李教官怎么和豆蔻一樣呢?人家是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是,他是英雄,但他不僅僅為保家衛(wèi)國,李教官也有著自己感情,不然,不會撿那只鞋子,在門縫的微弱燈光下,他輕輕放下那只鞋子,聽見里面的學生在唱頌歌,他眼里含滿了淚水,輕輕的對發(fā)現(xiàn)他的書娟做了一個手勢“噓!”,然后默默的離開了,他也許在想那些死里逃生的孩子,安靜下來,多不容易啊,如果發(fā)現(xiàn)一個身穿軍裝的人就站在自己門口,會是怎樣的一種驚愕。
之前李教官看到驚慌逃命的女學生,只說了一個字“打”……放棄了出城的最后機會。
玉墨很驚艷,舉手投足間透著高貴,不像是妓女的作風,對那個二流子,酒鬼,膽小鬼似的老外根本看不上,玉墨求他是為了活命,還為了她那些姐姐妹妹的命。自從她發(fā)現(xiàn)這個老外試圖拯救女學生,她改變了觀點,說:“我不喜歡你胡子拉碴的樣子”,愛上了他。她不愿讓自己悲哀的過在女學生身上重演,所以第一個說要替女學生。女人的決定有時比男人還堅定!
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也許沒有那么多女性像王昭君,劉胡蘭那樣標榜史冊,但更多的女性,有的只是一點點承受,一點點隱忍,一點點說不清道不明的憐憫心,她們用自己的方式書寫了人類的良心。這是不可以被抹的歷史。張藝謀,嚴歌苓在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把這逝的歷史一點點的回憶……。
那么貝爾呢?連自己的安危都無法顧及,一個陌生的民族,一群黃皮膚的孩子又關他什么事呢?他完全可以蜷縮在書柜下面,直到外面的掙扎聲消失…。,但他聽不下,看不下,他的孩子若還活著也許也是十三四歲,這種事不應該發(fā)生在孩子身上,他覺得。他站了出來,不再是那個讓玉墨瞧不起的入殮師。
電影中出現(xiàn)老外,我覺得是特別精心的一筆,這是人類在遭受戰(zhàn)爭的苦難,沒有國籍,沒有民族,這是壓迫與被壓迫的反抗!這一筆逃出了狹隘民族主義的藩籬,我們不是在說“中國不會亡!不會亡!”而是在說“人人生來平等!”。
正是這些細微的人性關懷在打動著我們…。
影片快結束時,我看到陳喬治的女裝扮相,我含著淚笑了,這是我見到的最娘們的純爺們,純的。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4
說實話,如果不是組織的話我是不愿看這部電影的。害怕會太悲壯而抑制不住嚎啕大哭。果然不出我所料,電影開場才十分鐘我就已經(jīng)眼眶濕潤了。其實我很害怕寫這次的觀后感,我怕我的文學功底無法將這部電影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更無法將電影中各種偉大的人物表現(xiàn)出來。
《金陵十三釵》是根據(jù)同名小說改編的,不得不說是張藝謀又一部恢弘又催人淚下的經(jīng)典戰(zhàn)爭史詩電影。電影是以一位女學生的回憶為線索,講述了南京大屠殺期間在一個教堂發(fā)生的慘事。影片一開始是一段南京話的旁白,一時讓人重回了現(xiàn)場。接著是中國軍隊和日本人的坦克大戰(zhàn),坦白說,在“神槍手”在大樓里和小鬼子同歸于盡的時候,我哭了。最后約翰和女學生的出現(xiàn),然后逃進天主教堂避難,接著是14個女子的進入,整部電影都充滿了壓抑的氣息。
在天主教堂里,女學生單純、善良、純潔,她們不諳世事,但卻不幸地見證了南京的淪陷,在本該快樂飛翔的日子里經(jīng)歷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殘酷現(xiàn)實。在天主教堂里,風塵女子世俗、放蕩、妖艷,她們出于無奈,卻不得不以成人的角度讓自己的這場災難中幸免于難,然而最后她們還是選擇了保護她們。在天主教堂里,喬治善良、感恩、責任,他甘于奉獻,時刻保護著教堂和女學生們,這是他對老神父的承諾,最后獻出了自己。約翰,我更愿意叫他神父,帥氣、友好、善良,他不畏強權,在異國他鄉(xiāng)他愿意用性命來保護女學生。
電影的結局是悲哀的,盡管女學生們逃出了南京城,但是十三釵的命運卻映射了那個時期整個南京社會底層的女人的命運。她們遭受凌辱,被人唾棄,每天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在很多人看來,她們是不值得被同情的。但是在人情面前,她們一樣需要關切,她們同樣懂得珍惜。盡管她們曾和女學生斗嘴、吵架,但在危難關頭她們卻愿意代替女學生前往日軍的慶功宴,盡管她們知道前方等待她們的會是什么,她們仍然義無反顧。是這群世人眼中的“窯姐”用生命告訴世人“商女亦知亡國恨”,是她們用鮮血在姑蘇城畔譜寫了《秦淮景》這首壯麗樂章。
看完整部電影,我為很多場景所感動。其實看到一半時我曾想放棄觀看,因為太血腥,太不人道。但是我想到當年南京大屠殺期間人們就是經(jīng)歷這些痛苦存活下來的,想到她們都如此堅強,我更加應該正視歷史,銘記歷史,不讓悲慘再次發(fā)生。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5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74年紀念日,舉國上下好像對這個特殊的日子非常的漠然,大家好像都沉浸在圣誕節(jié)前的降價購物的狂喜中,甚至于官方對于這樣的國難日也沒有太大的動靜,中國人是不是太健忘了?以至于短短的幾十年,我們就可以忘記那段慘絕人寰的歷史,就可以忘記掉我們的國家曾經(jīng)遭受過的差點亡國亡種的悲痛,就可以忘記掉我們的同胞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怎樣的人間地獄餓般的劫難。
今天我走進了電影院,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影片又一次把我?guī)нM了那段嵌入我們靈魂,深入我們骨髓的慘痛歷史中,那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慘最深重的恥辱,那是永遠也不可能愈合的傷疤,那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必須世世代代牢記的仇恨:南京大屠殺,整整六個星期,南京變成了人間地獄,30萬同胞慘死在敵人的刀槍下,無數(shù)的婦女慘遭蹂躪,到處是死尸,到處是鮮血,山河失色,日月無光。在這場毫無人性的殺戮中,每個人的命運都和整個國家的命運連在了一起,這里面有像花骨朵般還未綻放的十三四歲的教會學校的女學生,有秦淮河邊倚欄賣笑出賣肉體的妓女,有一個教堂的小打雜,有一個開始還只是想賺點錢撈點油水的美國殯葬師。當死亡向他們逼近時,當一群花朵般純潔嬌艷的少女即將遭受到日本鬼子禽獸般的蹂躪時,相信每一個身處其間的有一點點做人的良知的人都會挺身而出,在殘酷的戰(zhàn)爭面前,他們每個人都完成著自己的心靈救贖,那個二流子殯葬師成為拯救女孩們最關鍵的人物,那些秦淮河邊賣笑的妓女們和那位教堂小打雜頂替了女孩們慷慨赴死。
影片對這些生活在人群最底層的妓女們進行了很成功的刻畫,有兩組鏡頭給我印象特別深刻,一組是妓女們進入教堂霸占了地窖的畫面,妓女們袒胸露乳,濃妝艷抹,話語粗俗,一片活色生香的場面。一組是妓女們打算頂替女孩們去赴死亡之約,她們洗去鉛華,剪掉頭發(fā),當屏幕上出現(xiàn)了妓女們脫掉艷麗的旗袍,用窗簾布裹住自己的胸部的時候,我相信所有的觀眾也隨著她們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洗禮,她們看起來是那樣的純潔,那樣的高尚,就像小說中寫到的:人生來是有貴賤之分的,女人尤其如此,如果一個國家的災難都不能使這些女人莊重起來,她們也只能是比糞土還賤的命了。這群可敬可佩的妓女們,用她們的生命洗滌了身上的污垢,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展現(xiàn)出人性的光輝,那一刻她們像天使般純潔,像圣母般高尚。
影 片中還有一個人物的塑造,我覺得非常成功,那就是佟大為飾演的軍人李教官的形象,他是整個沉重壓抑的背景下最亮麗的色彩,他是中華民族沖破黑暗走向光明的一線曙光,他是中國人不屈不撓,誓死衛(wèi)國的精神的代表,中國正是因為有著無數(shù)這樣的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才使中國從那個噩夢中驚醒,奮起反抗,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zhàn),最終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的土地。
向張藝謀導演致敬,非常感謝他能拍出一部這么優(yōu)秀的電影,整部電影延續(xù)了張導原有的對光影對色彩對畫面的高超的掌控能力,濃墨重彩的花卉旗袍,搖曳的女人的身姿,教堂頂上七彩的玻璃映射進的陽光,女孩深邃幽暗的目光,都是整部片子體現(xiàn)出張氏獨有的的電影語言和高超的攝影技巧。同時這部電影也讓人看到了張導對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鋪陳和講述的能力的提高,一百五十分鐘的片長,毫無拖泥帶水,冗長沉悶之感,整個故事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鋪成自然,有沉重,有壓抑,有悲情,有人性,有希望。影片進行了恰到好處的煽情,讓人忍不住的流淚,但卻不濫情,讓人不至于只沉浸在故事的悲痛中。影片對細節(jié)的表現(xiàn)非常細膩準確,比如,豆蔻和香蘭回妓院取東西,途中慘遭日本鬼子的蹂躪,張導很有節(jié)制的處理了整個畫面,并不像《南京南京》那樣讓觀眾直視那慘烈的畫面,而是巧妙地利用鏡頭的遮擋讓觀眾既看到了日本鬼子禽獸般的惡行,又顧忌到了我們中國人的臉面和感情,誰愿意直面那慘痛的畫面?即使是電影當中,我們的情感也無法接受的。特別是影片的最后,當最后一個上車的妓女哭著喊著說自己不是女學生,她不去,那場戲拍得很細膩,體現(xiàn)了真實的人性,沒有人面對死亡會安之若素,沒有人面對兇殘的禽獸會不害怕。
看完整部電影充斥我整個頭腦的就是“禽獸”“仇恨”兩個詞, 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那段慘痛的歷史,讓我們努力地建設我們的國家,因為,我們的命運是和整個國家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
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后感作文6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