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課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關注社會和人類未來的行動,教師通過反思,深刻思考教育對社會的影響和責任,為培養(yǎng)具有美好未來的優(yōu)秀人才而努力。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六年級課文月光曲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學習。
六年級課文月光曲教學反思(精選篇1)
在設計這一課的過程,教案先后修改了十多次,我看了支玉恒、李吉林、蔣軍晶等名師的實錄,我知道,我在準備這節(jié)課時是不能將他們的設計生搬硬套的。
我反復讀課文,理解著課文每一句話,細細品讀,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為一個音樂家,能來到一個偏僻的小鎮(zhèn)演出,肯定沒有華麗的演奏大廳,沒有那么多上流社會的人,說明他想把自己的音樂散播到每一個角落,他想讓他的音樂給更多的普通的人帶來享受。他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只有幽靜的地方才能聽到這斷斷續(xù)續(xù)的琴聲,在這樣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卻傳出的是他的音樂,這樣窮的人是聽不起他的音樂會的,卻彈奏著他的曲子怎能不讓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這對窮苦兄妹的對話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彈,而姑娘沒有看譜,只是聽過別人彈過幾遍就能斷斷續(xù)續(xù)的彈,說明姑娘確實不簡單,也反映了姑娘的音樂天賦,可是彈不好曲子讓這個姑娘苦惱,她是那樣渴望聽貝多芬親自彈。姑娘的話中流露出了對音樂的熱愛與渴望,可是哥哥的話讓我知道了她的家境,這對窮苦的兄妹雖然貧寒,卻依然相互理解,互相關心。此時,門外的貝多芬的聽了這番話后會有怎樣的反應?送他們兩張門票?還是把譜子寫給姑娘?當他看到這位姑娘竟然是個盲人的時候,他唯一能滿足姑娘的就是為她彈一曲。貝多芬沒有自報家門,而是選擇了給姑娘彈琴,他認為姑娘知不知道他沒關系,只要聽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并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音樂家,而是一個把音樂的美帶給姑娘的使者,當姑娘渴望聽到的琴聲響起的時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為只有貝多芬才能彈得這樣純熟,姑娘的音樂天賦讓她聽出這個彈琴的人就是貝多芬,可是她又難以置信,但感覺分明是貝多芬,因為她能真正體會貝多芬音樂中的感情,她對音樂的理解正是貝多芬對音樂的理解。從這里可以看出,姑娘和貝多芬是默契的,這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貝多芬沒有想到,在這樣偏僻的小鎮(zhèn)上竟然有如此熱愛音樂的人,也沒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這樣的音樂天賦,更沒有想到這位姑娘能通過音樂體會到他的內(nèi)心世界。
對于貝多芬來說,這樣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他被這對窮苦兄妹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深深的打動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濤洶涌的大海。此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透進窗子,月亮是美好的象征,表達的是祝福,貝多芬在這樣偏僻的地方,這樣貧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樂的人,他此時心里是溫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給這位姑娘,借著清幽的月光,作為一個音樂家,一個以音樂為語言的人,他不需要說些什么,那樣太蒼白了,只有用音樂來抒發(fā)他內(nèi)心的情感,因此即興創(chuàng)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聯(lián)想到的畫面是貝多芬心情的變化,姑娘腦海中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是貝多芬感情的涌動和傾瀉。當音樂停了,貝多芬心情平靜的時候,兄妹倆仍然在回味著音樂的意境,體會著貝多芬的心情與創(chuàng)作的激情,可貝多芬已悄然離去。貝多芬靜靜地來又靜靜地去,給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悅,是無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給我們后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樂和美的感受。
當我真正走近了課文,才真正走進了貝多芬的內(nèi)心世界,走進了《月光曲》創(chuàng)作的根源。同時,我查閱了貝多芬的相關資料,貝多芬自己曾說過:“我的音樂應當為窮人造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該多么幸福!”“我為什么要作曲,因為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彼倪@兩句話更是加深了我對文章的理解,是呀,他為什么要為姑娘彈琴?一個音樂家只有富有同情心,只有他懷著用音樂為窮人帶來幸福感的心,才能驅(qū)使他為這個姑娘彈琴。當他遇到知音時,他如此的激動,他的內(nèi)心世界怎樣釋放?只有音樂。
此外,我還看了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愛麗斯》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是為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窮苦人而作,在這個窮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用他的音樂滿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美景,帶著幸福和喜悅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一個用音樂給人帶來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樂輝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通過《月光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xiàn)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xiàn)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chuàng)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nèi)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xiàn)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對于這樣設計,這是個嘗試。我想,讓孩子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體驗,讓孩子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去讀課文,用自己的感情和聲音反射姑娘和貝多芬內(nèi)心,去理解這一偉大作品誕生的過程。
在反復的試講中,我也不斷反思一些問題。
怎樣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語言調(diào)動孩子的情緒。平淡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乏味。當老師自身的語言抑揚頓挫的時候,孩子的情緒也會隨之起伏,能夠自然地引領孩子進入課堂,進入學習狀態(tài)。
用微笑拉進師生的距離。一堂課下來,如果教師一直板著臉,無形之中孩子就會疏遠你,從而產(chǎn)生一些厭學情緒,因為他覺得老師不喜歡他,所以他也不喜歡老師,就更不會喜歡這樣的老師的課堂了。
用評價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孩子每回答一個問題,最期望的就是老師給他一個針對他回答的恰當?shù)脑u價。當你的'評價給他以肯定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成就感;當你的評價給他以鼓勵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動力;當你的評價給他以建議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方向??僧斈愕脑u價給他以批評的時候,他會有挫敗感,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厭學的情緒;當你沒有評價的時候,他會失落,因為他沒有引起你的重視,從而失去繼續(xù)學習的興趣。
怎樣達到預設的課堂效果?
通過讀感悟,帶著感悟再讀。孩子通過讀課文,能從子里行間里有所感知,讓孩子把其感知再回歸到課文,通過讀來表達與強調(diào)自己的體會,就加深了其對課文的理解。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點撥與指導。當孩子理解不夠到位的時候,教師要通過范讀來強調(diào),讓孩子透過聲音來感知。在理解兄妹倆對話的時候,我先讓孩子自己讀,從對話中聽出了什么。通過讀書反饋,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課文,我讓其帶著自己的體會讀出來,比如,一個孩子說她聽出了盲姑娘很熱愛音樂,讓她通過讀把盲姑娘熱愛音樂體現(xiàn)出來,孩子的讀就多了一分體會,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進入了角色。同時,教師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領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師的語言必須千錘百煉。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預設的問題越長,孩子越不能準確理解教師的意圖;孩子的思維是活躍的,也是讓教師常常意想不到的,預設的問題一定要用語簡潔準確,可能一個字的偏差,就導致了孩子的歧義理解。再磨課的過程中,我最初設計的問題是“到底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讓他創(chuàng)作出傳世名曲《月光曲》的?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原因?!钡?,通過幾次試講,都沒有收到預設的效果,舉手回答的孩子寥寥無幾,有的孩子不理解,有的孩子的回答就是通讀課文,這個問題太寬泛了。我反復思考這句話,問題就出在這里。經(jīng)過教研員的點撥,把問題改成了“到底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讓她為盲姑娘彈曲子?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到子里行間里去找原因?!痹俸髞淼脑囍v,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狠準確地就找到了兄妹倆的對話,積極踴躍地舉手回答。這小小的細節(jié)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深深地感到,同樣地問題不一樣的問法,就收到不一樣的課堂效果。
通過本次講課比賽,無論是我自己的磨課經(jīng)歷還是聽別人的課,都讓我學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更反思了很多。語文教師不僅僅是教會孩子讀書寫字,語文教學是藝術,要讓孩子喜歡上語文,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會引領其走入文學寶殿。
六年級課文月光曲教學反思(精選篇2)
“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 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人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媚镎f:‘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边@段話是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一文中兄妹倆的對話。在教學中我采用了以下閱讀方法。
案例:
師:(課件出示兄妹倆對話),讓學生自讀,體悟兄妹的語言情感。
生:(讀文)
師:這段對話的最后一句妹妹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隨便說說”是什么意思?
生:沒有考慮,順便說的話。
師:盲姑娘為什么說她是隨便說說的?
生1:說明她家太窮,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卷。
生2:說明她能體諒哥哥的難處。
師:讓我們懷著兄妹之間體諒、疼愛,感情朗讀這段話。
生(讀兄妹對話)
師:小結(jié):同學們朗讀體現(xiàn)了語音高低,語氣變化,但情感不夠真切,下面聽老師給你們范讀一遍。
案例反思:
從以上案例片段來看,我雖然重視了閱讀感悟,學生雖知道這段對話反映了兄妹倆的`互相體諒、互相疼愛,但卻難以借助朗讀真切表達,與文中人物產(chǎn)生共鳴??梢娎首x表達是“情不由衷”的。這樣的教學實質(zhì)上是落實感悟目標的偏頗,感悟操作的失誤,學生的感悟僅停留在表象上,并沒有涉入語言的深層,感受語言的精髓。
文中兄妹倆的對話情感是豐富的,姑娘的向往,哥哥的內(nèi)疚,妹妹的體諒,集中反映了他們的“同生死、共患難”。如果對這段話只做淺顯的分析,借助朗讀引導感悟“相依為命”的兄妹情意,學生并不感到困難。這段兄妹的對話,目的應定在更高層面上,要讓學生深入感悟,并通過朗讀準確而又真切的表達,進而受到人物情感的感染。為什么學生似乎理解了語言的情感,卻難以通過朗讀進行真切的表達呢?原因就在于我教學時僅當旁觀者,未作當事人,未曾走進語境,走近人物。僅憑對語言的理解去體會出其中的情感,并沒用心去體察,用情去感受,因而語言情感并沒有觸動學生的心靈。雖然我在教學時采取各種措施,學生朗讀似乎有了情感,但這種感情還是技術性的,并非心靈的震顫,情感的流淌。
六年級課文月光曲教學反思(精選篇3)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充滿著挑戰(zhàn)和機遇的信息時代,是立足現(xiàn)代、走向未來,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教育創(chuàng)新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的價值追求必須反映新時代的價值觀念。在追求教育價值的過程中,教師的觀念更新是關鍵。
《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這首著名鋼琴曲的傳說。那天,貝多芬來到一個小鎮(zhèn)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來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樂、愛音樂的談話所感動,即興為盲姑娘演奏,表現(xiàn)了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執(zhí)教《月光曲》一課,如果拘泥于“同情勞動人民”這一主題,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圍繞老師的意圖轉(zhuǎn),學生就很可能眾口一辭說“同情”,落人教師的窠臼,歸根結(jié)底還是回到了傳統(tǒng)教育的軌道上。而追求教育價值的創(chuàng)新教育則要求教師必須敢于打破教參的束縛,樹立適應現(xiàn)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的時空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學《月光曲》在確立情感目標的基礎上,要著眼于學生發(fā)展,建立開放式的目標意識:
1、公德意識:
貝多芬樂意為窮人盲姑娘演奏,這是藝術家良好素質(zhì)的體現(xiàn),要引導學生領會其高尚的首先情操。
2、創(chuàng)新意識:
藝術的創(chuàng)新源于生活,藝術的真諦在于為全人類服務,要培養(yǎng)我們“地球村”小村民的藝術追求和創(chuàng)新精神。
3、挫折意識:
盲姑娘又目失明,卻酷愛音樂,要引導學生體會盲姑娘對生活的信心和對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
以《月光曲》的目標定位轉(zhuǎn)變?yōu)槔?,可見,不能滿足于已有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價值的創(chuàng)新教育,無論何時都應成為學生和教師的共同追求。對學生來說,要善于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悟出真知灼見;克服依賴心理,養(yǎng)成主動的探索精神。對教師來說,教學創(chuàng)新要適應服務現(xiàn)實的需要,適應中國現(xiàn)代化、迎接知識經(jīng)濟挑戰(zhàn)的需要,它不能停留在操作層面上,停留在方法、手段上。教師必須擴大素質(zhì)教育視野,著眼于現(xiàn)代型、未來型、國際型人才的培養(yǎng),以全新的觀念、全方位的視野,構(gòu)建閱讀教學開方式的發(fā)展性目標體系。
六年級課文月光曲教學反思(精選篇4)
《月光曲》是一篇傳統(tǒng)經(jīng)典課文,講述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文中沒有描寫“月光曲”優(yōu)美旋律的文字,但我們分明會感受到月光曲變化的旋律、曲調(diào)、節(jié)奏,它主要是通過皮鞋匠的聯(lián)想來表現(xiàn)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課文寫得最美的一段話。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貝多芬怎樣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難點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這重點、難點對學生來說確實有難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必須讓學生反復地讀,自己感悟出來。
上午的語文課上,學生通過讀書,把皮鞋匠的聯(lián)想想象成了三幅畫,即:月亮升起,灑滿銀光;月亮升高,穿過微云;月光照耀,風起云涌。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涌,從而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化。但是對“樂曲的變化正是來自音樂家情感的變化以及情感變化的原因”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感覺。我有點著急。
課后,我進行了深刻反思,認識到給學生安排的讀書時間還不充分,老師的引導還不到位,要想真正讓學生自己感悟出來,應該引導學生著眼于全文來讀,而不是僅僅局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語文課,我把這個問題專題來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復地讀,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讀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fā),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chǎn)生碰撞,產(chǎn)生靈感,從而很好地體會到了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以及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即: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輕松悠閑,此時心情是“平靜”的;當聽到茅屋里窮兄妹倆的對話,有感于兄妹來的善良、純潔、善解人意、互相體貼,更出于盲姑娘對音樂的奢望,此時貝多芬平靜的心情變成得非常感動,走進去為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當一曲彈完,貝多芬看到了一個愛音樂而且懂音樂的盲姑娘,他認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變得更加激動,創(chuàng)作激情頓時而生__)
只是,老師情感的融入還不是非常到位,問題設計還應該更加精煉,課堂上仍有點著急,缺乏等待意識。要改!
六年級課文月光曲教學反思(精選篇5)
《月光曲》這篇課文講述了音樂家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故事。
我反復讀課文,理解著課文每一句話,細細品讀,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認識。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通過《月光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xiàn)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xiàn)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chuàng)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nèi)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xiàn)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1、怎樣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語言調(diào)動孩子的情緒。平淡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乏味。當老師自身的語言抑揚頓挫的時候,孩子的情緒也會隨之起伏,能夠自然地引領孩子進入課堂,進入學習狀態(tài)。
用微笑拉進師生的距離。一堂課下來,如果教師一直板著臉,無形之中孩子就會疏遠你,從而產(chǎn)生一些厭學情緒,因為他覺得老師不喜歡他,所以他也不喜歡老師,就更不會喜歡這樣的老師的課堂了。
用評價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孩子每回答一個問題,最期望的就是老師給他一個針對他回答的恰當?shù)脑u價。當你的評價給他以肯定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成就感;當你的評價給他以鼓勵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動力;當你的評價給他以建議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方向??僧斈愕脑u價給他以批評的時候,他會有挫敗感,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厭學的情緒;當你沒有評價的時候,他會失落,因為他沒有引起你的重視,從而失去繼續(xù)學習的興趣。
2、怎樣達到預設的課堂效果
通過讀去感悟,帶著感悟再讀。孩子通過讀課文,能從子里行間里有所感知,讓孩子把其感知再回歸到課文,通過讀來表達與強調(diào)自己的體會,就加深了其對課文的理解。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點撥與指導。當孩子理解不夠到位的時候,教師要通過范讀來強調(diào),讓孩子透過聲音來感知。在理解兄妹倆對話的時候,我先讓孩子自己讀,從對話中聽出了什么。通過讀書反饋,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課文,我讓其帶著自己的體會讀出來,比如,一個孩子說她聽出了盲姑娘很熱愛音樂,讓她通過讀把盲姑娘熱愛音樂體現(xiàn)出來,孩子的讀就多了一分體會,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進入了角色。同時,教師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領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師的語言必須千錘百煉。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預設的問題越長,孩子越不能準確理解教師的意圖;孩子的思維是活躍的,也是讓教師常常意想不到的,預設的問題一定要用語簡潔準確,可能一個字的偏差,就導致了孩子的歧義理解。同樣地問題不一樣的問法,就收到不一樣的課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