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備考行測易錯題
在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的過程中,為了多考一些分, 很多同學非常努力的刷題,但是各位同學在刷題的同時也要關注基礎知識的積累,特別是言語理解里面的邏輯填空題目,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國考備考行測易錯題,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國考備考行測易錯題(精選篇1)
1.屢試不爽。錯例:為了明天的實驗測試能順利過關,他已將要做的實驗做了很多次了,可屢試不爽。分析:屢次試驗都沒有差錯(爽:差錯)。往往將其誤解為:多次實驗都不成功。
2.馬革裹尸。錯例:那個時候,張大爺窮困潦倒,衣食無著,十分令人痛心,到頭來只落得馬革裹尸的結局。分析:用馬皮將尸體包裹起來,指英勇殺敵,戰(zhàn)死疆場。往往將其誤解為:死得很慘,死后連埋葬的棺材和地方都沒有。
3.美輪美奐。錯例:博物館里保存著大量有藝術價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種花鳥蟲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輪美奐。分析:形容房屋華美高大而眾多(輪:高大;奐:眾多)。例句卻將其誤解為“美好”之意了。
4.明日黃花。 錯例:老校長拍著孩子們的肩頭,語重心長地說:“你們是明日黃花,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一定要努力學習啊。”分析:這個成語原指重陽節(jié)過后,菊花即將枯萎,便再也沒有什么好玩賞的了。以后人們便用“明日黃花”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沿用至今。例句將其誤解為:未來的花朵
5.名正言順。錯例:葉圣陶先生說,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這次去蘇州游覽了幾個園林,果然覺得名正言順。分析:名義正當,道理也講得通。后指做事理由正當而充分,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例句誤解為:說法與實際情況相符。
6.目無全牛。錯例:各部門都要有全局觀念,那種目無全牛而忽視整體利益的做法是錯誤的。分析:原指解剖牛的肢體時,看到的是其各個相連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以比喻技藝已達到十分純熟的境界。這個成語是個褒義詞,不能誤用作貶義詞。例句將其誤解為:沒有全局觀念或看不到整體。
7.目不窺園。 錯例:做人要正派,喜歡探索他人的隱私是不道德的,因而要做到目不窺園。分析:西漢董仲舒專心讀書,“三年目不窺園”(見于《漢書董仲舒?zhèn)鳌?后世用“目不窺園”形容埋頭讀書。例句將其誤解為:眼睛不窺視他人的園子。
8.拍手稱快。錯例:文藝演出現場,身著盛裝的表演者光著腳,微笑著,一邊跳著傣族舞,一邊向人們潑水致意,在場群眾紛紛拍手稱快。分析:拍著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只是照字面理解為“拍著手喊快”,沒有意識到“多指仇恨得到消除”,自然用錯了。
9. 萍水相逢。錯例:他們倆分別近十年,想不到在這里萍水相逢。分析:素不相識的人偶然相遇。例句將其誤解為:相逢或碰面。
10.巧奪天工。錯例:翹首西望,海面托著的就是披著銀發(fā)的蒼山。蒼山如屏,洱海如鏡,真是巧奪天工。分析: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奪:勝過),形容技藝十分巧妙。不能用于“自然本身”。
國考備考行測易錯題(精選篇2)
定義判斷八大要點分別是:1.主體(行為動作的發(fā)出者)
2.客體(行為動作的承受著),主體和客體可以是國家、企業(yè)、個人、社會組織等
3.原因(因為....由于...)
4.目的(為了....)
5.方法(通過....)
6.條件(在....條件下)
7.結果(實現了....導致了....)
8.性質(....是....)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題干的要點整理出來,然后跟選項的要點比對再篩選答案即可。接下來我們就通過一個例題一起來嘗試一下用提取要點解題。
1. 斡旋受賄罪,也稱間接受賄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職職權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托人財物或者收受請托人財物。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存在斡旋受賄罪的是
A. 民辦學校校長張某收受了某學生家長的紅包,委托本校老師偽造該生的成績單
B. 李董事長送了審計司司長太太一部轎車,成功使得自己的企業(yè)逃過審計審查
C. 海關負責海外貨品清關的小趙,時常收到海外代購商的禮物,并幫他們逃稅
D. 警察孫某請交管局的老同事幫小李刪除違章記錄,并向小李索要一筆好處費
【解析】在閱讀定義的時候我們不妨劃出它的主體、客體、方式等。本題的定義要素中主體為國家工作人員,方式是利用其職位便利通過其他的工作人員進行間接的犯罪,目的是為別人謀取不正當利益,同時從中收取請托人的好處。A選項和B選項“民辦學校校長”,“審計司司長太太”并非國家公職人員,所以主體不符;C選項中海關工作人員小趙,收禮并幫代購商逃稅,中間并沒有經過其他工作人員,屬于直接犯罪,所以方式不符。D選項,警察孫某是是間接的通過老同事,即其他工作人員幫小李刪除違章記錄,屬于間接犯罪,同時最終收取了小李的好處,所以目的也符合。故本題選擇D選項。
國考備考行測易錯題(精選篇3)
一、注意“偷換概念”
命題人如何設置陷阱?偷換概念就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用相似概念替換原有概念,實際上含義發(fā)生了變化。在公考的多種題型中都會涉及到這種設錯形式,其中邏輯判斷和片段閱讀可以說是“偷換概念”出現的“重災區(qū)”。應該如何繞開這個常見陷阱呢?我們通過兩道題目來一起品一品。
例1.數百年來,人類一直想要對深海生物有更深的認識。各地流傳的神話故事中,幾乎都會講到深海巨怪。希臘、挪威等國的許多有關人類探索海域的神話中,隨處可見海蛇、大烏賊、巨鯊的存在。由此可見,在深海中,確實有不為人知的海底巨型生物。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加強上述論證?
A.深海是傳說中動物的最佳住所
B.神話有很多是虛構的,并不可信
C.深海相機確實拍攝到了生活在深海中的生物
D.不同地域神話中的相似內容往往是現實的真實反映
【答案】D。解析:問最能加強,則要找最能使結論成立可能性上升的選項,即說明深海有海底巨型生物。
第一步:梳理論證主線
許多國家的神話傳說中都提到了深海巨怪→深海有海底巨型生物
第二步:分析選項
A項說明深海居住著傳說中動物,意圖加強,但是傳說中動物與海底巨型生物是兩個概念,不能加強;B項說明神話是虛構的,因此就不能依據神話得出海底有巨型生物的結論,為削弱項;C項說明拍攝到了深海生物,證明了深海確實有生物,但是生物和海底巨型生物是兩個概念,因此不能加強;D項說明神話內容是現實的反映,因此多國神話提到了海底巨怪,那么現實中也應有海底巨怪,可以加強。綜上,本題選擇D項。
【提醒】A項B項就屬于“偷換概念”的選項,通常偷換的概念為主語和賓語,因此各位考生一定要注意選項主語賓語的設置。
例2.創(chuàng)新是一切文藝的生命。對于網絡文藝來說,追求創(chuàng)新是新媒介潮流涌動中的立身之本,也是算法優(yōu)化機制下的傳播需求。網絡文藝中,借助5G技術和多屏連接實現的云綜藝、云展覽、云直播,成為“云時代”網絡新的文藝形式,體現出技術創(chuàng)新優(yōu)勢下的文藝形態(tài)創(chuàng)新。然而不能忽略的事實是,許多網絡文藝仍停留于傳統(tǒng)的技術運用和傳播方式,存在套路化局限,無法將快速迭代更新的數字技術優(yōu)勢轉化為藝術創(chuàng)新強勢。今后的網絡文藝創(chuàng)作只有加入更“硬核”的創(chuàng)意和創(chuàng)新手段,才能從那些批量復制的同質化創(chuàng)作中脫穎而出。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需要加大網絡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新力度
B.“云時代”體現了網絡文藝的新形勢
C.文藝只有“硬核”創(chuàng)新才能脫穎而出
D.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方式不適應網絡文藝的發(fā)展
【答案】A。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切文藝的生命,接著引出“網絡文藝”這個話題,并指出追求創(chuàng)新對網絡文藝的重要性。第三句具體說明技術創(chuàng)新帶來的網絡文藝形態(tài)創(chuàng)新。第四句通過轉折指出目前網絡文藝存在停留于傳統(tǒng)模式及套路化的問題。句尾針對問題給出對策,即網絡文藝創(chuàng)作要加入更“硬核”的創(chuàng)意和創(chuàng)新手段。故文段意在說明網絡文藝創(chuàng)作要更加重視創(chuàng)新,文段重點在尾句。A項是尾句的同義轉述,當選。B、D項非重點內容,排除。C項,文段重在說明“網絡文藝”而非“文藝”,排除。故本題選A。
【提醒】C項為偷換概念選項,主旨觀點題目當中常偷換的概念為文段的論述對象,因此各位考生注意做題時注意準確提取文段主題詞,排除偷換概念選項。
二、警惕“一字之差”
行測考試題量大,時間緊,很多時候我們讀題都非???,“偷字漏字”的事情經常發(fā)生。那么命題人就會在一些小細節(jié)上設置小陷阱,讓我們做錯題而不自知,特別是在數量關系中,少看一個字,筆試的排名可能就會落下幾十甚至幾百個名次。讓我們一起做下這道題體驗一下吧!
例3.三位采購員定期去某市場采購,小王每隔9天去一次,大劉每隔6天去一次,老楊每隔7天去一次,三人星期二第一次在這里碰面,下次相會將在星期幾?
A.星期一 B.星期五 C.星期二 D.星期四
【答案】C。解析:“每隔9天”即“每10天”,所以此題實際上是求10、7、8的最小公倍數。10、7、8的最小公倍數是5×2×7×4=280。280÷7=40,所以下次相遇肯定還是星期二。
【提醒】“每隔n天”和“每n天”雖然只差一個字,但意思不同哦!“每隔n天”指的是“每n+1天”,即n+1天為一個周期。
三、攻克“專業(yè)詞匯”
在資料分析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專業(yè)詞匯,這個時候不要自己擅自揣摩,當然也不用感到壓力山大。只要你能夠找到對應指標的數據,理解題干的考點,那么題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4.20__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158526億元,同比增長6.7%,其中,服務業(yè)增加值90214億元,增長7.6%,占GDP比重56.9%,比第二產業(yè)高出19.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增加2.0個百分點。
問題:20__年一季度第二產業(yè)增加值約多少億元?
A.59447 B.65492 C.68487 D.79263
【答案】A。解析:題目求的是第二產業(yè)增加值的現期值,由題干可知“20__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158526億元……服務業(yè)占GDP比重56.9%,比第二產業(yè)高出19.4個百分點”,根據部分=整體×比重,可列式158526×(56.9%-19.4%)=158526×0.375≈160000×0.37=59200,選擇最接近的A。
【提醒】“增加值”和“增長量”總是傻傻分不清楚,但實際意義有著很大區(qū)別。增加值指的是常住單位生產過程創(chuàng)造的新增價值,是一個統(tǒng)計指標的名稱,類似進出口額、大米產量,不含增長的意思。
怎么樣同學們?在做題的過程中,眼神是不是特別重要?公考的題目常常會設置各種各樣的“陷阱”,尤其是細節(jié)問題,極容易被大家忽視而“入坑”,所以一方面需要大家掌握方法技巧,另外一方面需要及時整理錯題,多總結復盤,這樣才能“過五關斬六將”,順利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