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釋道三家為主干,三者之間相互依存、影響和滲透,構筑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代代相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代代相傳的過程中,不僅傳承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如“仁愛”、“正義”、“禮儀”、“誠信”等,也傳遞了中華民族的情感和精神。對于中華文化來說,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是保持文化多樣性和獨特性的重要途徑。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
中華民族在神農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tài)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這種說法與傳統(tǒng)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xiàn)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對于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對于這種現(xiàn)象,經過觀察,思考,分析等過程后做出的結論是風有風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無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論,現(xiàn)代人看來太不科學,太迷信了。但誰敢保證當代科學家對宇宙現(xiàn)象所做的解說,等千年以后,不會被推翻而指為迷信,反科學的呢?
另外,人類有兩件事情無法自己處理,必須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沒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須要請醫(yī)生診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總是患得患失,東想西想,猶豫不決,這時必須要請教他人提供意見作參考。21世紀的人當然知道,生了病要去醫(yī)院診療。心中有猶豫不決的事,要請教至親好友,或者向專家咨詢。在原始時代,這兩件事發(fā)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醫(yī)」字寫作「醫(yī)」,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證明。
(一)先談一談巫的治病,原始時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簡單的。多數是飲食不適合,所引發(fā)的腸胃病「腹瀉」之類,和氣候不適應所引起的「感冒發(fā)燒」等。當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時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禱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現(xiàn)實的,正在腹瀉的病人靠祈禱是止不住的。聰明的巫便改換用食療的方法,順手采一些植物給病人吃。當然沒有經過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試驗,直接做臨床,是非常危險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結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沒有影響,有的更嚴重了。巫又把它記錄下來,什樣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狀繪出來。到神農時候又把它整理歸類匯編成「神農本草經」,所以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就是指此事,絕對不會是用自己做試驗。
(二)再關于問事:先民所問的事,以氣象為主。主要是為了打獵。讓我們回想一下,氣象臺具有最新的科學儀器,尚且無法預測氣象的變化,巫又有什么本領可以確實預測呢?然后巫發(fā)現(xiàn)對于事情發(fā)展的推斷,不如用藥治病一樣那么直接,那么明顯,會產生極大的落差。對于人民的問題,又不能不回答。聰明的巫對于人民所提的問題不再予以明確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給對方一個暗示。而其比喻多隨興采用民謠歌詞。一直流傳到伏羲,把歷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歸納成六十四個個案,這就是《易經》的由來。「醫(yī)」和「易」是一對雙胞胎,是人類文化的兩大主軸,有關《易經》的版本流傳:在人類沒有符號文字之前,是采用結繩記事,《易經》的八卦的「陽爻」,「陰爻」是用一個大結,和二個小結分別做代表。一串一串繩子結掛在墻壁上就是「卦」的由來。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疊而組合成的,因此每一個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個三爻卦相聯(lián)結,所以便稱做「連三」。又因為三爻卦中沒「三」這一卦,只有「山」「艮為山」。由結繩進步到符號文字以后,把「三」連結起來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兩個山字連結起來的樣子,故把「連三」改為(連山)了。由于文明的進步,人類知識漸開,對周遭事務的認知也有改變,故對(連山)易有所修訂整理。至黃帝時代,發(fā)明了文字,把原先掛在墻壁的(連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號。發(fā)現(xiàn)易的排列,應該由坤干兩卦開始。而且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為了正名故改為(歸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紂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為了避免紂王對他起謀反的疑心,所以對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書籍不敢讀。只有弄一本(歸藏)易來讀,以示胸無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來。(歸藏)易經周文王修訂整理即改名為《周易》。對《周易》發(fā)揚最有力的是孔子??鬃又苡瘟袊呆敚藲q獲得《周易》,發(fā)現(xiàn)自己心中一切的疑問,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滿足的答案??鬃幼x《周易》「韋編三絕」可見其用功夫之勤。并為《周易》寫了十篇文章,闡揚《周易》的理論。最后感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自嘆讀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歲讀到《周易》的話,就不必周游列國,到處問道了。《周易》經過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以后再也不會有人敢更改只字詞組。所以(連山)、(歸藏)、《周易》實際上是一本書,由于版本不同而書名亦有所異。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特征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時代特征。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tǒng)發(fā)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tài)領域占據著正統(tǒng)地位,對中國文化發(fā)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儒學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創(chuàng)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所謂的“禮”只是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
2.什么是道家?所謂道家,最初見于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爸儯蜃?,應變”可謂道家之特長。
3.佛教于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生根、發(fā)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種倫理道德色彩相當濃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為了實現(xiàn)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準則,形成了有關宗教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文化形態(tài),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展現(xiàn)。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還是以開放的姿態(tài)實現(xiàn)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征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fā)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xiàn)實社會中實現(xiàn)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什么內容
1、剪紙
剪紙藝術是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90年代各家各戶有什么喜慶的事還會用到這種純手工的東西,可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我們只能從一些地方尋到它的影子,但畢竟有了機器的味道,少了親自動手一些情感。
2、戲曲
中國的戲曲是一種古老的文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演變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而今天,戲劇的發(fā)展已漸漸被電視上的很多東西掩蓋,奪去了風頭,由于賺的少,做的人也漸漸少了。
3、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講述著當地的故事,有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_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4、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最開始是消停戰(zhàn)事,維護和平的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現(xiàn)在的人練習只是為了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是中華人民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之一。
5、文房四寶
筆、墨、紙、硯是中國傳統(tǒng)的書法工具,古時是讀書人的象征,是身份的象征,而現(xiàn)在已沒了那么多的講究,文房四寶也漸漸消失與我們的身邊。
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有很多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已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而現(xiàn)在還存留的需要我們攜手保護!
中國文化的年齡稱謂
(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
(2)孩提:指2—3歲的兒童 -
(3)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
(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 -
(5)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
(6)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
(7)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
(8)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
(9)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
(10)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
(11)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
(13)期頤之年:一百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