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jié)

小龍0 分享 時間:

地理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要想學好地理,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一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jié),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初一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jié)(篇1)

第一章

1.1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地理與日常生活:地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了解天氣,廣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況和風土人情等.

地理與生產(chǎn)建設:我們生產(chǎn)活動不能隨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

1.2我們怎樣學地理——學會看地圖:

地圖的種類:鳥瞰和平面地圖的組成:①圖例和注記:介紹每個物體的標志.②方向:用來辨別方向的;有坐標:N為北S為南E為東W為西;無坐標: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經(jīng)(南北)緯(東西)度確定方向.③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圍大,內(nèi)容簡單.a.數(shù)字式b.文字式c.線段式

學會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閱地理辭書②咨詢有關人士③上網(wǎng)查閱資料等

第二章

2.1認識地球

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對地球形狀的說法:“蓋天說”和“渾天說”.麥哲倫__圖:西班牙→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儀:南極、北極、地軸.地軸與地球平行的圓圈叫做緯線.0度~30度為低緯度地區(qū);30度~60度為中緯度地區(qū);60度~90度為高緯度地區(qū).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為赤道.連接南、北極并垂直于危險的弧線,叫做經(jīng)線.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為20°W和160°E.經(jīng)緯網(wǎng):在地球儀上經(jīng)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gòu)成的網(wǎng)格.

名稱形狀長度指示方向0度

經(jīng)線半圓(弧形)相等南北方向本初子午線

緯線都是圓(極點除外)不等(南北對稱兩條相等)東西方向赤道

2.2世界的海陸分布

海洋與陸地:人們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陸地”概況地球海陸分布

七大洲: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做大陸.面積較小的陸的叫做島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南極洲、北冰洋是跨經(jīng)度最廣的大洲大洋______拉丁美洲______美國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國家

大陸面積:亞洲:4400萬平方千米;非洲:3000萬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萬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萬平方千米;南極洲:1400萬平方千米;歐洲:1000萬平方千米;大洋洲:900萬平方千米

大洲分界線:亞歐: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烏拉爾河.亞非: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亞北美:白令海峽.南北美: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從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3世界的地形

陸地地形: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tài),總稱為地形.

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特點: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高,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不同是山地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而丘陵較低,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環(huán)繞,中部相對低平.

海底地形: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較緩,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內(nèi).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水深急劇增至數(shù)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誕生的地方,火山活動比較強烈.海溝: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水深可達1萬多米.學會看地圖

2.4海陸變遷

大陸漂移假說:原始地球有一整塊大陸,成為“泛大陸”.

板塊構(gòu)造學說認為:地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板塊內(nèi)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火山與地震帶:板塊與板塊交接處.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三章

3.1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數(shù)量與增長:世界人口仍以較快的速度在持續(xù)增長.一般經(jīng)濟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慢,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快.

公式:出生率=出生人口數(shù)÷總?cè)丝跀?shù)×100%;死亡率=死亡人口÷總?cè)丝跀?shù)×100%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絕大多數(shù)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qū),在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地區(qū)或是臨海地帶.有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

世界的人口問題:亞、非一些國家增長速度過快;歐洲一些國家處于負增長.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相適應.

3.2世界的人種

人中是根據(jù)人類體制方面的特征所劃分的人群.

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黑色人種:非洲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混血人種:三大人種通婚

§3.3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世界的語言:聯(lián)合國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漢語: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達到13億;英語: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語言

第四章

第一節(jié)多變的天氣

1、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

天氣多變、短時間、不穩(wěn)定,(例如下列詞語是描述天氣的:狂風暴雨、多云轉(zhuǎn)晴、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東邊日出西邊雨、烏云密布、彩云滿天……)

氣候是長時間的、穩(wěn)定的。另外氣候包含氣溫和降水兩方面。(例如下列詞句是描述氣候點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四季如春、冬冷夏熱、冬暖夏涼、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高溫濕熱、全年干旱少雨……)

3、風向的判斷:在沒有尾羽的一端畫方向標。右圖的風向是西北風

風力的判斷:一個尾羽=2級。右圖的風力是4級風

4、識記常用的天氣符號(參看地理圖冊24頁,記住)

第二節(jié)氣溫和氣溫的分布第三節(jié)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5、氣溫日變化:氣溫(14時),氣溫最低(4時左右)氣溫的變化

氣溫年變化:北半球陸地(7月、1月最低)

南半球陸地(1月、7月最低)2會計算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

氣溫日較差(一日之內(nèi)氣溫變化大小)=一日內(nèi)溫(午后2時)—最低溫(日出前后)

氣溫年較差(一年之內(nèi)氣溫變化大小)=一年內(nèi)月平均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

※注意:氣溫年較差熱帶最小,溫帶。幾個概念:等溫線:

注意:氣溫、降水的分布都受緯度位置、海陸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響。

另外要知道: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和內(nèi)陸降水少

另外氣溫還要掌握地理填充圖冊P17的1、2兩大題。降水。

第四節(jié)世界的氣候

6、世界的氣候類型分布

7、掌握幾種主要的氣候類型、氣候特征及分布地區(qū)。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分布于赤道或赤道附近(如南亞的新加坡)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干燥,分布于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和內(nèi)部(如非洲埃及的開羅和比爾馬)

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干燥,冬季低溫多雨;分布于溫帶大陸西岸(注意,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的羅馬、希臘的雅典)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氣溫最低一般不低于0攝氏度)分布于溫帶大陸東岸。(如我們河源市就是這種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一般年降水量小于1000毫米,氣溫最低可達甚至低于0攝氏度)分布于溫帶大陸東岸,(如首都北京就是這種氣候類型。注意,溫帶氣候類型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在溫帶區(qū)域的分布最廣。

初一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jié)(篇2)

課上注意聽講。七年級地理大部分需要理解,理解了記憶起來就會容易很多。所以上課聽講是關鍵。有的人認為地理是文科,主要靠背,如果用心背,肯定會成績好。其實不然,大部分靠理解,只有理解了,記憶起來才會事半功倍。

積極思考,重在理解。七年級地理需要理解的內(nèi)容部分很多,大部分知識只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即使背會知識點,在實際做題中也不會運用,所以必須多思考,注意理解。

注意總結(jié)歸納規(guī)律。初中地理學中有許多知識都是有規(guī)律的,比如氣候類型的分布、人口的分布等,總結(jié)歸納了規(guī)律,學起來和記憶起來就會很容易。

相同、相似知識點對比記憶。地理事物有很多具有相似性,很多規(guī)律也具有相同點。所以,我們找出相同、相似點,進行對比來記憶學習,會使得學起來十分容易。

注意地圖的重要性。地理學有很多知識單靠文字去學習、記憶是不行的,必須看圖,看圖比看文字更重要。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工具,這一點不要忘記。

持之以恒,每天看課本10——15分鐘。地理知識紛繁復雜,很多知識點,所以必須及時復習。堅持每天看15分鐘左右的課本,長期堅持就會受到很好的效果。

競賽法。收集當冊地理課本知識,編成搶答題,判斷題,確定每題的分值。然后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組。從班上選擇一名主持人,負責讀題,公布正確答案。另外確定一名學生統(tǒng)計分數(shù)。競賽結(jié)束后,評選出獲勝小組,給予精神和物質(zhì)上的獎勵,還可以評出若干名地理百事通。通過這種形式,學生的積極性會很高,而且他們事前會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本身也會變被動為主動地復習到許多知識。

繪圖法。通過繪制地理信息圖,讓學生主動去吃透相關知識,然后準確地繪出圖。并且在集體交流展示。向同學介紹講解你所畫圖所涉及的地理知識,給講解者本人會留下較為深刻的知識影像。也在大腦中留下清晰的知識脈絡。

對比法。將不同國家的氣候特征,地形特征進行對比,在對比中加深理解記憶。甚至也可以將對比的結(jié)果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來。

歸納法。將具有相同特征的國家或者地區(qū)等歸納在一起,減少知識的重復理解記憶量。也有利于學生地理集中思維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找到更為有效的學習技巧。

初一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jié)(篇3)

1、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2、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nèi)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nèi)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shù)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0°緯線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緯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jīng)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

5、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6、緯度范圍:0° 30°NS為低緯度;30° 60°NS為中緯度;60° 90°NS為高緯度。

7、比較經(jīng)線和緯線的特點:

名稱 形 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經(jīng)線 半圓(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有長有短 東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陸地面積占29%,海洋面積占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于亞洲上。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jīng)度最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jīng)度最多的大洋。

11、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tài),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13、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蕩,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15、地球表面形態(tài)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態(tài)的地形是地球內(nèi)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板塊構(gòu)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16、一般來說,板塊內(nèi)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最容易發(fā)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上。

18、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shù)已超過60億。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19、一般來說,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慢;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低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

20、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qū)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原因是這些地區(qū)處在中低緯度地區(qū)、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臨海地帶。

21、人口增長過快、過慢都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帶來了就業(yè)、居住、教育、醫(yī)療等難以解決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造成了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22、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相適應。

23、城市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yè)污染、噪聲干擾、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24、世界三大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

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也屬黃色人種。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種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25、目前被聯(lián)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的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是漢語。

26、世界的三大宗教:

伊斯蘭教:產(chǎn)生于公元7世紀,經(jīng)典為《古X經(jīng)》,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

佛教:產(chǎn)生于公元前6世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2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xiāng)村。

28、天氣和氣候概念和區(qū)別:

概念 特點

天氣 某個地方短時間內(nèi)發(fā)生的陰、晴、冷熱等變化 多變、不穩(wěn)定

氣候 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相對穩(wěn)定

29、氣候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

30、在北半球,最熱月出現(xiàn)在7月,最冷月出現(xiàn)在1月。

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午后2點(14時),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日出前后。

31、世界氣溫分布的規(guī)律:由低緯度(赤道)地區(qū)向高緯度(兩極)地區(qū)逐漸降低。

32、降水形成的條件: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汽;空氣溫度下降到能夠凝結(jié)出來的程度。

降水的主要類型有: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33、世界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qū)降水少;

中緯度地區(qū)大陸的西岸降水多于東岸和內(nèi)陸地區(qū);

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部或內(nèi)陸地區(qū)降水少。

34、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海陸分布、地形地勢、人類活動、緯度位置、洋流因素。

132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