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知識點

小龍0 分享 時間:

學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的重復重復,重復學過的知識,加深印象,其實任何科目的學習方法都是不斷重復學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知識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知識點精選篇1

一、垂直與平行

1、認識平行和垂直

①同一平面內(nèi)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只有兩種:相交和不相交。相交又有成直角的和不成直角的兩種情況。

__“同一平面”是確定兩條直線平行關系的前提,如果不在同一平面內(nèi),即便不相交,也不能稱為互相平行。

②平行線:在同一個平面內(nèi)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平行的表示方法:a//b,讀作a平行于b。

生活中平行的例子:窗戶相對的框,黑板相對的兩條邊,公路上的斑馬線......

③垂直:如果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

垂直的表示方法:ab

生活中垂直的例子:三角尺上的兩條直角邊互相垂直......

④三條直線的特殊關系:

a//b,b//c,那么a//c:在同一平面內(nèi),如果兩條直線都和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ab,bc,那么a//c:在同一平面內(nèi),如果兩條直線都和第三條直線垂直,那么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2、垂線的畫法和性質(zhì)

①過直線上和直線外一點怎樣畫這條直線的垂線: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已知直線重合;沿著直線移動三角尺,使三角尺的頂點和直線上的已知點重合;從直角的頂點起,沿著另一條直角邊畫出一條直線,這條直線就是已知直線的垂線。

②過直線外一點怎樣畫這條直線的垂線: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已知直線重合;沿著直線移動三角尺,使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與直線外的一點重合;沿著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畫一條直線

③垂線的性質(zhì):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直線段最短,它的長度叫做這點到直線的距離。

3、平行線的畫法及運用

①平行線的畫法:固定三角尺,沿一條直角邊先畫一條直線;用直尺緊靠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再沿第一步中的直角邊畫出另一條直線。

②檢驗兩條直線是否平行的方法: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其中的一條直線重合;用直尺緊靠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如果第一步的三角尺的直角邊與另一條直線完全重合,這兩條直線就互相平行,如果不完全重合,這兩條直線就不平行。

③兩條平行線之間的距離處處相等。

④怎樣畫長方形:

畫垂線的方法:按畫出長3厘米的線段,做長方形的長;從畫出的線段兩端畫兩條與這條線段垂直的線段,使這兩條線段長2厘米;把兩條2厘米長的線段點連接起來。

畫平行線的方法:畫出長3厘米的線段,做長方形的長;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這條線段重合,用直尺緊靠三角尺的另一條邊,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使移動的距離達到寬所指定的長度,沿第一步中的直角邊畫出長所指定的長度;把兩條線段相對應的端點連接起來。

二、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1、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①四邊形分類:一類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另一類是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②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③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生活中的梯形:梯子、堤壩的橫截面等

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是四邊形;都有平行的對邊

不同點: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平行且相等;梯形有且只有一組對邊平行,且平行的這組對邊不相等

2、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具有不穩(wěn)定性。

生活中平行四邊形不穩(wěn)定的應用:校園電動推拉門,商店面鋪推拉門等

3、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各部分名稱及高的畫法

①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各條邊命名

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從平行四邊形一條邊上的一點到對邊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平行四邊形的高,垂足所在的邊叫做平行四邊形的底。

②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組對邊,較短的邊叫做梯形的上底,較長的邊叫做梯形的下底,不平行的那組對邊,分別叫做梯形的腰。

③等腰梯形:兩腰相等的梯形。

④直角梯形:當一條腰與上底、下底垂直時,這個梯形叫直角梯形。

⑤畫高時注意:所畫的高要用虛線表示;一定要畫垂足符號。

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知識點精選篇2

1. 預習的習慣

預習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通過自學對新知識有初步的認識,形成一定的表象,這對于學生在課中學習新知識時,是很有幫助的。而且學生有了一定的預習基礎后,教師在教學時就能有的放矢,更多地讓學生通過嘗試來獲取新知識,可以更多的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而實際情況,當今的學生中養(yǎng)成預習習慣的還不夠普遍,當然這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其中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但我們教師、家長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老師和家長首先要起到引導作用,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如何去預習,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在上新課之前,可以提出幾個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的問題作為預習的作業(yè),如要求讀、劃、問、查,提高學生預習的興趣。結(jié)合課文背景、內(nèi)容查找相關的資料,使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我們現(xiàn)在學的課文有很多都距離孩子們很遠,這就需要背景的查找來輔助學習,加深理解。

這樣堅持較長一段時間之后,學生對預習就有了一定的習慣性。其次,學生本身也要有一定的學習自覺性,在預習中有不懂的地方打個問號,核心重點的地方或較難理解的地方打個符號等等。

作為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預習,有些問題孩子會主動向你詢問,上網(wǎng)的查詢還需要家長的輔導。在上課時,因為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那么他的思維會緊跟著教師,不是老師引著走,而是進行互動的學習。只要學校家庭共同聯(lián)合,孩子的預習習慣一定會很好地養(yǎng)成,這對于他今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2. 聽講的習慣

上課專心聽講,集中注意力,這是保證課堂 35 分鐘效率的最低要求。它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認真聽教師講課并觀察教師的教具演示過程、板書內(nèi)容、講課的動作及表情等等,理解教師講課的內(nèi)容。老師在講課時,較多采用動作信號,往往一個動作、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就可能是個問題。

因此,學生只有在認真聽講的基礎上,才能回答我的動作問題,或領會一個手勢所表示的意思。二是注意聽同學的發(fā)言,同學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要注意聽,邊聽邊想,同學回答得對或不對,如果不對,錯在什么地方;如果讓自己回答,該怎樣說好。

邊聽邊思考,同意的可以輕輕點頭表示贊同,若需要補充或者有不同的看法時,要積極大膽的舉手站起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可以溝通同學之間的信息,取長補短,促進學生聽懂教學內(nèi)容。

3. 課堂上說的習慣

上課積極回答問題、大膽發(fā)言,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學生回答問題時,首先要求語言要完整,不要語無倫次;其次,如果學生回答錯了或回答不完整,老師要鼓勵學生,表揚他敢于說的勇敢的精神,不讓學生覺得回答問題是種壓力而不敢說、不肯說。

所以,在班上,學生回答問題時會說“我認為”“我補充誰的問題”……顯得非常自信,有時像開辯論會一樣,一個個爭先恐后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習的主動權就還給了學生,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

4. 做作業(yè)的習慣

總體來說,學生的作業(yè)書寫較好,但是要做到持之以恒那是要有恒心的。現(xiàn)在有的學生做作業(yè)只是為了應付教師,有的回家馬馬虎虎做好就出去玩了;有的一邊做作業(yè)一邊看電視;有的一有不懂得題目,就馬上問家長,自己不動腦筋;有的甚至不完成作業(yè)……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作業(yè)習慣,應該從幾方面著手。

( 1 )培養(yǎng)按時完成作業(yè)的習慣,要求學生當天的作業(yè)當天完成。

( 2 )獨立完成作業(yè),遇到困難想辦法自已解決,不能依賴他人。

( 3 )做完作業(yè)認真檢查。

作為一些作業(yè)常遲交的學生的家長可以相機地抽查孩子的書包,或者和別的學生交流后,再來詢問。只有多督促,多提醒,才能讓學生改掉遲交或者不叫不交的不良習慣。

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知識點精選篇3

(一)加法運算定律:

1、兩個加數(shù)交換位置,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

字母公式:a+b=b+a

2、先把前兩個數(shù)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shù)相加,和不變,這叫做加法結(jié)合律。

字母公式:(a+b) +c=a+(b+c)

(二)乘法運算定律:

1、交換兩個因數(shù)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字母公式:a×b=b×a

2、先乘前兩個數(shù),或者先乘后兩個數(shù),積不變,這叫做乘法結(jié)合律。

字母公式:(a×b)×c=a×(b×c)

3、兩個數(shù)的和與一個數(shù)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shù)分別相乘,再相加,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公式:(a+b)×c=a×c+b×c或a×(b+c) =a×b+a×c

拓展:(a-b)×c=a×c-b×c或a×(b-c) =a×b-a×c

(三)減法簡便運算:

1、一個數(shù)連續(xù)減去兩個數(shù),可以用這個數(shù)減去這兩個數(shù)的和。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個數(shù)連續(xù)減去兩個數(shù),可以用這個數(shù)先減去后一個數(shù)再減去前一個數(shù)。

用字母表示:a-b-c=a—c-b

(四)除法簡便運算:

1、一個數(shù)連續(xù)除以兩個數(shù),可以用這個數(shù)除以這兩個數(shù)的積。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個數(shù)連續(xù)除以兩個數(shù),可以用這個數(shù)先除以后一個數(shù)再除以前一個數(shù)。

用字母表示:a÷b÷c=a÷c÷b

133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