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節(jié)氣是哪個季節(jié)
驚蟄是春天,是春季的第三個節(jié)氣,于每年公歷3月5日或6日交節(jié)。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驚蟄節(jié)氣是哪個季節(jié),歡迎閱讀!
驚蟄節(jié)氣是哪個季節(jié)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jié)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閑??芍^左河水之“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p>
這時,我國除東北、西北地區(qū)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qū)日平均氣溫為3—6℃,江南地區(qū)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還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卻利于多種病蟲害的發(fā)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fā),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疤一ㄩ_,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qū)已漸有春雷。
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開”。驚蟄節(jié)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后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jié)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后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
現(xiàn)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后,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濕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
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氣候規(guī)律相吻合。
季節(jié)農事意義:
驚蟄節(jié)氣在農忙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jié)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guī)兹臻e,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jié),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fā)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墑的寶貴經驗。沿江江南麥穗已經拔節(jié),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
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jié)窈t是最重要的。俗話說:“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溝”。
必須繼續(xù)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qū)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進行修剪,并及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fā)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
驚蟄有什么講究
穿著篇
驚蟄時節(jié)天氣轉暖,但是驚蟄時節(jié)的晝夜溫差很大,而且驚蟄前后,多發(fā)“倒春寒”的現(xiàn)象,特別在陰雨綿綿的日子,暴露在外的肢體很容易引發(fā)局部麻木、酸痛等癥,久之會引發(fā)關節(jié)炎。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以“捂”為主。
食物篇
驚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唯一一個不講究“補”,而講究“防”的節(jié)氣。驚蟄時節(jié)前后,天氣逐漸轉暖,飲食方面,應該以清淡溫和為主,并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在驚蟄這天民間講究吃梨,吃梨助益脾氣,以增強體質抵御病菌的侵襲。 在日常飲食和養(yǎng)生方面,這里建議多吃一些含高植物蛋白、維生素多的清淡食物。例如:春筍、菠菜、苦瓜、山藥、蓮子、銀耳等等。
生活篇
“春雷響,萬物長”,春天萬物復蘇,驚蟄過后的春天人們常感到困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春困”。不過我們應該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guī)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悅,增強體質,早睡早起。
驚蟄當天吃什么食物
這一天,民間有“驚蟄吃梨”的說法,其他一些地區(qū)還有吃雞蛋、炒黃豆、炒玉米、喝醪酒、烙煎餅、吃驢打滾等食俗。
吃梨
驚蟄吃梨有兩種說法,一說為“梨”同“離”,吃梨可以遠離蟲害,讓莊稼在新的一年獲得豐收;另一說法則著眼于養(yǎng)生保健,認為驚蟄時候天氣回暖,氣候干燥,人容易口干舌燥,而梨的水分充足,有助于潤肺止咳。
炒玉米、炒黃豆
一些地區(qū)在驚蟄這天有“炒玉米”的風俗,稱之為“炒蟲”,即玉米經過翻炒的過程便是蟲子被消滅的過程。而與此有異曲同工之意的是“炒黃豆”。據傳陜西一些地區(qū)有驚蟄吃炒黃豆的習俗,黃豆在鍋中被爆炒的噼啪聲,正如害蟲在接受煎熬的“蹦跳聲”。
吃雞蛋
驚蟄還有吃雞蛋的食俗,相傳這一天要祭祀白虎,白虎滿口獠牙,十分可怕,只有用雞蛋將其喂飽,它才不會傷人,因此便有了驚蟄吃雞蛋的說法。
烙煎餅
有說法稱,山東一些地方有驚蟄吃煎餅的風俗,以前烙煎餅需要生起火爐,有煙有火,意為讓害蟲在煙火的熏烤中消失殆盡。
吃驢打滾
驚蟄這天還有吃驢打滾的食俗,驢打滾取“滾”字之妙用,即翻滾、翻身之意。驚蟄在春季,一年之始,吃驢打滾寓意在新的一年可以“翻身”,心想事成。
2024年驚蟄是幾月幾號
2024年驚蟄時間:公歷3月5日10:22:31,星期二,農歷正月廿五。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驚蟄時,斗指丁。太陽黃經為345°。這個節(jié)氣表示“立春”以后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里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qū)過入了春耕季節(jié)。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薄绑@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薄绑@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p>
驚蟄三侯
桃始華:桃花紅,自此漸盛。
倉庚鳴:黃鸝叫鳴。
鷹化為鳩:鷹開始悄悄地躲起來繁育后代,而原本蟄伏的鳩開始鳴叫求偶,古人沒有看到鷹,而周圍的鳩好像一下子多起來,他們就誤以為是鷹變成了鳩。
驚蟄的物候現(xiàn)象
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p>
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jié)。按照一般氣候規(guī)律,驚蟄前后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qū)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xiàn)象的一個節(jié)氣。
驚蟄時期的花信風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
沾了雨意的桃花,水淋淋的濕,一律收斂起輕薄的野性子,沉靜貞婉起來。淺淺的粉,從花瓣的最末端,淡淡地往里洇。洇至最深處,便成了無限溫柔的一痕紅。又或者,是美人頰上的胭脂,釀成了春天里最美的一盅酒,讓人醉了。
驚蟄有什么習俗?
1、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于何時,無跡可尋。驚蟄后氣溫明顯升高,人們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yǎng)作用。
2、祭白虎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風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fā)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
3、祭雷神
驚蟄的節(jié)氣神乃雷神。雷神作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諺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贝苏Z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繼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
驚蟄吃梨的寓意
驚蟄吃梨有兩層意思,一是來自于“梨”諧音“離”,驚蟄這一天,蟲蟻逐漸驚醒,人們吃梨有遠離害蟲,遠離疾病的寓意;二是驚蟄到來,仲春即至,溫差變化大,且天氣干燥,此時吃梨不僅能預防外感咳嗽,也能潤肺生津。
驚蟄吃梨由來
驚蟄時節(jié),降水量不大,氣候仍然比較干燥。人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但是關于驚蟄吃梨的起源,還有一個傳說故事。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后說,先祖販梨創(chuàng)業(yè),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chuàng)業(yè)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后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chuàng)業(yè)"之意,再后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