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古代史必考知識點歸納
有很多的同學是非常想知道,關于歷史學科知識點有哪些,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中國歷史古代史必考知識點歸納的內容,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
高中歷史中國古代史必背
明太祖吸取元朝權貴專權的教訓,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親掌六部。所設殿閣大學士,僅備顧問兼協(xié)理章奏,不參與決策。
中國古代中樞權力體系發(fā)展變化的趨勢是相權逐漸被削弱,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中國古代中樞權力體系變化: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書一省制(元朝)→廢丞相、設內閣(明朝)→增設軍機處(清朝)。
清朝雍正年間設軍機處,最初只參與處理西北軍務,后職權擴大,可參與處理機要事務。但只能跪奏筆錄,上傳下達。
清代軍機處的設置簡化了政務手續(xù),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專制皇權高度發(fā)展的重要標志。
中國古代史易錯知識點整理
1.有人說“王安石變法導致了北宋的滅亡”,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王安石變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延緩了北宋的滅亡;北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統(tǒng)治的腐朽。
2.在認識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三次和議(澶淵之盟、宋夏和議、紹興和議)時,不僅要注意對宋政權來說所具有的屈辱性及給人民帶來的負擔,而且要看到其客觀進步性,有利于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等。
3.明朝的“省”并不等同于元朝的“省”,它是指明朝在地方分權后的承宣布政使司,統(tǒng)管地方民政和財政。
4.清朝實行閉關政策并不是禁止對外交往,而是嚴格限制,當時還留廣州一口對外通商。
5.柳宗元稱西周分封制為“封建”,其含義等同于人類社會發(fā)展階段中的封建社會。
錯誤。
①西周的分封制又稱封建制,即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是由周天子以土地和義務為紐帶,對周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建立諸侯國,形成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嚴格等級關系,與馬克思所指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
②馬克思所說的封建制度是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某個社會歷史階段,即封建社會。
高考歷史的必背考點有哪些
1.戰(zhàn)國時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韓非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主張。新興地主階級從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同,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3.西漢鞏固
漢景帝、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分權割據的問題。漢武帝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鞏固。
4.隋唐完善
實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實行科舉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強
北宋初年,大力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zhèn)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歷史選擇題滿分八大技巧有哪些
老師因果型選擇題
此類型的老師選擇題的特點是利用原因和結果既是先行后續(xù)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在題干和選項間設置錯誤或正確的因果關系,讓學生推斷出哪一項能夠成合理的因果關系。
其主要類型分為以果推因和以因推果兩類型,前者在設問語中常用“根本原因”“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等標志性的詞語,后者在設問中常用“影響”“結果”“作用”等。
歷史因果型選擇題的解題技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①依據前因后果的試題特點,從歷史時間性和邏輯性上進行判斷:前為因,后為果。
②依據考查原因的角度,根本原因主要從經濟角度和長時間性進行判斷,時間越長得越有可能是根本原因;反之,就是直接原因。
③在因果型選擇題中,“結果”越是全面的、整體的,越是主要結果;越是具體的、緊接的,越是直接結果。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模板
1.選擇題的做題方法和技巧
1)三看,一確定
一看材料,找到材料的關鍵信息;
二看設問,明確出題老師問的是什么;
三看選項,抓住每個選項的關鍵詞,結合材料關鍵信息,綜合分析,確定答案。
2)常見的錯誤選項類型
選項是以偏概全;選項的說法絕對化:完全、徹底、消除等;選項的說法帶有明顯錯誤詞語:開始、衰退等;選項的關鍵詞與材料的關鍵詞不一致;選項的說法與題目的設問不相關;選項的說法明顯與課本所學知識相矛盾;選項的內容不符合材料中的時間節(jié)點;
選項的說法,材料中不體現;選項的說法是片面的說法;選項的說法被其他選項的說法所包含;選項的說法屬于幼稚型即非常表面化的說法;偷換概念;立竿見影;只是對材料的直接概括的選項。
2.簡答題技巧和模板
1)41題的解答技巧和方法:常見的設問及解答的模板
①設問“......的背景”題
時代大背景:時代特征;當時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個人積極推動或政府重視;材料中提到的具體問題概括。
②設問“出現......的原因”題
材料中提到的具體問題概括;個人積極推動或政府重視;當時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目的:為了什么。
第二種答題方式: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其他方面:
③設問“......的特征”題
逐句概括,分清時間、范圍、主體、性質、內容、方式、變化、影響等。
時間:起源早或起步晚;范圍:覆蓋面廣、領域廣、涉及的地方多;主體:政府主導或民間組織;性質:某某階級的什么運動;內容:政府重視,設立專門機構;立法規(guī)范;健全制度;內容豐富;體系化、制度化;靈活性;將......與......相結合;具體的內容(措施);方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形式多樣;變化:由......到......;逐漸完善;不斷發(fā)展;影響:影響深遠。
④設問“......的變化”題
由......到......;逐漸怎么樣;不斷怎么樣;蘊含有變化意思的詞語句子。
⑤設問“......的影響”題
分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思考,如果是設問“作用或意義”的題目,則全部都是答積極影響的。
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社會生活上:緩解了或解決了具體問題;消極影響。
⑥設問為“比較異同點”的題
這個是高考題的常見設問題目,一般為東西比較,或是時間上的前后變化的比較。
相同點背景相同或原因相同:目的相同:方式相同:性質相同:內容相同:影響相同:
不同點:背景不同或原因不同:目的不同: 方式不同:性質不同: 內容不同: 影響不同:
2)42題的答題模板
說明:①政治事件+與主題相關的一句話影響;②經濟事件+與主題相關的一句話影響;③思想事件+與主題相關的一句話影響。
第二種說明:①分析原因1;②分析原因2;③分析原因3;總結:寫一句啟示或者認識或者將主題換一種表述。
3)45題:改革題的常見設問和答題模版
改革史總認識
①改革的含義: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發(fā)展,對舊的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
②改革的種類:政治改革、經濟改革(幣制改革、稅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軍事改革、教育改革、少數民族改革、社會習俗改革等。
③各種改革的作用:
政治改革:
完善民主政治,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保障;鞏固統(tǒng)治,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緩和社會矛盾。
經濟改革:
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
軍事改革:
提高軍隊作戰(zhàn)能力;增強國家實力。
教育改革:
促進教育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公民意識;有利于促進經濟發(fā)展。
少數民族改革:
促進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促進民族融合與交流,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形成;促進少數民族漢化和封建化;緩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
社會習俗改革:
營造改革的社會環(huán)境;有利于社會進步和發(fā)展。
④改革失敗的原因
急于求成,不講究策略;打擊面廣,增加了改革的阻力;用人失當;沒有結合國情。
⑤改革的評價
改革的實質是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改革就有局限,保留殘余;改革的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積極的影響。
⑥改革的啟示
改革要與本國的國情相結合;改革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中要堅定意志;改革要講究策略,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