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jié)和哪個神仙有關(guān)
農(nóng)歷十月初一的“寒衣節(jié)”,別稱“祭祖節(jié)”、“十月朝”、“冥陰節(jié)”等等。這個節(jié)日起源于北方,或許有一些南方朋友并不是很了解。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寒衣節(jié)和哪個神仙有關(guān),歡迎閱讀參考。
寒衣節(jié)簡介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jié)”。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qū),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jié)”。
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寒衣節(jié)關(guān)聯(lián)神仙
東岳泰山傳說就為“陰曹地府”所在地,而東岳大帝的職責也包括執(zhí)掌幽冥地府。作為東岳的泰山,又是自古以來皇帝封禪之地,此處具有很強的尊稱地位,以致認為是代天地掌管人間及地府的最高神靈,具有護國保民、統(tǒng)攝萬物的職能。因此歷朝歷代都重視對東岳大帝的祭拜,就形成了在十月初一誕辰這天的所謂“民歲臘”的祭祀日子。
關(guān)于民歲臘,其實是來源于道教的“五臘日”,其以“民”為名,不同與其他四個臘日,傳說這一日將是陰曹地府考察鬼魂的時候,這個考察不光是鬼魂本身,還會查先祖業(yè)障及子孫善惡,并以此定罪福,再輪回或入地獄。所以在十月初一這天,特別講究對先亡之人的祭祀,這樣一來,就差不多確定了“十月初一”為祭祀逝者日期的基調(diào)。
那我們再說說為何又以“寒衣節(jié)”為稱,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有“送寒衣”之說。為何要送寒衣呢,這主要是環(huán)境客觀因素及傳統(tǒng)孝道文化的結(jié)合導致的。除去節(jié)氣的影響,在歷法中冬季是從十月開始的,而十月初一日是代表冬季的到來;另外就是活著的人感同身受,也有了“祭祀添衣”的方式寄托懷念。如此從最早的“東岳大帝的神仙信仰“東岳誕””,到帝王祭拜“十月朝”;再到“道教五臘日——民歲臘”的宗教影響,最終形成了融化了宗社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相統(tǒng)一的寒衣節(jié),俗稱“十月一”祭祀亡人送寒衣。
寒衣節(jié)祭祀習俗
古代,秋天新收后,為緬懷先人,祈求來年豐收,民間有祭祀祖宗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秋天的很多民俗節(jié)日均有聯(lián)系。古人在十月初一,用黍等農(nóng)作物祭祀祖先,后演變?yōu)榧壹?、墓祭等多種形式?,F(xiàn)今江南部分地區(qū),猶存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十月初一燒送寒衣,祭祀親人的風俗,現(xiàn)多見于北方民間。
燒寒衣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jié)”。
準備供品
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后,家人打發(fā)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進行拜祭
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把餃子等供品擺放齊整,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后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于圈內(nèi),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某某呀,你活著時辛苦操勞,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開寶馬,風風光光,氣死閻王!”生怕親人在陰曹地府過不上好日子。
還有的人家,在墳頭劃圓圈時,不忘在旁邊另加個圓圈。其用意乃在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窮極生惡,搶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禁忌事項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zhuǎn)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這種行動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漢族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御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zhì)疑。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漢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