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旅游英語翻譯中的修辭和中西方文化差異(2)

若水221147 分享 時間:

  二、 旅游英語翻譯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中西方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反映在語言中就是謀篇布局、修辭方法等行為習(xí)慣。旅游英語是一種應(yīng)用性語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與游客之間的一種紐帶和交流橋梁。旅游翻譯主要是通過翻譯讓翻譯后的旅游資料符合各種游客的審美情趣,起到傳遞信息、誘導(dǎo)游客、宣傳當(dāng)?shù)匚幕裙δ?。采取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來處理旅游英語中的文化差異是十分必要的。如“餃子”“粽子”“元宵”等食品在英語中找不到相對應(yīng)的詞,如果勉強將“餃子”譯成“dumpling”,不僅后者意思要寬泛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拉家常,其樂融融的場面的聯(lián)想?!棒兆印笨梢越忉尀椤癮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但是外國朋友不知道屈原這位偉大的楚國詩人,不知道龍舟節(jié)的來歷,不知道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內(nèi)涵意義仍然沒有被傳遞過去。例如,“作為炎黃子孫,還可以去拜謁離西安不遠(yuǎn)的黃帝陵”。譯文:“Ifyou are of Chinese descent, you may pay tribute to the tomb of Huang di (Yellow Emperor), first Chinese emperor”。這則譯文看似比較通順,但稍留意便發(fā)現(xiàn)其美中不足之處。因為中國傳說中,黃帝和炎帝都是上古時期部落的首領(lǐng)(chief),而并非皇帝(emperor)?;实壑傅氖蔷髦茋业脑酌Q之一。自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后,稱皇帝。此后我國歷代封建君主才稱皇帝。譯文中將“黃帝”譯為“Yellow(下轉(zhuǎn)第160頁)(上接第131頁) Emperor”或“First Chinese Emperor”并不十分合適。再如三月三節(jié),可譯為“San Yue San Festival (a festival that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 when minority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三月三節(jié)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階梯,極具民族色彩。在陰歷三月初三的日子,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舉行民歌大賽,并借此交朋友。如果不加上解釋性翻譯,則外國游客很難理解其真正含義。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翻譯旅游資料的時候,不僅要進行兩種語言的轉(zhuǎn)化和對比,還要考慮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要注重文化的準(zhǔn)確傳達。

  正如文章開頭所述,旅游業(yè)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已經(jīng)成為一項重要的產(chǎn)業(yè),并迅速發(fā)展著。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讓人嘆為觀止的風(fēng)景名勝的文明古國,在世界范圍內(nèi)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強大的發(fā)展?jié)摿?。旅游英語資料承載著中國文化,促進中國旅游業(yè)發(fā)展的使命。因此旅游資料的翻譯更應(yīng)該從中西方文化和修辭差異著手,注重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運用合適的策略進行處理,采用各種翻譯技巧,盡量使譯文能夠喚起游客的共鳴,更好地傳播文化。
  參考文獻
  [1]袁鑫.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看旅游英語翻譯.科技信息,2006(7).
  [2]張寧.旅游資料翻譯中的文化思考.中國翻譯,2000(5).
  [3]姚寶榮,韓琪 .旅游資料英譯淺談.中國翻譯,1998(5):27-30.
  [4]鄧炎昌等.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9.
5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