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課知識點
同學們要知道,要想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必須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是經過重復練習而鞏固下來的穩(wěn)重持久的條件反射和自然需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钠吣昙壣蟽詺v史第一課知識點考點,歡迎參閱呀!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課知識點考點
第一課我們的遠古祖先
1)地球上出現人類大約在300萬年以前。
2)科學家提出人類是由一種古猿進化來的。
3)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
4)我國境內已知的早人類是云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5)北京人距今70-20萬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他們能直立行走,上肢和現代人基本相似,但頭部保留了猿類的一些特征。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北京人往往幾十個人聚合在一起,用石器和木棒獵取動物,采集植物,作為食物共同分享。會制作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已經會使用天然火,還有簡單的語言。
6)距今約18000年的山頂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內,模樣與現代人差不多,他們仍使用打制石器,會人工取火,但已開始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
7)遠古人類使用火有什么意義?
答:他們用火來抵御寒冷,嚇跑野獸。吃上熟食,使人類擴大了食物種類,易于消化和吸收營養(yǎng),有利于人類體質尤其是腦髓的發(fā)展。
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
1、河姆渡人居住著干欄式房屋,這種房屋具有通風防潮的性能,適應當地潮濕悶熱的氣候。
2、半坡人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適應了北方干燥寒冷的氣候特點。
3、半坡人飼養(yǎng)的家畜主要是豬和狗,也有少量的牛、馬、羊、雞。他們能紡織麻布,縫制衣服。
4、房屋樣式不同的原因: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的不同。
5、半坡人的生活中,已經有了繪畫、雕塑、刻畫符號(文字萌芽)和裝飾等內容。
6、什么是氏族?氏族有什么特點?
答:在原始社會,按血緣關系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生產生活集體叫氏族;氏族的特點有:土地、房屋等都歸氏族公有,人們共同勞動,共同消費,沒有貧富差別。
第三課神奇的遠古傳說
1、炎帝即神農氏,姓姜,是中華原始農業(yè)和醫(yī)藥學的創(chuàng)始人。
2、黃帝即軒轅氏,姓姬,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3、蚩尤是傳說中東方九黎族的首領。
4、炎黃子孫:黃帝和炎帝結成聯盟,九黎族的一部分也加入進來,他們成為中原地區(qū)的主體居民。經過長期發(fā)展,形成了日后的華夏族。華夏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干部分。所以后人尊奉炎帝、黃帝為華夏族的祖先。
5、后人尊奉炎帝、黃帝為華夏族的祖先,認為黃帝是中華文明的,稱他是“人文初祖”。
6、涿鹿之戰(zhàn):交戰(zhàn)雙方為黃帝、炎帝部落同蚩尤部落。地點在涿鹿,爭戰(zhàn)的過程: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打敗蚩尤部落。結果: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打敗蚩尤部落。
7、什么是禪讓制?
答:傳說堯年老時,召開部落聯盟會議,推薦繼承人,大家推薦舜。舜年老時,以同樣的方法把首領位置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公共推舉首領讓賢的辦法,歷稱為“禪讓”。
8、禪讓首領的品質:品德高尚,才干出眾,勤勞儉樸,愛護百姓
七年級上冊歷史單元知識點歸納
一、左宗棠收復新疆
1、1865年在英、俄支持下,阿古柏入侵新疆。
2、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伊犁。
3、左宗棠收復新疆,粉碎了英、俄分 裂中國西北的陰謀。
4、稱贊左宗棠詩: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古有抬棺出陣的.壯舉,今有留書攻城的豪情:左宗棠
5、經過曾紀澤的外交談判及清政府的軍事斗爭,1881年,中俄簽訂《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
二、甲午中日戰(zhàn)爭
1、日本發(fā)動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積極對外侵略擴張。
2、時間:1894年7月——1895年4月
3、主要戰(zhàn)役:黃海戰(zhàn)役,鄧世昌(致遠艦)壯烈犧牲;威海衛(wèi)戰(zhàn)役,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4、結果:中國戰(zhàn)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5、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
三、中日《馬關條約》
1、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
2、中日《馬關條約》內容:(1)割遼東半島、臺灣(1945年,抗日戰(zhàn)爭日本戰(zhàn)敗,臺灣回歸)和澎湖列島給日本;(2)賠款;(3)增開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為通商口岸(外國侵略勢力深入長江遠);(4)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有利于列強對華輸出資本,跟以往條約不同之處)。
3、《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加深了民族危機。
初中學習歷史的方法一、高精度鞏固知識點
1.精讀課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復閱讀,思考詞與詞間、句與句間、段與段間的前后關系,弄清每一個知識點,做到完整地回憶課本。如世界現代史“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一目就要弄清四個知識點:一是經濟危機出現的原因;二是經濟危機的出現;三是這次經濟危機的特點;四是這次經濟危機產生的影響。這四個知識點又是相互聯系的,共同構成了關于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完整知識體系。
2.把握內涵。在弄清知識點的基礎上還須向細處分析,進一步把握每一個知識點的全部內涵。如上述第一個知識點就包含以下三個要點:①資本家攫取高額利潤,廣大勞動人民卻日益相對貧困,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②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③人們醉心于股票等投機活動,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wěn)定。
初中學習歷史的方法二、高準度理解歷史概念
1.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弄清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作出準確定義的前提。如1997年高考試題第7題“康有為向光緒帝呈遞的《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實際上是維新派的施政綱領,因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體的變法建議b.主張實行君主立憲的理論c.系統(tǒng)論證了維新變法的理論d.明確指出變法是救亡圖存的唯一出路。”此題如果能正確理解“施政綱領”的內涵,即變法的具體實施方案,便可輕易選a。又如第8題“‘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這主要是因為該政策:a.得到了列強的認可b.可使美國在華獲得的權益居列強之首c.表明美國承認列強的在華特權d.有利于美國加快侵華步驟”。該題主要考查門戶開放的外延,即影響,為“有利于美國加快侵華步驟”。
2.完整歸納概念內容。例如1997年高考第14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時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點是:①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②消滅封建剝削制度③維護農民利益④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此題已對歷史概念的內容進行了部分歸納,要求選出符合項。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歷史概念所含內容的歸納過程。經過歸納比較,顯然②不是共同點,應選沒有②的選項。
3.區(qū)別概念的異同。在復習中應把同類或相似、相近的概念進行對比,區(qū)分其異同點,從而提高對概念的準確把握。如1996年上海高考試題第26題“蘇聯實行新經濟政策和美國推行羅斯福新政的相似之點是①面臨極為困難的經濟形勢②國家頒布政策法令強制干預經濟③最主要的內容是調整和復興工業(yè)④通過發(fā)展商品生產來恢復農業(y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運用概念分析問題。僅做到對概念的理解還不夠,能運用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來分析歷史現象才是復習中的理想境界。如運用“分封制”的概念來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實行郡縣制、漢初分封等歷史現象的原因和結果。運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概念來分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等。
初中學習歷史的方法三、高密度串連知識網絡
知識網絡是知識內在的點、線、面交織而成的有機整體。在復習中,必須抓住教材中各知識點的聯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知識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形成科學的知識網絡。
1.抓點。如士族制度問題,可抓住四個點:①魏晉時期,在地主階級中形成士族制度;②東晉南朝時期,士族勢力發(fā)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勢力漸衰;④唐朝末年,在農民起義打擊下,士族被進一步摧垮。這樣,對士族問題就有了完整而明確的認識。
2.串線?!熬€”是有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構成的知識線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縣,兩漢王國問題的解決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釋兵權”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廢丞相、八股取士、軍機處和文字獄,這些都是“點”,由這些點構成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建立、鞏固、加強的發(fā)展史。
3.鋪面?!懊妗笔菤v史某一時期或階段的全部內容構成的知識整體。
總之,只有系統(tǒng)地把握歷史知識結構,才能比較輕松地掌握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整體內容,進而捕捉歷史的階段性特征,解題時才能撒得開、收得攏。
初中學習歷史的方法四、全方位分析歷史現象